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自古被稱為龍的傳人,崑崙山為萬山之祖、龍脈之源,華夏版圖有三支幹系龍脈,由黃河、長江等兩大水系分隔:
南龍(古人稱巽龍)位於長江以南,沿長江通過雲南、貴州、廣西、湖南、江西、廣東、福建、浙江、江蘇等南部地區入海而止,通常把香港、廣州、福州、南京、上海等城市劃為南龍。
中龍(古人稱震龍)位於長江、黃河之間,沿黃河、長江之間通過四川、陝西、河北、湖北、安徽、山東,到達渤海而止,西安、洛陽、濟南等,均為中龍氣聚之所。
北龍(古人稱艮龍)位於黃河以北,沿黃河通過青海、甘肅、山西、河北、東三省等北部地區,延伸至朝鮮半島而止。
華夏版圖三大龍脈皆發源與崑崙山,並與長江、黃河構成浩浩蕩蕩的祥龍貴氣,脈動萬古奔流而下。
華夏版圖的三大龍脈最早在《山海經》時代初具雛形,《五藏山經》是上古華夏地理的概況實錄,通過《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和《中山經》五大山系共26條山脈路線,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華夏大陸地理三大幹龍的格局分野。由於年代久遠,雖然《五藏山經》的實際山脈目前無法一一考證核實,但是龍脈的源頭崑崙山和龍脈主幹的西嶽華山、東嶽泰山等皆為文明發祥之源、亙古不變的文化座標(參見《山海探幽(9):巍巍崑崙是華夏遠古文明的天地之門神秘之源》)。
《山海經》的四方大神都是以龍為騎:“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兩龍”;“東方有巨芒,鳥身人面,乘兩龍”;“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兩龍”。所以龍在神人共居的世界中也是極尊神獸之一。
華夏風水學的核心是——“氣”,無論是“形勢法”還是“理氣法”都是圍繞尋找“聚氣”寶地而展開的選址活動,所謂提取“生氣”、“迎氣”、“藏氣”、“納氣”、“聚氣”,這個“氣”是風水的“要害”所在。所以有晉郭璞《葬書》的概念性結論:“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山海經》除《五藏山經》記述了上述的龍脈形勢,還有《大荒經》記述了華夏龍脈的風向氣源,這個神秘的氣——“炁”為萬法之源。華夏地理八極(八方)“氣源”四端:
東極(東方):(有神)名曰折丹--東方曰折,來風曰俊--處東極以出入風。
東極隅(東北方):有女和月母之國,有人名曰鵷--北方曰鵷,來之風曰【犭炎】。
西北隅(西北方):有人名曰石夷,來風曰韋。
南極(南方):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誇風曰乎民--處南極以出入風。
《大荒經》記載了四處風向,東北方、西北方均為“來風”,東極、南極均為“出入風”,而西極天樞則專門有神“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為日月星辰風氣的總機關之所在了。
這裡的“來風”、“出入風”均為“氣”之本源,至於為何八方之中只有四方涉及到風、為何不同方向來風分別稱為“俊”、“【犭炎】”、“韋”、“乎民”以及“來風”與“出入風”的區別何在等等,均有待後續進一步探索(參見《探(32):是華夏神秘文化的風水氣數之源》)。
華夏“風水”是無稽之談的迷信嗎還是實有其用的學問?就在於各人如何取信了,反正古人是非常重視的。
《管子·地貞》認為:土質決定水質,從水的顏色判斷水的質量,水白而甘,水黃而糗,水黑而苦。風水經典《博山篇》主張“尋龍認氣,認氣嘗水。其色碧,其味甘,其氣香,主上貴。其色白,其味清,其氣溫,主中貴,不足論。”《堪輿漫興》論水之善惡雲:“清漣甘美味非常,此謂嘉泉龍脈長。春不盈兮秋不涸,於此最好覓佳藏。”
雲南騰衝縣有一個“扯雀泉”,泉水清澈見底,可無生物,鴨子和飛禽一到泉邊就會死掉。經科學家調查發現,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氰化酸、氯化氫,這是殺害生物的劇毒物質。《三國演義》中描寫蜀國士兵深入荒蠻之地,誤飲毒泉,傷亡慘重,可能與這種毒泉有關。在這樣的水源附近,當然是不宜居住生存的。
不同地域的水分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化合物質,有些可以致病,有些可以治病。浙江省泰順承天象鼻山下有一眼山泉,泉水終年不斷,熱氣騰騰,當地人生了病就到泉水中浸泡,比吃藥還見效。後經檢驗發現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氮。《山海經》也有很多“風水”方面的實用記載,如《西山經》一次經:石脆山旁的灌水“其中有流赭,以塗牛馬無病。”即是其中一例了。
閱讀更多 一夫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