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科技话题:双中子星合并可产生磁星、硒化铜纳米催化剂、红外图像、核电发展“卡脖子”阀门

1

我国科学家首次证实双中子星合并可产生磁星


今日科技话题:双中子星合并可产生磁星、硒化铜纳米催化剂、红外图像、核电发展“卡脖子”阀门


▲图为磁星假想图

由我国科学家主导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双中子星合并的产物是磁星,相关论文4月11日在线发表在《自然》杂志。

该项研究的主要牵头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天文系教授薛永泉介绍,中子星是宇宙中最为神奇的天体之一,它几乎全部由中子组成,具有超高密度、超强磁场等极端物理属性,是检验基本物理规律极佳的天然实验室。此前的主流观点认为,其合并后的产物是黑洞。

薛永泉等人发现了一个持续约7小时的X射线辐射信号,这个信号来自约66亿光年外,各种关键观测数据和理论分析均表明:该信号源于双中子星合并之后产生的磁星。磁星为磁场特别强的星体,其表面磁场比目前人类实验室能制造出来的最强磁场还强上亿倍,同时具有超高的自转速度,每秒自转几百到上千周,其离心力能帮助它短期抗衡自身产生的强大的引力,因而不会坍缩成黑洞。这一发现证实了双中子星合并直接产物可以是大质量毫秒磁星,排除了一批核物质模型,为未来的引力波探测和中子星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人民日报》


2

科学家发现硒化铜纳米催化剂在二氧化碳电还原中的出色表现

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升高,通过电还原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是实现碳循环最有前景的途径之一,有可能减少我们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减轻大气污染。一些电催化剂,如贵金属和铜基催化剂,已经被证明能够通过电还原二氧化碳生成甲醇,然而,同时在高电流密度和高法拉第效率(实际生成物与理论生成物的百分比)的条件下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仍然是一个挑战。

针对这一挑战,在“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等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朱庆宫、韩布兴研究组发现了硒化铜纳米催化剂在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法生产甲醇过程中的出色表现,在285mV的低过电压下,电流密度可高达41.5mA·cm-2并且法拉第效率为77.6%。该电流密度比目前报道的电流密度高,并且甲醇生产的法拉第效率非常高。催化剂在反应中也非常稳定,其中铜和硒在催化反应中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这项工作据报告是首次以硒化铜为催化剂进行电化学还原二氧化碳。该研究工作也指出,其他一些过渡金属硒化物也可以设计成为有效的电催化剂,用于二氧化碳的还原。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人民网


3

我学者实现红外图像到可见图像转换

中国科技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团队史保森教授、周志远副教授等人结合螺旋相衬技术,利用准相位匹配和频过程实现了从红外图像到可见图像的上转换边缘增强成像,并且通过调控相位匹配实现了图像的视场增强。该项技术在生物成像、模式识别以及红外遥感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该项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应用物理权威期刊《应用物理评论》上。

史保森、周志远团队长期从事结构光场的非线性频率转换相关研究,先后研究了涡旋光束的倍频、和频过程中的传输、演化和守恒特性,并且发展了单光子结构光场的频率上转换探测技术。他们通过在上转换成像过程引入涡旋泵浦光,利用准相位匹配PPKTP晶体作为螺旋滤波和频率上转换介质,成功实现了红外光照射下物体边缘增强的上转换探测。同时,通过调控非线性过程中的相位匹配,实现了最高2.1倍的视场增强。实验结果与求解非线性耦合波方程数值模拟的结果很好地吻合。

——《科技日报》


4

我国成功研制核电发展“卡脖子”阀门

核电站稳压器先导式安全阀对反应堆安全运行至关重要,是核级阀门中公认的国产化难度最大的设备。4月11日,由中核集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自主研制的“华龙一号”稳压器先导式安全阀样机,成功完成全排量热态动作性能试验,性能达到了三代核电最新技术要求,这意味着我国成功打破国外垄断,突破核电关键阀门瓶颈,进一步提升“走出去”核心竞争力。

当天验收鉴定会上,专家一致认为,该安全阀研制成功后,不仅可实现一回路冷却剂系统的稳压器先导式安全阀国产化,其核心技术可为余热排出系统、化学和容积控制系统等其他系统用先导式安全阀的研制提供技术支撑;先导式安全阀技术,可广泛用于包括“华龙一号”在内的三代核电厂。

——《科技日报》


5

武夷山发现蛙类新种“雨神角蟾”


今日科技话题:双中子星合并可产生磁星、硒化铜纳米催化剂、红外图像、核电发展“卡脖子”阀门


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外籍教授凯文·梅辛杰博士等人在武夷山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发现广义角蟾属一个新种——雨神角蟾,并鉴定得名,已在最新一期国际期刊《动物分类》上发表。这是武夷山地区50多年来首次发现蛙类新种。

角蟾是一种形如蛤蟆的两栖动物,分布于我国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地。广义角蟾属于两栖纲、无尾目、角蟾科,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和印度东北部、东南亚等地,是角蟾科中数量最多的一个类群,且近年来陆续有新种被发现,目前已有84个物种。

雨神角蟾与淡肩角蟾和挂墩角蟾同域分布,由凯文·梅辛杰博士等人在武夷山调研时发现,经过2年的搜寻和标本采集,最终鉴定得名。

——《科技日报》


6

瑞士科学家发现防止低温下液态水结冰方法

今日科技话题:双中子星合并可产生磁星、硒化铜纳米催化剂、红外图像、核电发展“卡脖子”阀门

来自瑞士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防止水结冰的方法,这种方法甚至在极低温度下同样有效。该研究能够帮助其他科学家分离、保存和研究大分子生物。

苏黎世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将过冷水收集在一种合成的新型脂质中,能够使其保持液态。

科学家们在《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中详细介绍了他们此次项目的成果。在研究中,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合成脂肪分子,被称为脂质中间相。这种脂质可以自主组装成膜,而且其分子与天然脂肪分子的外观和行为方式都相似。当这些薄膜聚集在一起时,它们会形成相互连接、宽度小于一纳米的微观通道网络。科学家们发现,即使在零下的温度下,这些薄膜内微小通道里的水也不会结冰。

——环球网


今日科技话题:双中子星合并可产生磁星、硒化铜纳米催化剂、红外图像、核电发展“卡脖子”阀门


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接长手臂,扎根基层,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习近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