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來敲門

當下的科技都是基於未來在當下的初級現實

科技來敲門

對未來的想象是對當下最的渴望

我們在看《頭號玩家》的時候,電影裡主人公的生活方式,或者就是我們現在世界的高級版本,基於現實展開的對未來的幻想,往往容易成為現實,或早或晚。

如果現在問一個人:離開互聯網,你能生存多久?估計大部分人連十分鐘都難以適應。互聯網對我們的生活方式漸進式的鏈接與影響,不知不覺之中,我們發現我們的一切都已經被鏈接到那張大網裡。這個世界比你更瞭解你可能不是你,而是接入那張網的所有商家。你可以忘記自己的生日,但他們不會,準時準點向你推送一切讓你倍感溫暖的消息。

現在的我們,一旦接觸到陌生人,想了解對方,第一時間是打開她的朋友圈、微博,從她的圖片、文字收集關於她的所有信息,而事實上通過這些渠道,比她的自我介紹還能更真實地瞭解她。

你借用別人的電腦時,就好像在用他們的牙刷。在你打開朋友的電腦的一瞬間,你會發現:熟悉的部件,陌生的排列;你自以為了解這個地方,卻完全找不到北。似曾熟悉,卻又有它自己的秩序。隨之而來的恐怖——你在……窺探別人的思想! ----凱文·凱利

新奇代替一切,包括注意力

注意力成為最稀缺的東西

科技來敲門

《失控》出版的時候, 1994年是中國互聯網發展史上“開天闢地”的大日子——這一天中國全功能接入互聯網(Internet),成為國際互聯網大家庭中的第77個成員。那英發布了個人的第一張專輯《為你朝思暮想》,這一年同樣也是《霸王別姬》、《活著》這些經典國產劇問世的日子,但我相信那一年,幾乎所有的中國人估計都不知道互聯網會是什麼樣,甚至都沒有想象過互聯網會在中國綻放異彩,成為中國有一天對外展示創新、科技、實力的名詞,更別說分佈式、中央控制等網絡新詞彙。

25年後,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互聯網科技大國,成為第一已經是必然。互聯網進化所需要的大數據、物聯網等基礎已經更趨完善,這個得益於“中國人願意拿隱私換取方便”(這裡因該加一隻吐舌頭的二哈)。中國科技企業站在世界舞臺上一展身手身手的時候,背後是中國過去幾十年發展的累計。今天有人向我提問:為什麼只有中國的手機品牌那麼多?不同的問題都會觸及相同的答案:

1、幾十年發展起來的種類繁多的供應鏈。組裝,拿來主義是這一切發生的基礎,國外也自己有的牌子,但成本高,因為很多配件需要從中國進;

2、因資源聚集起來的數量、規模龐大的城市群,人口聚集的背後代表著流行相對容易;

3、遷徙的困難,擁堵的人口,漫長的邊界,相對低廉的生活成本,讓能夠提升效率的一切東西變得深入人心,再加上我們這個民族從不缺少對財富的渴望度;

4、消費主義盛行刺激了對新奇事物的渴望。

以前父母和孩子一同開車出遊,大家有說有笑,相互交流;如今,他們在電視機前並排坐著,一坐就是幾小時,幾乎沒有眼神交流。如果他們相互討論,也只會為電視節目爭論不休。

——威廉曼徹斯特《光榮與夢想》

當我們的興趣愛好,都彙集成某個應用的具體數據時,世界上最瞭解我們的人已經是數字智能。

當我們痴迷科技的發達,其實我們離真實的世界漸行漸遠。注意力成為最稀缺的資源,離開網絡我們會發現自己的無能與無知。

平衡才是世界的本質

失去必然得到某種補償

科技來敲門

當古老的國度再度綻放科技的魅力,誰也不會關注正在悄然失去的東西,比如:隱私。

某天在某寶看了一些東西,在刷某條時居然看到了推薦。我一度懷疑我身後有人在監視我,直到我看到某大佬的言談才知道關於我的一切,在另一個世界裡已經是透明的。後頭再看讓我們享受了便捷的科技,我們是否應該到了需要思考科技是否應該具有某種道德力量的約束。

時至今日,但從估值與營收,中國公司的力量已經逐步在世界上漸顯崢嶸,迴歸到人心,似乎我們對身邊的公司缺少應有的尊重與認同,所以各種調侃總不缺少較高的幽默水平。

是否,中國公司需要在自己的血液裡增加點道德的成分?

幸福來敲門,只是一種幻想

科技來敲門

你對未來社會的所有幻想都是基於某種美好,但實際科技也有自己的黑暗面。未來社會,你能適應嗎?

數字身份、數字錢包、智能定製等等,當科技逐漸在各個領域暢行,當我們的生活從需要科技到依賴,不見得是一件是好事。

但區塊鏈技術盛行的時候,無政府形態再次被提及,但大部分不明真相的民眾似乎忘記了一件事情:科技的道德約束由誰來約束?自己約束自己?別天真了,一切商業的本質是指向利益。

越來越智能化的社會,對於很多人可能不是幸福來敲門,而是更高的生活門檻與更難適應的社會新形態。

當社會約束機制尚未被探討出來,所有鼓吹無政府形態的人都懷有值得質疑的私心。正如媒體發達的今天,所有基層的聲音越開越難以被傳播,發聲的渠道已經被精英層把持。

進化的代價就是——失控。——凱文·凱利《失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