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寫新時代大搬遷奔小康的炫麗交響 一一貴州188萬人口易地扶貧搬遷記

出自幽谷,遷於喬木。

中國人的字典裡,“喬遷”說的是鳥兒飛離深谷,遷到高大的樹木上去。

八山一水一分田。貴州多山,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峰際連天……千百年來,山石的切割,蠻橫地雕刻著“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貧困面貌。

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裡一直是全國農村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

2015年11月,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關於“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的重要指示,吹響新一輪易地扶貧搬遷的衝鋒號。當年12月,貴州率先在全國打響易地扶貧搬遷“第一炮”。

一場貴州歷史上規模空前、決意改變數百萬人貧窮命運的大遷徙,就此浩蕩上演……

最新數據:截至今年3月底,全省完成搬遷任務140萬人,整個“十三五”時期188萬人的搬遷任務,將在今年上半年全面完成。

這場搬遷硬仗,不僅為貴州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而且對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對助力城鄉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成績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

3年時間,貴州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要求,在國家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牢記囑託、感恩奮進,從省情實際出發探索了“六個堅持”的做法,著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前半篇文章”,正在建設後續扶持工作“五個體系”,紮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成功闖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易地扶貧搬遷路子!


譜寫新時代大搬遷奔小康的炫麗交響 一一貴州188萬人口易地扶貧搬遷記

易地扶貧搬遷“當頭炮”打響三年時間,項目壓茬推進,貴州大地上一幢幢嶄新的“幸福樓”拔地而起

一場“啃硬骨頭”的大扶貧

西起高寒荒涼的烏蒙山脈,東至溝壑破碎的武陵山區,西南橫亙著滇黔桂石漠化片區……

山,讓貴州困囿其間。

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73%的面積為喀斯特地貌,這裡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

當山阻隔一切,貧窮、落後便成為難以揮去的標籤。烏蒙深處,“海拔二千三,人均三十三,山上光禿禿,地裡糧荒荒”的海雀村似乎便是鐵證。

貧困如山!

時間倒回2015年。

一邊是斷崖,一邊是絕壁。4.8公里的崎嶇山路,是貴州黔南惠水縣雙坪村艾坪組連接外界的唯一通道。土地破碎、山石橫生,守著這一方水土的22戶人家96個人,世代疾苦。

大山之外,規劃1274套89365平方米住房的“明田新村”正在惠水經濟開發區破土而出,第一批將要搬進這裡的1095戶4684人,就來自於包括艾坪在內的惠水縣8個鎮(街道)28個村58個組(自然寨)。

當年6月,帶著“瞭解貧困人口如何脫貧致富”的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後首次考察貴州。他再強調,對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貧困人口,要實施易地搬遷,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生計問題。

彼時的貴州,仍有623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約佔全國貧困人口的1/10,全省88個縣區中就有50個國家重點扶貧縣。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是全面小康。

貧困,就是貴州要在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跨過去的坎。

這一年的冬天,貴州率先在全國打響易地扶貧搬遷“第一炮”,啟動貴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全省“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實施總規模188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0萬人,整體搬遷自然村寨10090個。

以更寬廣的視角來看,這組數據或許更為直觀:規劃搬遷的150萬貧困人口,佔全省貧困人口1/3、佔全國搬遷貧困人口1/6;188萬人的搬遷任務,在全國新一輪易地扶貧搬遷中規模最大、人數最多。

這場貴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移民搬遷,決心解決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方貧困人口的脫貧和發展問題。

當時序跨入國家第十三個“五年規劃”。開局之年,“大扶貧”第一次被寫進貴州省政府工作報告。作為未來五年的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這一仗,牽掛著493萬貴州貧困群眾的民生福祉,是輸不起的攻堅戰。

其中,易地扶貧搬遷,是決戰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


譜寫新時代大搬遷奔小康的炫麗交響 一一貴州188萬人口易地扶貧搬遷記

銅仁龍江新區安置點,工人正在加班加點的施工

一場“絕處逢生”的大搬遷

“終於還是要離開了!”79歲的楊安一告別生活了一輩子的鐵家溪。

楊家祖上為躲避兵匪戰亂,拖家帶口躲進了貴州銅仁玉屏縣四面環山的鐵家溪村。

雖然經歷了幾代人的堅守,有些不捨,但楊安一更多的卻是期待。缺水少土的鐵家溪山體滑坡嚴重、生態環境惡劣,斷簷少瓦的老木屋下,一家子過得疾苦。“聽說新家就在縣城裡,那裡什麼都好。”

掛著紅綢、滿載傢什和憧憬的貨車,向著縣城的移民新區飛速駛去,大山被遠遠地甩在身後……

楊安一不知道的是,整個銅仁市在2017年安置了易地扶貧搬遷人口113463人。過去5年,這個數字在全省是173.6萬人。百萬分之一的楊安一,成了貴州這場浩大遷徙的見證者和受益者。

搬出大山、搬離貧困,是貴州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的必然選擇。

早在2001年,貴州被列為全國易地扶貧搬遷試點省份。

2012年5月,為加快脫貧攻堅同步小康的步伐,貴州省委、省政府決定進一步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力度。按照《貴州扶貧生態移民工程規劃(2012-2020)》,計劃用9年的時間,將居住在深山區、石山區特別是石漠化嚴重、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農村貧困人口,搬遷到城鎮或產業園區、旅遊景區的服務區安置,從根本上改善移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自我發展能力。


譜寫新時代大搬遷奔小康的炫麗交響 一一貴州188萬人口易地扶貧搬遷記

銅仁市越來越多的貧困戶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實現了“一步住上好房子,快步過上好日子”的幸福夢

搬家之前,吳佐貴滿腹狐疑:“一沒田,二沒土,怎麼生活?原來的宅基地、土地怎麼辦?”

幾乎所有人都有這樣的顧慮。

“守著祖宗的地,過著祖宗的生活。”數千年農耕文明的沿襲中,對土地的依賴是農民生存權益最集中的體現。所以,中國人素來安土重遷。

要搬,得先斬斷後顧之憂。

圍繞著“搬得出”,貴州不斷探索創新,在一次次實踐中不斷破題,做深做細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根據全省特殊的地形地貌、貧困人口分佈和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創造性探索出了堅持省級統貸統還、堅持自然村寨整體搬遷為主、堅持城鎮化集中安置、堅持以縣為單位集中建設、堅持不讓貧困戶因搬遷而負債、堅持以產定搬以崗定搬“六個堅持”的搬遷實施路徑和政策框架。

扶貧幹部“三顧吳家”,講清政策。得知“不花錢”、“住城裡”、“有活幹”,吳佐貴吃下了“定心丸”。他答應“去看一看”。

“一進門看到家電、沙發、生活用品全部備齊,房子裝修得也很漂亮。”2017年底,吳佐貴舉家從印江木黃搬進了萬山區河坪小區。

安土重遷,黎民之性。

——搬遷者總是窮家難捨、故土難離。

實踐證明,貴州創造的“六個堅持”,聚焦“搬得出”這條主線,是解決“搬遷誰、搬到哪裡去、房子如何建、錢從哪裡來”的可靠實施路徑和政策體系。

“我們覺得是個奇蹟。”銅仁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少榮感嘆,易地扶貧搬遷這場硬仗,搬出了“銅仁經驗”,創造了“貴州奇蹟”。

“搬遷規模世界罕見!”貴州省生態移民局黨組書記王應政說,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貴州全部實行城鎮化集中安置,“六個堅持”是自加壓力、自我挑戰,貴州選擇了一條更艱難但效果更好的路子。

一組令人振奮的數字:2013年至2018年,貴州累計減少農村貧困人口818.9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4.3%,已有15個縣(市)脫貧出列。截至2019年3月31日,全省共建成集中安置點925個、住房43.9萬套,完成搬遷任務140萬人,剩餘的48萬人將在今年上半年完成搬遷入住。

收官之際,再回望——

這場刷新貴州歷史的遷徙,何其卓絕,更顯勇毅。


譜寫新時代大搬遷奔小康的炫麗交響 一一貴州188萬人口易地扶貧搬遷記

“政策好、生活美,這就是福!”這是貴州黔南惠水縣的一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恰逢新年,搬遷戶喜遷新居

一場“凝聚智慧”的大聚合

在當上貴州黔南惠水縣新民社區黨支部書記之前,羅應和是村裡的搬遷對象之一。2016年7月8日,他所在的偏遠山區整寨搬遷,搬入惠水縣城。羅應和記得,“搬家”那天,政府的車隊就等在村口,但是大夥遲遲不肯上車。“那是生我們養我們的地方啊。”羅應和回憶,“後來大家上車離開了,一住就是3年。”

3年,羅應和與鄉親們“搬出來後生活不如原來”的忐忑沒有成真。他最高興的事,是“今年社區兩個小夥子娶了貴陽的媳婦兒”。

“省會貴陽的小姑娘嫁給了村裡搬遷戶的兒子,這說明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是易地扶貧搬遷的親歷者,也是易地扶貧搬遷社區的治理者,羅應和心裡的踏實真切可信。

這份踏實,來之不易。

一方水土,總是牽絆著一方人的情感。“進城”,打破了農村群眾原本封閉、安穩的小農生活狀態。不適應、難融入,生產生活、情感文化的差異,成為不少搬遷群眾的心理障礙。甚至,“城裡人”的一個眼神,便讓整個村寨的人一夜之間搬回山裡。

“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我們不僅要將貧困群眾搬出來,而且要穩得住、能致富。”實踐中,貴州省委、省政府敏銳地察覺到,易地扶貧搬遷不僅是一項社區再造和重建工程,更是一項人口分佈、資源環境、經濟社會重新調整和完善的系統工程,不僅涉及安置住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更涉及搬遷群眾就業創業、社區管理、文化傳承、基層黨建等諸多方面。

“我們面臨如何帶領搬遷群眾逐步走向富裕,如何建好管好安置社區,實現自治管理的良性互動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政治課題。”省政府副省長吳強說。

如果說188萬人“搬得出”,是貴州“滴水穿石”的勇氣和決心,那麼讓這188萬人“穩得住,能致富”,更考驗“繡花功夫”的精細和智慧。

這,並不簡單。

早在2016年,貴州圍繞解決“搬出來後怎麼辦”的問題,提出了“五個三”生計保障和後續扶持配套政策。

在脫貧攻堅決戰之年、易地扶貧搬遷收官即將到來之際,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作出了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重心逐步從以搬遷為主向後續扶持工作轉變、從解決好“怎麼搬”向“搬後怎麼辦”轉變、從“搬得出”向“穩得住、能致富”轉變的形勢判斷。

省委、省政府組織力量開展了歷時7個月的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已開展的後續扶持工作實踐,廣泛收集搬遷群眾的需求,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制定了《關於加強和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工作的意見》及7個配套文件,作出了全力構建基本公共服務、培訓和就業服務、文化服務、社區治理和基層黨建“五個體系”的制度性安排。

與“六個堅持”一脈相承,“五個體系”著力解決“搬出來後怎麼辦”,做好“穩得住、能致富”後半篇文章的系統思路。

這,必然是一場發展要素的大聚合。

構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讓搬遷群眾“住得放心”。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標準化,解決的是搬遷群眾城鎮生活的基礎問題。

重點聚焦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社區服務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確保滿足搬遷戶子女就學需求,確保每個安置點有1個衛生服務機構,目前已配套建成學校36所、建成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或縣級醫院235個。按照群眾自願的原則,做好各類社會保障政策的轉移接續,確保所有搬遷群眾應保盡保,目前已辦理戶籍遷移36.72萬人,轉移醫保72.58萬人、養老保險39萬人、低保7.98萬人。

構建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讓搬遷群眾對發展“充滿信心”。

——穩定的就業,解決的是搬遷群眾在城鎮“穩得住”的根本性問題。

緊緊圍繞搬遷群眾生計方式非農化轉變,結合省內外企業用工需求和貧困勞動力特點,統籌各相關部門培訓資源,強力推進搬遷勞動力全員培訓,逐戶建立培訓檔案,不斷提升就業技能,通過就地就近就業、組織化勞務輸出、返鄉創業帶動、強化產業配置、託底解決困難人群就業等方式,確保有勞動力家庭一人以上穩定就業。截至目前,2016年搬遷戶中98.99%有勞動力的家庭實現1戶1人以上就業;2017年搬遷戶中98.41%有勞動力的家庭實現1戶1人以上就業。

構建文化服務體系,讓搬遷群眾精神上“過得舒心”。

——文化建設,是培育搬遷群眾市民意識、激發搬遷群眾內生動力的關鍵舉措。

大力推進感恩教育、文明創建、公共文化、民族傳承“四進社區”,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道德講堂、移民夜校等載體,深入細緻做好思想引導,增強搬遷群眾社區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感,培育感恩奮進、積極向上、自強自立的社會心態和精神風貌。現在,每一戶搬遷群眾都在家裡張貼了新舊住房對比照片,發自肺腑地感恩習近平總書記、感恩黨中央。

構建社區治理體系,讓搬遷群眾在社區裡“生活安心”。

——社會治理的法治化、科學化、精細化,關乎移民安置點的管理現代化。

根據安置點規模和區域實際,合理設置街道辦事處、社區居委會等管理服務單元,強化社會事務、治安管理等職能,把大數據融入社區管理之中,加強社會風險防範和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目前,全省安置點已建立街道辦事處17個、社區居委會202個、村(居)民小組336個、綜治中心551個、調解室582個。

構建基層黨建體系,讓搬遷群眾對未來“堅定決心”。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在搬遷安置社區的領導核心。

堅持安置點建到哪裡、黨的工作就開展到哪裡,把黨的全面領導貫徹到安置點各項工作中,合理設置黨總支、黨支部,配強幹部,完善機制,強化功能,確保每個安置點基層黨組織成為堅強戰鬥堡壘。截至目前,全省安置點已成立黨工委126個、黨支部或黨小組514個,277個管理單元從搬遷群眾的黨員中選舉1235人參加基層黨組織。

“五個體系”,既與時俱進地回答了易地搬遷後期扶持的時代訴求,又科學細化了實現途徑,是方法論也是操作指南。


譜寫新時代大搬遷奔小康的炫麗交響 一一貴州188萬人口易地扶貧搬遷記

搬遷群眾在多功能室內下棋

“看,這是我的新市民證!”搬遷到阿妹戚託小鎮的第四個月,王茜領到了屬於她的“新市民居住證”。這個來自全省極貧鄉鎮的貧困戶,搖身一變成了晴隆縣的新市民。

“以前看一次病要花一萬多,現在只要幾百塊就夠了。”揚了揚手裡的醫保卡,搬遷戶葉學兵激動萬分。葉學兵的妻子患有風溼性心臟病,以前帶妻子在廣州一邊打工一邊治病,每次犯病都要花一萬多元,去年搬遷到萬山以後,醫保也跟著“搬”了過來。

課間,晴隆縣城的中小學校裡響起音樂。孩子們圍成一圈,用腳踏擊地面,發出鏗鏘有力、優美動聽的踢踏聲……這支舞,有個浪漫的名字,叫“阿妹戚託”,漢語譯為“姑娘出嫁舞”,有著“東方踢踏舞”之稱。原生態的舞步,踩著音樂的節奏,三寶鄉的彝家人“以足傳情”,世代如此。易地扶貧搬遷,把三寶人“骨子裡的浪漫”完整地搬了出來。如今,晴隆縣城的所有校園裡,“阿妹戚託”代替了課間操。

這種傳承,更像是一種認同,讓遷出的三寶人更“心安”。

“新三寶人”唱著:“我家本是三寶人,有生之年搬進城。感謝政策感謝黨,住進新房當市民……”

困厄不再。

安居、樂業,便是家!人流、物流、資金流……資源要素的不斷聚合,讓易地扶貧搬遷的“遷”和“變”之間,洋溢著暖意。


譜寫新時代大搬遷奔小康的炫麗交響 一一貴州188萬人口易地扶貧搬遷記

衛生服務站在小區樓下,電梯上下樓,銅仁碧江區圍繞搬遷群眾就醫這一“考題”,探尋“最佳答案”

一場“未來可期”的大發展

群山迴響。

從烏蒙之巔的韭菜坪,到烏江深谷的“一口刀”;從黔北大山深處,到黔東南苗鄉侗寨……全省各地狠抓“五個體系”建設的實踐中,結合自身實際,創造性地書寫著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畢節狠抓黨建工作,為搬遷群眾發展打造強大的“火車頭”;銅仁跨區域搬遷搬出“銅仁經驗”;黔西南“新市民”計劃激勵搬遷群眾鉚足勁謀發展……

3年時間。這場搬遷硬仗,時間之短、規模之大,創造了貴州歷史之最,創造了不少奇蹟,徹底改變了近200萬農村群眾的世代命運,有力推動了城鎮發展和鄉村佈局優化,增添了城鄉經濟增長新引擎,改善了農村自然生態環境,同時也在實踐中錘鍊了過硬的農村基層幹部隊伍。

全省隨機入戶抽查結果顯示,群眾對搬遷政策的滿意度達99.46%,對配套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的滿意度達99.03%,對住房的滿意度達98.28%,對就業脫貧措施的滿意度達97.95%。

實踐證明,“六個堅持”寫就了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前半篇文章”的字字珠璣;“五個體系”正在為後續扶持發展的“後半篇文章”精彩謀篇。

二者各有側重、又相互統一,構成了貴州易地扶貧搬遷系統工程綱舉目張的完整政策體系。

這是貴州的又一個創造!


譜寫新時代大搬遷奔小康的炫麗交響 一一貴州188萬人口易地扶貧搬遷記

搬遷後的“繡娘”們在製作民族服飾

過往,大山延綿,阻斷了山裡人的腳步和眼界。

而今,易地扶貧搬遷就像是一粒火種,山門洞開,點燃了人們眼裡的光。

今天的貴州不再墊底、不再是落後的代名詞,正在撕下貧困的標籤、貼上靚麗的名片。決戰!貴州更有底氣:讓延續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歷史性地得到解決!

希望迸現,便一發不可收拾。

我們始終堅信,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歸根結底會成為人民戰勝貧困的不竭動力!這股源源不斷、匯聚而成的智慧和力量,連接著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正書寫中國減貧奇蹟的貴州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