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作者說,打開《山海經》前要先練三年腠宮呼吸

本文提要:

《山海經》的魔性很大,急功近利者一定是永遠看不懂《山海經》的,如果你不在打開《山海經》前,先練三年腠宮呼吸,就不具備入門的基礎,就象你若想在吊環上顯擺出什麼十字支撐的造型又不想先練出腹肌,就是用梯子爬上去也不行。所以,沒有幾年或幾十年看上去與讀經無關的功底,想進門還真的是不容易。例如在《流觀山海圖》中有一組由兩個“工”和兩個“蟲”並例的圖符,懂行的西漢劉氏父子在把《流觀山海圖》譯著成《山海經》時,就知道直接把她寫成“共工”與“泗洪”的圖騰。這樣的例子在《山海經》中數不勝數,因為她在進行歷史學論述的同時,考古學和人類學的功能也是他人所望塵莫及。

看到“兩工”與“兩蟲”的時候,本文作者就立馬知道這是一個有著8300年家族史的江淮世家,其直系始祖伏羲與女媧發明的“規矩”,不但是工程幾何的量具和定位器,還是全球建造業有史以來的標準,和共濟會的圖騰。也就是說這個由兩個“工”和“兩蟲”並例的圖符,充滿了基建狂魔的基因,如果沒有類似的準備與功底,縱然你把《山海經》看爛了,也不會有什麼長進。從歷史學、考古學和人類學的論述標準而言,《山海經》是一部閃爍著世界級經典之光的史前史詩,她孤獨而熱烈地高聳在一切同類著作的群峰之巔,希望想質疑、惡搞和貶損《山海經》的人,不要再沒頭沒腦地把無知當個性來顯擺了。

一、《山海經》的正史價值與科學意義

相對世界上所有重要的,有地區代表性與種族代表性的民族與國家言,他們史前(迄今4000年前)所有形式的史證及遺址,全部加起來的總和也不及華夏民族的豐富且雄厚、深沉而清晰。在良渚遺址入遺之前,學術界用“文明遺址重工業與城池”和“文化遺址偏農業與村落”的概念來區別“文明遺址”或“文化遺址”,他們只承認一字一義的甲骨文文字等,而拒絕釋讀二進制的圖符為文字,從而導致了東亞地區在良渚申遺之前,竟無一處史前遺址入錄人類世界性中心的遺址。然而,一部4500年前在江淮始纂,至今無一人真懂的《山海經》,卻使他們不得不重新面對誰才是真正的“史前文明”。二進制文字(圖符),就是每個獨立的畫面集群中,都會有類似電影蒙太奇的釋義、詮註與解析。

1、端正心態,做好準備,打開《山海經》前要先練三年腠宮呼吸

《山海經》是人類歷史上,最早一部載述史前文明國家的正史書典,她令人難以置信地全景式地載錄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良渚諸稽國。全書以二進制圖符創作,被以看圖說話的方式譯成了30000多字。其中記載了100多個歷史人物、300多條水道、40多個方國、500多座山丘,和400多種圖騰,涉及了歷史、神話、民俗、宗教、祭祀、天象、秘術、藝術、語言、文字、勘察、測量、物探等人類史前文明活動的全貌,應被正視為記錄人類社會史前文明的第一部大百科全書。由於《山海經》的早期版本是蝌蚪文和二進制圖符無人全識,經累世傳載釋譯後,仍因識讀不周而曾被讀過她的人無端質疑。這不是因為她真的“很神話、很怪誕、很科技或很火星”,而是你根本沒有修成進入這一行的德行。

本文作者研究指出的良渚和三星堆等遺址的圖符為“二進制文字”的文化學概念。遠早於紙莎字和甲骨文,在4500年前至6000年前在江淮間廣為流傳,在良渚和三星堆中出現頻率很高的蝌蚪文和鳥蟲書尤其會是這樣的。所謂二進制,本為計算技術中廣泛採用的一種數制,由德國數理哲學家萊布尼茨於1679年發現。筆者在此時引入這個概念,就是要提示《山海經》研究者在面對此類圖符時,如果發現圖符中的義涵超過了一個或一組意象時,潛意識和最本能就要及時地應景地升級到第二組甚至第三組,直至釋義能表述完成圖符的全貌。這就是說:要在釋讀或運算時準備好接下來的答案,可能會很繞路很燒腦,使你感覺到這個二進制文字的體系,嚴重不是甲骨文那些“一目瞭然”和“平舖直敘”的。


《山海經》作者說,打開《山海經》前要先練三年腠宮呼吸

人類學範本級的《山海經》牛黎國圖騰

如果人們不再以獵奇與浪漫的心態去凝視《山海經》,就會發現良渚諸稽國至三星堆古蜀國並非嚴格意義的史前文明,因為她們是已被完整寫進《山海經》和其它史前古史中的有史文明與信史文明。概因如此,“《山海經》學”已成為全球顯學中最為熱門的課題,但遺憾也是最大的,“《山海經》學”的研究成果證明了,“《山海經》學”研究者沒人是可以有真心實意去搞這門史前學科的研究的。也就是說,數以十萬計的“《山海經》學”研究者們,在進入“《山海經》學”之前和之後,竟然沒有一個人會意識到“《山海經》學”居然是一門史前的顯學。在你對史前文明沒有任何準備前,最好不要去觸碰這類課題。因為她遠遠不是秦皇漢武和才子佳人可對應的。

由於《山海經》是用圖符寫作的,西漢的劉氏父子在將《山海經》從圖符翻譯成文字的時候,是一個人對著那些圖符講話,把那些圖符中用吳音想說的意思,試著用關東話譯轉後載錄成文,這其中的變化和飄逸,用“仙對仙”來形容有時也並不為過。但是,以劉氏父子對史前文化的深厚功力為支撐,以皇上要他們儘快拿出項目課題結論為動力,他們竭盡所能,還算是保住了《流觀山海圖》的全貌,為我們在今天還能不是太難地走進另一維史前的華夏,築下了堅石的根基。有了《山海經》,“《山海經》學”就不會離我們太遠。但是,急功近利者是永遠看不懂《山海經》的,因為他不具備入門的基礎,就象你若想在吊環上顯擺出什麼十字支撐的造型,首先你得不許用梯子上去,你不練幾年能上得去嗎?

本文認為,只有對即期實錄華夏江淮與太湖迄今4300年前至5300年前的歷史風貌與人文環境的《山海經》等著十分熟悉後,再對華夏史前歷史人類學、文化人類學與體質人類學的介入為座標進行相關檢測時,鈷60、碳14、麗石黃衣和分子人類學才會有方向、系統與準則。人們如果繼續離開、拒絕或未懂二進制文字的《山海經》,就會仍然對華夏文明的史前階段一籌莫展,例如日韓、柬埔寨與印度等國的帝都、國別、帝王和百官的姓氏、里居、年代、世系與秘辛等,都來自中國古代的文獻與典籍,很多未明瞭的事證仍深藏於《山海經》等二進制的史前字符作品中。這當然也包括4300年前的華夏西部與華夏中原,其關於始祖及祖地文史的映照體系,幾乎全都是對江淮與太湖地名與人物的強佔與冒頂。

《山海經》在歷史人類學、文化人類學和體質人類學方面的專業語境,創立了全世界最早的人類學、人種學、圖騰學、圖符學、帝王學、氏族學、姓氏學、譜牒學和世系學的體系與標準外,還在全人類第一次創立了地理學、地圖學、地籍學、地質學、天文學、天象學、天候學、水文學、水運學和水利學;同時也第一次為全人類開設了物產學、礦產學、動物學、畜禽學、植物學、博物學、風物學、風俗學和靈異學等純科學、純史學、純神學等純學術與純學科價值的芻形,基本具備了除編年史外史前史學的全部要素。從《山海經》對迄今4000年後的歷史人物與社會時空等項描述的生疏與殘缺、和對《聖經》家族入世時空後載入的路徑與風貌言,這個史前治史家族的主力,其時已在史前絲路的開創途中。因為《山海經》的結尾的編纂風格與專業水準,實在不及《聖經》作者對早期《山海經》的幹練與熟悉。

2、並非戲言,“江淮”是四個字,“虞夏商周””是兩個字的讖緯

本文作者非常傷感於古今中外的文史學界,一些自稱讀懂了《山海經》的行家裡手們,在面對《山海經》時所表現出的輕薄、簡陋、笨拙、輕狂與大不敬,他們太喜歡以高中語文和歷史課代表以下的水平,來信口開河地批判《山海經》“很神話、很科幻、很小說和很火星了”。請問尊貴的《山海經》權威們,“虞夏商周”兩個字和“江淮”四個字來自《山海經》的何方出自《山海經》何地呢?你們搞懂了“虞夏商周”兩個字和“江淮”四個字的萬分之一了嗎?看來你們永遠不想去懂。既然你們不敢去懂“夏商周”和“江淮”,怎麼又敢去懂《山海經》了呢?因為你們認為不會有人去問你們“夏商周”何需再懂,只有讓婦孺皆知你們懂《山海經》了,看上去才會更加牛逼。但是,本人非常嚴重地在提問你們了:“江淮”和“夏商周”在《山海經》的哪裡?

為什麼要指鹿為馬地戲謔你們說“虞夏商周”是兩個字和“江淮”是四個字呢?因為從歷史學、考古學和人類學意義的全語境言,“虞與商”同系為“寒”,“夏與周”同源為“越”;更玄乎的是“江淮”兩字成了四個字,概因“江淮”是“江河淮濟”四字的簡文。所以,當你們又要自以為是地認為“懂了”的時候,又會轟隆一聲地掉進你們自己挖好的超級大坑裡。因為在你們沿襲的涉及4000年前的“人名、地名、山名、水名、神名和國名的腳註”裡,充滿了“刻舟求劍、南轅北轍、郢書燕說、朝秦暮白顛倒、涇渭不識、良莠不分、豖亥魯魚和渾水摸魚”的故意或誤區。所以,針對你們慘不忍睹的智識庫而言,“寒、越”與“江、河、淮、濟”的釋義中,還會有更多的秘辛、異變與款曲。

本文要正式地、友好地、鄭重其事地和聲色俱厲地提醒各位,在涉及4000年前的文史論述時,千萬不要以你們知識庫裡那些混亂的、醜陋的、令人不齒的儲備,來丈量、臧否與檢測本文結論與視點的是非曲直。以你們近萬磚家、十億貨幣和百年課題,對千處遺址、萬卷書典和十萬文物的折騰式研究的成果看,不但一文不值,而且還將會造成越來越大的負面影響。請你們萬萬不要再對4000年前的江淮、《山海經》和夏商周,發表你們那些胸無點墨或本末倒置的高論了,換一種思路,把方向再向“東南”回撥一點就會很尷尬嗎?請不要再在角落裡面偷看、偷聽或私議本人的言論了,為什麼不能通過面對面的討論、辯論或拍桌子,來盪滌千年的泥沙、澄清歷史的迷霧,還原我們共同的根脈呢!

在涉及華夏民族4000年前的史前文明的探索與考證時,以《山海經》為代表的一大批文史專述,就深藏在各位每天都要接觸到的典冊書籍的字裡行間,而無需錐股懸發地皓首窮經。至於各位因何不能與本文作者一道來輕鬆破解,上述比1000題還多的文史謎案,是因為他們無緣得識一種源於4000年前的運動與呼吸,所以他們的大腦就永運不會有關於4000年前的循環與分泌,這並非一個關於“他們永遠不會有4000年前的真相與謎底”的神箴或笑談。因為他們只相信爵銜、名頭、級別和名氣才是學問的等量,於是他們所有的聰明才智,都集中在這些與學問其實無關的佩飾的追逐與博奕,因而十分放心地把找到真相的使命,親手交到了本人之類的另類的手裡。有一句先知的話也很中聽,“何時回頭是岸,都會為時未晚”。我們是否要互相道一聲“辛苦了,謝謝”呢?

3、全球唯一,史前獨步的《山海經》治史家族

《山海經》是全球最早的集正史、方誌、文物、遺址和譜牒為一體的人類首部大百科全書。從專業價值言:《山海經》又是人類正史、方誌和譜牒的專業學說和文化學源頭。由於《山海經》在史前和文字成熟前以二進制圖符為主的載述方式,和《山海經》對上古時期的方國、部落、氏族、家族和世家的始祖、封土、圖騰、地望、地名、風物、方位、血統、族名、功過、世系和遷徙等項,進行了長期的、全面的、多學科與多視角的勘察、考證和載錄,使得《山海經》集正史、方誌和譜牒為一體的人類首部大百科全書的地位無可撼動,其對史前江南文明的史料庫與博物館的價值亦無可替代。作為正史,《山海經》纂撰者的起點之高、舉步之遙、幅維之廣、涉測之深與剞钁之妙至今無有出其右者。

為了證明《山海經》主流創作群體的存在與活躍,本文作者據家譜與正史詳載,本作者的祖輩從5000年前的炎帝靈恝開始治史,沿著“幹類/寒哀-大撓/窫窳-大章/太商-商契/虞舜-寒浞/王亥-鬼谷/王駘-鬼谷/王詡-王朗/王浮”這條有“契”、“刻”、“刊”、“經”的勘、編、纂、刊為一體路徑的治史世家的專業從未中斷。所以,在炎黃交替時始纂,在夏代初成,戰漢前期完成整理的《山海經》全本的人類史前文明階段(迄今4000年前),並在經中留下了由“帝令亥步”既帝堯帝、舜與帝禹,指揮他們完成此勘古治史大任的批文級證據。為什麼是“步”呢?因為在萬物無稽的史前正史必須親“勘”,不勘步到現場親錄,就不會記得著真實的歷史。

故此,我們今天在考證《山海經》作者時,幾乎已無需再找其它證據。勘步非“步”,此步除兼有時空度量的對山川風物、水澤景象等蒼桑鉅變類的勘史考古功能外,還有人類學君國傳承的邊彊轄屬、族群分際等五代十國類的區劃追溯功能。關於“步”,廼祖王彪之《井賦》一言以蔽之:(1)步土脈(國士資源調查),(2)測水泉(水利資源利用),(3)方欄結(社情輿情控制),(4)轆轤懸(歷史趨勢總結)。此外,“步”的功能還可以有以下幾種理解:(1)《漢制考》說:(步)“…運也,國運曰國步,天運曰天步。(2)《詩·小雅》講:“國步蔑資。天步艱難。又陟大位曰改步”。(3)《周語》曰:“改玉改步”。意謂從國計民生到改朝換代,都是從“步”開始的。

這些江淮與太湖的遺存體系,與中原與西部留存的被進化與文化後的標本相較後,其原生性與完整性的格式,基本按蘇浙皖-鄂湘贛-川陝甘/晉豫魯/冀燕遼的時空節奏漫延,從史前13萬年前的基本無序、到史前10000年前的看似無序、到史前5000年時的循序漸進,到史前3000年時的循規蹈矩,這些蘊育與起源的載述,大略可由“意念、表情、口語、動作、圖畫、符號、繩紋、瓠文、巖文、文身、獸骨文、甲骨文、鐘鼎文,石箍文、金文和篆書”的導引。同時,華夏民族的先人創造了大量的“音樂、舞蹈、史詩、競技、博弈、術數、堪與、星象、冥想、易卦、符咒、道籖和哲學”的表達而得到如影隨形的即期載錄。

4、歷史與考古,可被《山海經》映證的史前文明

關於《山海經》的勘輯,由於當時沒有成熟的文字與傳載文字的媒體,《山海經》的原創作者王亥們就在千年相傳的葫蘆既蒲盧(盤古、盤瓠)上面,用磨尖的竹朩棍剞劂了一些在官員和巫覡中,當時口口相傳可一目瞭然的圖符,由於大家都非常熟悉圖符中的人物與事件,所以在史前傳承(父傳子,老帶新)過程中,約定俗成的專業解析並無太多歧義。直到甲骨與甲骨文的使用,人們才基本放棄了在葫蘆既蒲盧上面傳播祖先的名字與故亊的方法,因為甲骨文可以基本無需講解,使用很多年也無需複製與翻新的基準釋義。又由於金石、竹簡、絲帛與皮紙在文書上的使用,讓甲骨文也都被埋進了土裡。先民們從《山海經》探索與走出的治史路徑,至少在本作者的眼中與腦海,沒有一個字是飄忽或多餘。

在《山海經》中,先民們對江淮沿岸的陰陽營蓮花洞(盤古中山國6300-20000年)、良渚上山(神州諸稽國5300-11000年)、蔣村順山集(扶桑寒川國5000-8300年)、凌家灘雙墩(巢燧共工國5500-7100年)、烏衣萬年(梟陽幹類國5000-20000年)、賈湖二里頭(軒轅有熊國4100-9000年)、城頭山玉蟾巖(盤瓠三苗國5800-16000)、松滋屈家嶺(荊楚酓茲國5000-8000年)、寶墩三星堆(蠶縱魚鳧國4500-5000年)、戈登海東(百越夜郎國4300-5000年)、齊家大地灣(天水金城國4000-8000)、卡若窮宗(本蕃象雄國5000-18000年)等史前遺址,以典籍中盤古文化至虞舜文化為紐帶的史前國別、帝系、氏族與百姓的始祖、圖騰和族屬等為映照,作出了詳細而周到的互映互證,和清晰無誤的介紹與綜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