普洱茶的主要產區有哪些?有哪些不同?

吳本山人



它們各有什麼不同點呢?



易武產區就是湯甜水軟,回甘很好,水路細軟,這是易武產區主要的一個特點。

布朗產區就是苦澀底比較重,霸氣,茶氣足。



思茅景邁產區的香氣比較好,香型為蜜香中帶有蘭花香,但是澀較重。景東、景谷一線的香氣就稍稍的比景邁產區要弱一些,但是澀的刺激性也就稍微弱一些,景東、景谷的蜜香底會更濃一些,帶有果香味。


勐庫產區有一些不同,以冰島為代表就不苦不澀,甜度非常高,潤度非常好。以小戶賽為代表就是茶氣重,苦澀相對會比較重一些,香氣也和冰島有所不同。冰島的香氣應該是蜜香中帶有花香味兒,花香味兒很濃。小戶賽產區花香味兒就沒有冰島這邊的濃郁,但香氣比冰島的要高一些。


邦東產區以昔歸為代表,昔歸茶有一種說法是臨滄的老班章,霸氣,香氣濃郁,香型為蜜香中帶有花香,回甘也非常的好,苦底相對來說還是稍稍的有一些重,但是昔歸茶的澀底就很輕,化得非常快,和老班章也是有一些相似。邦東還有一個代表就是娜罕,娜罕和昔歸的香型有一些相似。但是在韻味方面,娜罕和昔歸就是兩碼事,娜罕苦澀味兒更輕,回甘和昔歸茶相比會稍稍的弱一些,但是湯水更柔一些。這些只是一個大致的特點描述,並且每一個人的體驗可能會有所不同。


老徐談茶


普洱茶是以地理標誌保護範圍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採用特定的加工工藝製成,具有獨特品質特徵的茶葉。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為昆明市、楚雄市、玉溪市、紅河州、文山州、普洱市、西雙版納州、大理州、保山市、德宏州、臨滄市等共11個州(市),75個縣轄的行政區。但實際上的主要產區就臨滄、普洱及版納這3個。

1.臨滄產區




這個產區包含大家所熟悉的昔歸、冰島、忙肺及大雪山等茶山。

2.普洱(思茅)產區

普洱市原名思茅市,就是因為普洱茶於2007改名普洱市。這個產區包括常見的景邁、景谷、邦威及千家寨等。

3.版納產區

這個產區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易武、依邦、蠻磚、莽枝、革登、攸樂六大茶山。

下圖詳細列表看的更清楚。

部分插圖來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雲起茶文化


在西雙版納境內,瀾滄江以東有易武、倚邦、蠻磚、莽枝、革登、攸樂六大古茶山,以西有南糯、勐宋、帕沙、賀開、布朗、巴達、曼糯、小勐宋、景邁九大古茶山。

兩山夾江,構成中國最核心的普洱產區。普洱圈內,常把江內統稱為勐海,江外統稱為易武。世人說,“勐海剛烈,易武柔和”。

聞名中外的大益茶前身即勐海茶廠。

普洱茶山

西雙版納15個大茶山基本形成於明代。

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沐英與傅友德、藍玉率兵30萬徵雲南。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雲南全境歸順明朝。

明朝從建立自滅亡的兩百多年間北疆戰事不斷,為了對付蒙古的侵擾,每年都要用大量的茶來易馬備戰。因此,明代大批量種植茶樹,用於以茶易馬。

現存的古茶樹,大部分在明代種植。西雙版納境內在民國時期存有10萬餘畝古茶樹,現僅餘大概5萬畝。

號級茶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到嘉慶、道光、咸豐,茶事興盛。特別是光緒年間,諸多“號級茶”的出現。

乾隆年間有了同慶號,道光年間有了車順號,同治年間有了福昌號。光緒元年,有了宋雲號、元昌號,以及大名赫赫的宋聘號。

“號級茶”,使普洱茶進入了品牌時代。

茶之價格,本應由品質來決定。但是,由於普洱茶的品質大半取決於多年後的發酵生態,當時恰恰最難說得清。普洱茶的價格唯時間知之。

茶商們即使相信自己所創造的口味將隨著漫長的陳化過程而日臻完美,但在當時,也難以表述會完美到何等地步。

光緒元年是雲南經典茶號的創立之年,光緒末年則是雲南所有茶號的浩劫之年。由於匪患和病疫流行,幾乎所有茶號都關門閉市。整齊地開門、關門,開關於一個年號的首尾。

說起“號級茶”,香港普洱茶王白水清先生首先推崇當年的四個茶莊:同慶號、同興號、同昌號、宋聘號。在品牌上,他認為最高的是“紅標宋聘”,口味濃稠而質量穩定。其次他喜歡“向質卿”的高雅、鮮爽,“雙獅同慶”的異香、霸氣。

紅標宋聘

口味難以言表的號級茶存世極為稀少,多的不過幾十桶,少的僅有幾片,不是有錢就可以喝到。

印級茶

到了1938年,有人試圖按照現代實業的規程來籌建茶廠。在1940年,真正把勐海的佛海茶廠建立起來的,即今日大益茶廠的前身。

從歐洲回來的範和鈞先生和馮紹裘先生,他們背靠中國茶業公司的優勢,開始試行現代製作方式和包裝方式。可惜在兵荒馬亂之中,廠房被日本侵略軍的飛機炸燬,重建又千難萬難。

十年後戰爭結束,政局穩定,一些新興的茶廠才實現規模化的現代製作。從此,大批由包裝紙上所印的字跡顏色而定名的“紅印”“綠印”“藍印”“黃印”等等品牌陸續上市,五彩斑斕地開啟了“印級茶”的時代。

雲南省已落馬的副省長沈培平對“印級茶”排了六名:“大紅印”、“甲乙級藍印”、“紅印鐵餅”、“無紙紅印”、“藍印鐵餅”、“廣雲貢餅”。

大紅印

七子餅茶

從1972年到1994年,是國營三大茶廠的時代:昆明茶廠、勐海茶廠、下關茶廠。

當時國營茶廠生產的普洱茶餅,外包紙印有“雲南七子餅茶”並附印拼音字母,中間“茶”字以綠色為主,個別印紅、黃色“茶”,較為常見有勐海茶廠出的7542、7572、7562、8582、7592等,還有下關茶廠8653、8663、8633等,下關茶廠的外包紙與勐海茶廠的最大區別是在“雲南七子茶餅”下面無拼音字母。

七子餅時期的出現主要是因為海外市場對普洱茶的需求逐漸增大,進出口公司為了統一規範而逐漸形成的體系。

沈培平對“七子餅”排了九名:“七子小黃印”、“七五七二(青餅)”、“雪印”、“月印”、“八六五三”、“七五八二”、“八五八二”、“七五四二”、“八八青(七五四二)”。

七子餅茶

普洱熟茶

隨著海內外的需求越來越大,“號級茶”在今天已是難得一見,“印級茶”也撐不住了,2000年以前的七子餅茶也炒成天價。

普洱茶要增加產量,關鍵在於縮短髮酵時間,促成了以發水渥堆的方法制造出了熟茶。

說白了,生茶是自然發酵,熟茶是人工發酵。從此之後,生、熟兩道,並駕齊驅。

沈培平推薦的熟茶有:“紫天”、“八中熟”、“南寶磚”、“文革後期磚”。推薦的“新生代普洱茶”的排名:“易武春尖”、“橙中橙”、“紫大衣”、“九九易昌”。

普洱茶的口感難以捉摸,但據說好茶一上口就能立即感知,而且是一切老茶人的共同感知。

筆者經濟實力有限,沒有品嚐過號級茶、印級茶。只好在家中存些7572、易武正山的生餅,待時光雕琢它們的味道。

關注微信公眾號“見識茶會”,更多茶知識與原產地茶葉


見識茶會



通常說雲南普洱茶的主要茶區有四個:保山、普洱、臨滄、版納。

保山一帶的茶以前加工紅茶和綠茶的居多,加工曬青普洱稍稍顯澀,不過今近幾年有人開始關注這一併不主流的茶區了。


目前雲南普洱茶最核心的大茶區有三個:臨滄、普洱和西雙版納。


版納茶區

西雙版納的核心茶區又分為勐海茶區和易武茶區。以易武為中心的古六大茶山和以勐海為中心的新六大茶山,是近幾年普洱茶名頭最響的小茶區,“班章為王,易武為後”的說法,肯定了茶人們對這兩個茶區的看重和認同。



臨滄茶區

臨滄茶區主要以三個大雪山為主線:1、以勐庫大雪山一帶的勐庫東、西半山茶(冰島、小戶賽、懂過為代表);2、邦東大雪山一帶的邦東、馬臺茶(昔歸為帶表);3、永德大雪山一帶的永德茶(忙肺為代表)


普洱茶區

普洱茶區的茶較為分散,西南的景邁、中部的困鹿山作為出名,其次,景谷、景東無量山一帶的茶也很有特點,另外有兩個地方的茶值得關注:鎮沅千家寨和邦崴。此外,靠近版納易武的江城茶也不錯。

茶區風格上有:“東柔西剛,南苦北澀”的說法,也有“臨滄澀、普洱淡、勐海苦、易武柔”的說法,實際上各茶區茶風格多樣,每一個茶區的每一個山頭,風格特點也不一樣,這一規律不一定適用


普洱茶吧


普洱茶的主產區在雲南境內的瀾滄江兩岸,瀾滄江是普洱茶的母親河。主要集中在西雙版納州、普洱和臨滄地區。西雙版納有古、新六大茶山,大家所熟知的易武在古六大茶山;老班章在勐海縣的新六大茶山。普洱地區比較有名的茶產區有景邁山、困鹿山等。臨滄地區有冰島、昔歸等。


不如吃茶趣


普洱茶產區主要有:勐海產區,臨滄產區,普洱產區。其他產區:保山產區,德宏產區。


揚根茶業



汲志斌


困鹿山茶是皇室貢品遠途東南西北都有古戰場為關卡看護。至令還能看到。


147963255


雲南勐庫和勐海,山頭口感不同


五好家庭做普洱


主要集中在勐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