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恭達:書者要具備書外功夫

書法,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內涵豐富的綜合藝術。要具備書外功夫,必須同時涉足其他姐妹藝術,知其箇中三昧。將不同藝術內容和形式美融入書法藝術,形成多維視野,顯現時代風采、時代美感。我從事書法,篆刻創作,亦喜繪國畫,喜讀文學作品,喜聽音樂,它們可加強我綜合美學內涵。而適時從政,則能從整個時代高度觀照社會,瞭解社會,深入民間底層,豐富立體思維,提高審美境界,昇華藝術思想,以求筆下的書藝走向大氣,走上高層。實踐使我深有體會,讀史使人充實,哲學使人明智,美學使人旨趣高尚。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個藝術家若能有機會做點“經世學問”,則能有利於從“小我”進入“大我”,從個人視野的單維性,進入社會色彩斑斕的多維性探索,真正做到縱橫求道,事業成功。

——言恭達《抱雲堂藝思錄》

言恭達:書者要具備書外功夫

言恭達 大篆 經世致用

蘇軾是宋代“尚意”書風的主角、成就斐然的書法家,同時又精於詩、詞、文;王維是著名詩人,也是南宗山水畫的開山祖,還兼擅書法、音樂;徐渭是潑墨大寫意畫派的創始人,同時在詩文、戲曲、書法方面也造詣頗深。這些眾所周知的例證,都說明了古今有成就的藝術家都是一專多能的,能在“主業”專的同時還廣涉博取,即“同時涉足其他姐妹藝術,知其箇中三昧”,並能觸類旁通,甚至融會貫通。於書者而言,則是“將不同藝術內容和形式美融入書法藝術,形成多維視野,顯現時代風采、時代美感。”

書法藝術在一定程度上是與姊妹藝術有著某些相通之處的。王僧虔《書賦》中有“託韻笙簧”,說的是書法具有同音樂一樣的節奏、韻律之美;吳昌碩在繪畫上常以書入畫,即所謂“畫與篆法可合併,深思力索一意孤行”;沈尹默說書法“無色而具有圖畫之燦爛,無聲而具有音樂之和諧”。宗白華 在《美學散步》 一書中說:“中國的繪畫、戲劇和中國另一特殊藝術——書法,具有共同的特點,這就是它們的裡面都貫穿著舞蹈精神,由舞蹈的動作顯示虛靈的空間。”藝術是相通的,我們在專注書法藝術本體“內功”修煉的同時,也要注重“書外功”,學習傳統文化、學習姊妹藝術,並能從中攝取營養,在創作實踐中互為借鑑、取長補短。吳昌碩雲:“詩文書畫有真意,貴能深造求其通。”一個“通”字則強調了姊妹藝術間的借鑑、結合,不是表面形式的嫁接、硬套,而是對彼此藝術語言的汲取並化為己有,是對藝術思想和創作理念的通會。

言恭達:書者要具備書外功夫

言恭達 隸書 大道無極

“修煉內功”是學書者人人皆知的道理,然而於書外功夫的練就卻未必人人能知。李可染說:“藝術工作者是靠形象思維的……學習面要寬些,要深入一些。學習面窄了,吸收面就不廣,認識也難於深化,就會顯得孤陋寡聞,知識貧乏。” 徐無聞曾認為:“人一生中同時打幾口井,雖然辛苦,可最後都能見到水出來。”縱觀整個書法史,凡是卓有成就的書家莫不重視書外功夫的修煉,從而兼通多門藝術。古人云:“學如弓弩,才如箭鏃。”只有將書外功夫做到家,練就一身過硬本領,才能夯實學問的根基,具備深厚的學養和積澱,才能讓書法之箭射得更準更遠。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修煉書外功夫並非一朝一夕之事,也非輕而易舉之事,那是需要下苦功夫慢慢去積澱、豐富的。勤於書外功夫的修煉,不斷提高自己的“學養、涵養、修養,加強思想積累、知識儲備、文化修養、藝術訓練”,如此才能“腹有詩書氣自華”,真正成為“從‘小我’進入‘大我’,從個人視野的單維性,進入社會色彩斑斕的多維性探索,真正做到縱橫求道,事業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