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三季人”,認輸未嘗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論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則小故事:

有一天,孔子的一個學生在門外掃地,這時來了一個客人問他:“你是誰啊?”

學生答道:“我是孔先生的弟子!”

客人聞言大喜,說:“既然如此,我可否請教你一個問題?”

學生欣然答應。

客人便問:“一年到底有幾季啊?”

聽到這個問題,學生想都沒想便回答道:“一年自然是有四季。”

誰知客人聽後卻搖搖頭說:“不對,一年只有三季。”

“是四季!”

“三季!”

兩個人爭執不下,就決定打賭,賭輸的人要向對方行三拜之禮。

面對“三季人”,認輸未嘗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正巧這時孔子從屋裡走出來,學生便上前說明原委,隨後問道:“老師,你說一年到底有幾季啊?” 孔子看了一眼客人,笑著答道:“一年有三季。”

客人聞言大喜,便要求這位學生向自己行禮。學生心裡雖滿是疑問但也不得不依照賭約行了跪拜之禮。

客人走後,學生迫不及待地問孔子:“老師,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麼說三季呢?”

孔子說:“你沒看到剛才那個人全身都是綠色的嗎?那是蚱蜢,蚱蜢春生秋死,一生沒見過冬天,你講三季他會滿意,你講四季怕是吵個三天三夜都講不通。既然如此,又何必浪費時間做無謂的爭論呢。”

面對“三季人”,認輸未嘗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於思想、見識、認知不在同一水平線上的人,我們不要試圖去說服他改變自己的想法,哪怕明知他是錯的,只要他自己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就算別人說出一朵花來也是無濟於事的,因為你所說的不在他的認知範圍之內,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三季人”。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三季人”,就連我們自己,也在時不時地扮演著“三季人”的角色。因為每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乃至是非觀都不盡相同,思想、見識、認知水平更是參差不齊,這就決定了爭論發生的必然性。

面對“三季人”,認輸未嘗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一旦有了爭論,雙方勢必都會使出渾身解數,各種說事實擺道理,爭得面紅耳赤,試圖說服對方放棄立場認可自己的觀點,可爭論到最後往往也只是無果而終,兩人不歡而散,誰也說服不了誰。這正是“三季人”的狹隘之處,也是可悲之處。

莊子也曾說過: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意思就是說:對於井裡的蛙不可以與其談論關於海的事情,是由於它的眼界受著狹小居處的侷限;對於秋天就要死去的蟲子不可以與其談論冬天的事情,是因為它的眼界受著時令的制約;對於見識淺陋的人不可以與其談論大道理,是由於他的眼界受著教育程度的制約。

面對“三季人”,認輸未嘗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所以,但我們面對“三季人”的時候,認輸,從而擺脫一場毫無意義的爭論,未嘗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而我們自己也應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見識,爭取不做“三季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