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岁月的蹉跎赠予(巴黎圣母院)这座教堂的,远比夺取的要多

题记

在《巴黎圣母院》一八三一年初版前言中,雨果写道:

“……因此,除了本书作者为它撰写了一本微薄的回忆录外,这段刻在对圣母院阴暗钟楼的神秘字母已经灰飞烟灭,他们悲切诉说的命运也无人所知。

几个世纪、几代人后,撰写这个字的人早已化为尘土,他的字从教堂墙上消逝,也许不久的将来,教堂也会被夷为平地。”

惊闻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火势冲天,圣母院惊受重创,雨果一语成谶。

巴黎圣母院能否劫后重生,尚在未知之中。但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将在人们的心中永驻。

雨果:岁月的蹉跎赠予(巴黎圣母院)这座教堂的,远比夺取的要多

教堂顶上,星空之下

来源/《巴黎圣母院》导读

出品/大星文化

岁月的蹉跎赠予这座教堂的,远比夺取的要多。时间在主教堂的正面涂上了一层深暗的世纪色调,将建筑物的沧桑变成一种魅力。

——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

当我走向宏伟的目标时

一八二八年,年仅二十六岁的维克多·雨果已经是知名作家,还是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自一八二二年成家后,妻子阿黛尔已经为他生下四个孩子。身为一家之主,他需要养家糊口。出于经济考虑,他和出版人恭斯兰(Charles Gosselin) 签下了一份合同,承诺创作一部司各特(Walter Scott) 式的小说,第二年的四月交稿。

然而,作家的激情和灵感总能让雨果分心。他心中酝酿的小说其实是《悲惨世界》, 然而这部著作要等到三十年后才能和读者见面。

一八二九年,他分别创作了两部话剧。其中一部名为《埃尔纳尼》(Hernani)在一八三〇年二月二十五日在法兰西剧院公演。据说这天,《埃尔纳尼》的票房是五千一百三十四法郎,而前一天,拉辛的《菲德尔》只赢得了四百五十法郎。还据说, 雨果当场出售了《埃尔纳尼》的出版权,价格为六千法郎。

挣了钱又出了名,雨果越发懒得书写那本承诺给出版人恭斯兰的畅销小说,更伟大的作品等待着他。然而有经济头脑的出版人恭斯兰当然不会轻易放弃一个出版良机,一部出自天才作家之手的通俗小说。一八三〇年五月,他威胁起诉雨果,要求他遵守并执行合同。经过几次调解,雨果终于同意于一八三〇年十二月一日交稿,否则需要支付给出版人一万法郎的补偿费。

一八三〇年六月,雨果收集了资料,写下了第一个大纲。七月末,雨果正准备动笔创作,法国七月革命就在他的窗下轰轰烈烈开始了。九月,雨果重新开始写作。他把自己的衣服全部脱光,交给夫人阿黛尔,并要求她把自己锁起来,这样,他就不会被街上爆发的各种运动所吸引。

《巴黎圣母院》这部浩瀚的作品就这样匆匆忙忙、狼狈不堪地在五个月里写完了,于一八三一年三月十六日出版。世界最浪漫的文学作品、一部多次被搬上舞台和银幕的小说就这样诞生了。

雨果:岁月的蹉跎赠予(巴黎圣母院)这座教堂的,远比夺取的要多

《巴黎圣母院》插图

这是黄昏的太阳,我们却把它当做黎明的曙光

也许,因为时间短暂,再加上巨额罚款的压力,雨果的灵感、文采、力度像火山一样喷发。这是一部关于厄运和死刑的小说,也是一部出色的百科全书。

小说纵向剖开法国社会,从最高层到最底层,都有他塑造的“杰出”代表。

雨果像一位电影导演,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镜头,层层剥露当权者的蛮横、疑心、幼稚、恐慌,生动地揭露了暴君的嘴脸:外交是征服他人的手段,节俭是垄断人心的方式,镇压是安定神经的良药。

处于金字塔顶尖的是国王,被称为法兰西之子、法兰西雄狮。如此光辉、尊贵的人物在雨果的笔下却是个猥琐狡猾的守财奴。他假扮成乡下来的教士,拜访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向他学习炼金术;在巴士底城堡中现身,像小商贩一样斤斤计较,试图减少宫廷开支,却不惜重金打造全新的铁笼,用来囚禁自己的敌人。

小说的主角之一,克洛德是个宗教人物。雨果用冷静、尖锐的文笔描写他的狂热、残忍、可笑的情欲,反复地刻画他和同僚们对炼金术的迷恋。克洛德既有教士的跋扈和自负,也有宗教人物不可告人的秘密:他扭曲的人性,对信仰的怀疑和对爱的渴望。

贵族的代表是贡德洛里耶夫人和她的女儿百合花。她们举止高雅,衣着漂亮,也愿意舍施,骨子里为人刻薄、势利、嫉妒,慈善是用来装饰自己的光环,好比脖子上的项链。

小说中军人的代表是菲比斯队长。他出身贵族,头脑简单,放荡不羁。他用爱的誓言骗取艾丝梅拉达的肉体,用同样的誓言骗取有钱人百合花的婚姻,当艾丝梅拉达为了他走向绞刑架时,他是漠不关心的旁观者,喜气洋洋的未婚夫。

愚蠢、自私、残忍是《巴黎圣母院》诸多人物的共同特性。从巴黎总督,法庭预审法官,到过路的修女,还有副主教克洛德的弟弟、永远逃学泡酒馆的小学子若让,人人都会漠视他人的痛苦和悲哀。

越往下层,雨果笔下的人物反而越具有人性的光彩。

怎能不提多嘴多舌、胆小怕事、自我感觉良好的诗人剧作家古格兰古瓦?他既是艾丝梅拉达摔罐成亲的丈夫,是教士克洛德昔日的学生,也是贯穿小说的一条线索。从古希腊诗人荷马时期起,在欧洲,诗人、作家就被视为历史的见证人。虽然古格兰古瓦是个逗角,一名蹩脚的诗人,失败的作者,令人怜悯的小人物,却依然被雨果定为事件的目击者。通过他,雨果嘲笑自己的同类:知识分子、文学家、思想家,傲视群雄,自视清高,他们见死不救,随遇而安,得过且过,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得到自我安慰和满足。一百年后,受法国文学影响的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就是古格兰古瓦式的社会寄生虫,在失败中拥有胜利感的中国“哲学家”。

即便面对一贫如洗的人,雨果也并没有原谅他们的冷酷,真实地揭发他们人性的弱点和灵魂的畸形。

隐修女古杜尔就是一个疯疯癫癫、自私残忍、充满偏见和憎恨的女人。她终日诅咒一个素不相识的波希米亚少女,祈祷她有一天会被人送上绞刑架,不料这位少女正是自己多年思念的女儿,戏剧性的讽刺是,她的两个心愿同时得到满足:女儿找到了,并被送上了绞刑架。

奇迹宫的塑造堪称一绝。这里是折叠后法国社会的最下层,都是无家可归、被社会排斥的流浪汉和乞丐。上流社会的人物衣着鲜亮精致、仪表堂堂、满口拉丁语,而奇迹宫的流浪汉们却是丑陋、龌龊、凶狠、肮脏的一个群体。为了生存,他们组织了自己的王国,拥有自己的规矩。他们以营救艾丝梅拉达为名,攻打巴黎圣母院,其实是要洗劫巴黎主教堂中纯金银的宗教器皿,准备发笔横财。

敲钟人卡西莫多和波希米亚少女艾丝梅拉达,好像是生活在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中,顶着巨大的压力依然能够存活的生物,他们没有父母,没有朋友,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被社会唾弃,被路人嘲笑诅咒。他们的生活一片黑暗,而他们却是黑暗中唯一的光明,拥有其他人物缺少的美德:纯真、同情和感恩。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古希腊式的悲剧,是美丽被丑恶诬陷,纯洁被污浊毁灭,黑暗最终战胜光明的过程。少女艾丝梅拉达被命运之网无情地拖向地狱般的深渊,每一次挣扎只是更悲惨的坠落,虽然卡西莫多竭尽所能营救她,但他不是一匹战狼,而是社会最底层的一粒尘埃。

他们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必然。

雨果:岁月的蹉跎赠予(巴黎圣母院)这座教堂的,远比夺取的要多

《巴黎圣母院》插图

看,一个男人是如何为爱所苦

维克多·雨果,作为文坛巨人,他的作家生涯是光辉灿烂的,而他的个人生活却充满戏剧性的浪漫、痛苦和悲伤。

就在他全身心投入写作和文学活动时,他的夫人阿黛尔渐渐与他疏远。《巴黎圣母院》是一部爱情小说,可是现实生活中,将自己裸体关闭在房中疯狂写作的雨果,肯定不是家人期待的好丈夫、好父亲。趁虚而入的是雨果的好友、著名文学评论家圣伯夫。无论雨果怎么认错请求,阿黛尔都不回心转意。

感情上备受折磨的雨果在漂亮的女演员朱丽叶处找到安慰和灵感。雨果夫人得知此事,立刻与圣伯夫分手,回归家庭。朱丽叶并不因此放弃爱情,她情愿默默地成为他的秘书和流放伴侣。朱丽叶每天给雨果写一封信,直到七十七岁去世,一共写了两万多封信。

随着时间流逝,步入中年的文学泰斗雨果又有了新的情人。当年,巴黎女人们迷恋这位带着书香气息的诗人。不但雨果收到无数情书,就连朱丽叶也遭到情敌的攻击:她收到的是雨果写给别的女性的情书。雨果夫人更借机与第四者联盟,企图借用她们的出现,赶走第三者朱丽叶。

圣伯夫叙述了四十一岁的雨果与二十三岁的丽叶妮一见钟情的故事。漂亮的丽叶妮是作家、世界上第一位去北极探险的女性。她的丈夫是颇有名气的画家,比雨果还大三岁。雨果既是诗人、作家,也一直嗜好绘画, 可想而知,他和丽叶妮有说不完的情话。这对情人在一家酒店里幽会,嫉妒的丈夫带着巡警捉奸,丽叶妮先是被送入监狱,然后被关进修道院,前来营救她的是雨果太太阿黛尔。这个丑闻让雨果不得不在家中隐居一段时间。心中沉甸甸的,装满相思和焦虑,为了排解苦闷,他开始创作心中牵挂的巨著《悲惨世界》。

直到晚年,白发苍苍的夫人阿黛尔才和满脸皱纹的情人朱丽叶和好,请她到家中做客。圣诞节时,二人一起合影,环绕着老年雨果,照了一张流传至今的全家福。

白天是属于所有人的,为什么只给我黑暗

作为父亲,雨果几次经历了无法自拔的悲剧。

他的长子雷欧保罗出生一年后就夭折了。

二女儿雷欧保罗蒂娜是他的掌上明珠。女儿结婚后的九月,雷欧保罗蒂娜与家人乘船出行,突然一阵风将船打翻,她坠入水中。她的丈夫水性很好。远远地,有农民看到他六次潜入水中,以为他在戏水。其实他试图将年轻妻子从水底打捞出来。

然而,不会游泳的雷欧保罗蒂娜紧紧地抓着渐渐沉入水中的小船,怎么也不肯放手。绝望的丈夫决定最后一次潜入水中,抱住妻子的腰,再也没有松手。当人们将他们的尸体打捞出来时,惊讶地看到,就像《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和艾丝梅拉达,丈夫拥抱着爱妻,死亡也没能将二人分离。

人们将年轻的夫妻合葬在一个墓穴中。这年,雷欧保罗蒂娜才十九岁。雨果得知这个消息后,几年没有写作。

当时,小女儿阿黛尔(Adèle Hugo)才十三岁,被发生的家庭悲剧震撼,从此心中留下阴影。长大成人后,阿黛尔陪伴父亲流亡,住在英吉利海峡中的英属小岛上,结识了驻扎当地的英国军官班松。她自认为找到真爱,也认定被班松上尉所爱,追随他到加拿大哈利法克斯。上尉出身贵族,风度翩翩,喜欢四处沾花惹草,需要钱的时候他才会出现在阿黛尔面前,极似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菲比斯队长。

十一年后,当阿黛尔孤身一人被送回父亲身边时,她已经是严重的精神病患者,被送入精神病医院,从此再也没有出来。

就民族而言我是巴黎人,就言论而言我是自由人

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恢复帝制时,为共和思想斗争的雨果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流浪生活。远离家乡、远离朋友、读者、巴黎的天空和法棍面包,雨果需要自己种菜,还要向英国女王每年进贡两只鸡。他的处境可想而知,在流放期间,他完成了《悲惨世界》等三部小说和多部诗集。

伟大的作家首先是个历经磨练的人。虽然被灾祸苦难不断地纠缠,雨果并没有因此愤世嫉俗,变得孤独闭塞,或是颓废沉沦。个人的痛苦反而开阔了雨果的胸怀和视野,悲伤中的沉思令他的思想更加敏锐。他为弱者奔走呼唤,为正义、平等、自由而战。

波希米亚民族也叫吉普赛人。他们源于罗马尼亚,四处游荡,没有家也没有住所,他们露宿巴黎街头,以乞讨为生,尤其喜欢住在繁华狭窄的街道上,这样,行人不可能不注意到他们。男人的职业往往是偷窃,巴黎市区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行窃都是他们作的案。年轻漂亮的女人,会带着三四个小孩,也不知是不是她的孩子,在街上行乞,如果是十来岁独立的少女,就会站在街头卖花,花也是偷来的。

这样的民族,在当代社会都被人们躲避,何况在中世纪,社会地位可想而知,而雨果将他们其中的一员塑造成小说的主角,为他们说话,给他们以同情,这样的精神境界十分可敬。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后,英法社会一片漠然,只有雨果发出愤怒而强烈的喊声: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理想和幻想。欧洲艺术萌生于理想,幻想造就了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帕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作为一个法国人,寄居英国,公开控诉英法政府和军队在国外犯下的罪行,这是怎样的清醒和勇气?

我现在且躺在地上去入梦

一八八五年五月二十二日,八十三岁的雨果在巴黎去世。

他留下一份遗嘱:“我捐给穷人五万法郎。我要乘坐穷人的灵车去坟地。我拒绝任何教堂为我做悼词,我请求它们为天下人祈祷。我信上帝。”

一八三〇年,五十五年前,维克多·雨果创作了《巴黎圣母院》。小说的第一幕就是描绘早起的巴黎人摩肩接踵地从大街小巷涌向司法宫,准备观看愚人节上演的圣迹剧。二十八岁的他怎能想到若干年后,自己的葬礼比《巴黎圣母院》中描写的愚人节还要拥挤热闹、轰轰烈烈!小说中若让和他的同学,为了占领一个看热闹的好位置,从清晨等到中午, 而在作者的葬礼上,上千人提前一天等在安放在凯旋门下他的灵柩旁为他守灵,直到第二天葬礼正式开始。

雨果的遗体在凯旋门下陈列了一夜后,第二天,他的灵车缓缓穿过香榭丽舍大街、协和广场、圣日尔曼大街、圣米歇尔大街,最后入葬于堆满花束和花圈的先贤祠。

作为法兰西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像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十九世纪的天际,留下光辉灿烂的文字和波希米亚少女艾丝梅拉达的美丽形象。她的一颦一笑、婀娜的舞步、甜美的声音、充满同情心的言语,让拜访巴黎主教堂的人们情不自禁地在圣母院广场上寻找她的身影。

没有一代宗师们描写人间苦难的作品,人权和民权怎能成为今天的人类共识的价值观?

政治家,通过革命,用血腥残暴的手段改变社会;作家的文字,是无声无息的渗透,雕塑了无数人的良知和爱心。

雨果:岁月的蹉跎赠予(巴黎圣母院)这座教堂的,远比夺取的要多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生于法国贝桑松,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

译者简介

山飒17赴巴黎留学,研修艺术史和哲学,她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得大奖,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曾致信山飒说:“您的语言、您的故事以及您微妙的思想使我感动……亲爱的山飒,请接受我衷心的问候,并致以诚挚的友谊!”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说:“法兰西不仅是巴尔扎克的故乡,也是山飒小姐的家园。”

推荐山飒翻译的《巴黎圣母院》

雨果:岁月的蹉跎赠予(巴黎圣母院)这座教堂的,远比夺取的要多

◆全新完整译本。全新完整珍藏版

◆7项大奖译者山飒翻译

◆此版本开创性修复法语原版67张插图,还原经典场景

◆版式疏朗悦目,特选米黄环保纸张,环保护眼;全书精装典藏,

◆含文学大师雨果的手绘画精美明信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可购买

原价:78元

森林特价:54元

(绝大部分地区包邮)

购买咨询:s527953132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把《巴黎圣母院》带回家

合作请咨询微信:s527953132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