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等級是如何區分的?

書呆子普洱茶工廠


普洱茶為什麼過去需要分級,而現在很少分級,這主要是相對生茶而言,熟茶的定價除了按山頭以外,同時也按照級別定價,為什麼現在普洱茶弱化了按級別這個千百年的傳統?而綠茶的定價,等級因素依然很重要;

茶葉的分級是怎麼回事兒呢?

過去在08標準出臺之前,普洱茶的定級是按照綠茶的評級標準來分級,茶葉分十級,按級論價,分級的標準為看茶葉芽頭的多少,顏色白不白,顯不顯毫,茶葉的條索是否緊結,粗還是細,其中的黃片茶梗的多少,以及哪一個季節的茶等等,

例如,如果是頭春茶,芽頭佔一半以上,顏色白,顯毫,條索緊結,條形細,均勻,沒有碎茶,黃片、茶梗,這基本上就是一級茶了,收購的價格是最高的,按照現在熟茶中的說法,那就是宮廷級,以此類推;

後來大家覺得這個級別分得過細,不適合普洱茶的加工製作,於是就在這個基礎上做了一定的簡化,將偶數級去掉,普洱茶只分為1/3/5/7/9五個級別;

大概什麼時候有了山頭的概念呢?

大約是在90年代後期,才慢慢有了山頭的概念,不過那也是一個大概的區域,沒現在分得那麼細,差多了。比如說,易武,易武是最先有山頭概念的茶,然後才有了布朗、南糯、悠樂、等等,也僅此而已;

大概是在2000年以後,有了山頭的概念之後,茶葉的定價不只是按級別論價了,也有山頭因素的影響,這個時期定價的標準就是山頭和級別,後來經過2007年普洱茶的價格崩盤之後,在生毛茶收購時很少人再按級別來定價,級別只是一個參考的因素,當然季節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在季節相同的情況下,山頭決定了茶葉的價格,只要你的茶基本上是一芽二葉到一芽三葉的採摘,黃片、茶梗少一些,一般來說只要不超過5%就可以,基本上沒有人再提一級、三級、五級茶的說法了,按照山頭的標準市場價來收購,

到2010年之後,古樹茶的概念起來,對於古樹茶的標準就越來越寬鬆了,直到現在你能收到真真正正的名山古樹茶還是有點難度的,基本上顧不上一芽二葉一芽三葉了,只要黃片撿的差不多即可;

普洱熟茶的分級

這一路變化下來,茶級別的概念到目前來說已經淡化了,對於熟茶而言,它還是定價的重要因素,這是因為熟茶的地域特徵很弱,很少有人能夠通過熟茶區分出這個茶是老班章的料,還是那卡的料做的,是彎弓的還是麻黑的,這個基本上沒有人做到,因此熟茶沒有辦法用山頭來定價,它沿用了按級別,按製作工藝的好壞來定價;

歡迎關注【茗芯茶緣】帶您一起品好茶,傳播茶文化


茗芯茶緣


我們都知道普洱茶是以雲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製作而成的。

根據《GB/T22111-2008地理標誌產品普洱茶國家標準》中有給出鮮葉等級

雲南大葉種茶:分佈於雲南省茶區的各種喬木型、小喬木型大葉種茶樹品種的總稱。

上圖是鮮葉原料的採摘標準與分級

現在芽葉採摘分等級時,級別越高的芽頭越多,級別低的葉梗越多。因此,判斷茶餅的用料等級,也可以通過看茶餅的芽頭數量、或觀察葉底一芽幾葉居多、茶梗含量來做大致判斷。


上圖是曬青茶感官審評特徵表

上圖是普洱熟茶感官審評特徵表

鮮葉等級的高低、工藝製作、儲存環境等因素都與普洱茶的品質與息息相關。

當然這些特徵描述大都是對採摘標準、工藝製作、品質特徵的大體描述,普洱茶不同山頭有自己獨特的品質特徵是無法明確定級的。

普洱茶也有地域、樹齡大小等不穩定因素,難免會出現與國標定義內容產生偏差的情況。


參考資料:2008版《GB/T22111-2008地理標誌產品普洱茶國家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