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總是學不好?不是因為不努力,而是方法錯了


孩子為什麼總是學不好?不是因為不努力,而是方法錯了


超努力,但是成績不行。天天讀書到深夜,考試還是一塌糊塗……難道真的是命犯“學習”?怎麼會有天生會學習........


孩子為什麼總是學不好?不是因為不努力,而是方法錯了


你是不是覺得眼熟,每個班裡都有這麼些人存在,你說他不努力人家其實超認真的,但是每每考試就現原形。

他們的具體表現為:

上課記筆記特別認真,生怕錯過任何知識點;

不論課上還是課下,總有問不完的問題;

不管老師提到哪個參考資料,就必須得到。

他們的常用語為:

“老師你這個ppt給我拷一下唄”

“這套書你在哪兒買的,我也買一本。”

01

表面上勤奮?還是把事情搞定?

沒錯,他們看上去是很勤奮。但很可惜,這都是“劣質”的勤奮。

他們上課只顧抄筆記,卻沒時間思考老師的話,錯過了思維升級的機會。

他們以為把知識記在本上,知識就是自己的了,但那個筆記本從沒被翻開過第二遍。

02

用機械重複,代替思考

當兩件事同時擺在面前,一件事簡單,一件事困難,大多數人會選擇先做簡單的。

同樣是做題,做數學花的時間遠比抄課文少,但一般人總是會先去抄課文,不想做數學。

因為做數學需要你思考,而思考是很困難的。

03

怎樣避免“勤奮的假象”?

想要避免這樣的假象,孩子可以這樣做:

1. 自我調節,合理學習

多數人都認為,只要刻苦學習就會有收穫高分,即使在疲勞的時候依然要堅持,可是當大家疲勞的時候,思路會變得不清晰,同時在面對大量的知識,就會感覺乏味,甚至失去興趣。

甚至導致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易走神,學過的部分內容易忘記。

一些學生由於長時間不注意休息,身體素質急速下降,甚至生病。

這樣一來,要想高效的學習,可能性不大。

勞逸結合的學習方式才是最好的,當孩子看不進去書或者不想寫作業,不要一味威逼,轉換個心情再繼續很有必要。


孩子為什麼總是學不好?不是因為不努力,而是方法錯了



2. 抓住重點,拒絕重複式學習

等考試結束後,如果有心把自己曾經做過的試卷、作業、資料等拿出來看看,一定會發現重複了大量同樣的內容,甚至是原題。

還有一些同學將自己有限的精力和時間放到無限大的題海中。

從做題的時間上看,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從做題的數量上看,面前的一堆紙張已經說明了問題。

那麼現實中能解決了多少屬於自己的問題才是關鍵。


孩子為什麼總是學不好?不是因為不努力,而是方法錯了



3. 靈活學習,而不是死記硬背

現在的考試,很少回去考查那些需要學生死記硬背的知識點,而是大部分集中在理解和運用上,如果知識不能體系化,僅僅靠死記硬背的話,即便能對考點倒背如流,考試分數可能依舊不理想。

特別是一些政史的考試,很多人覺得背書是根本出路,某某科如何背,可想而知,有這樣想法的學生在接下來備考中遇到的困難有多大。

孩子為什麼總是學不好?不是因為不努力,而是方法錯了


4. 合理規劃,避免飛被動式學習

很多同學都是被動的跟著學校複習的節奏走,自己遇到的問題沒有得到重視,更沒有得到解決,那你怎麼能做到不斷的完善和進步呢?

中高考競爭強度可想而知,誰能把自己遇到的問題最大限度的解決,誰就能脫穎而出。

孩子為什麼總是學不好?不是因為不努力,而是方法錯了


5.自閉式學習,不會運用資源

如果你已經是中學生,要合理地運用資源,可供選擇的資源有老師、資料、同學等等。

現實中,你遇到的難題,也許對別人來說,不是什麼難題,但是很多人由於性格的因素,覺得一切靠自己,需要別人幫助卻不好意思表達出來。


孩子為什麼總是學不好?不是因為不努力,而是方法錯了



6. 調整心態,遠離焦慮式學習

很多學生由於自己學習效率不高,尤其是到了作業截止時間會越來越焦急,被時間追著跑。

還有的學生由於對學習認識方面的存在不足,覺得難題、瘸腿科目就很難補上了,隨著時間離考試越來越近,變得很糾結。

用一半的時間懷疑自己,用一半的時間來寬容自己,結果整天把自己弄得不快樂,什麼問題都沒有解決。

當然,影響學習備考效率的心態因素很多。

良好的心態,考驗的是學生的心理素質,往往心理素質高的人抗壓能力更強,遇事不會慌張,面度問題也能夠冷靜解決。


孩子為什麼總是學不好?不是因為不努力,而是方法錯了


好啦!搞清楚,你為什麼學習效率低的原因了吧!趕緊趁熱打鐵,學習走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