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新时代大搬迁奔小康的炫丽交响 一一贵州188万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记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中国人的字典里,“乔迁”说的是鸟儿飞离深谷,迁到高大的树木上去。

八山一水一分田。贵州多山,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峰际连天……千百年来,山石的切割,蛮横地雕刻着“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面貌。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里一直是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关于“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的重要指示,吹响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的冲锋号。当年12月,贵州率先在全国打响易地扶贫搬迁“第一炮”。

一场贵州历史上规模空前、决意改变数百万人贫穷命运的大迁徙,就此浩荡上演……

最新数据:截至今年3月底,全省完成搬迁任务140万人,整个“十三五”时期188万人的搬迁任务,将在今年上半年全面完成。

这场搬迁硬仗,不仅为贵州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而且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对助力城乡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3年时间,贵州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从省情实际出发探索了“六个坚持”的做法,着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前半篇文章”,正在建设后续扶持工作“五个体系”,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成功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路子!


谱写新时代大搬迁奔小康的炫丽交响 一一贵州188万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记

易地扶贫搬迁“当头炮”打响三年时间,项目压茬推进,贵州大地上一幢幢崭新的“幸福楼”拔地而起

一场“啃硬骨头”的大扶贫

西起高寒荒凉的乌蒙山脉,东至沟壑破碎的武陵山区,西南横亘着滇黔桂石漠化片区……

山,让贵州困囿其间。

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73%的面积为喀斯特地貌,这里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

当山阻隔一切,贫穷、落后便成为难以挥去的标签。乌蒙深处,“海拔二千三,人均三十三,山上光秃秃,地里粮荒荒”的海雀村似乎便是铁证。

贫困如山!

时间倒回2015年。

一边是断崖,一边是绝壁。4.8公里的崎岖山路,是贵州黔南惠水县双坪村艾坪组连接外界的唯一通道。土地破碎、山石横生,守着这一方水土的22户人家96个人,世代疾苦。

大山之外,规划1274套89365平方米住房的“明田新村”正在惠水经济开发区破土而出,第一批将要搬进这里的1095户4684人,就来自于包括艾坪在内的惠水县8个镇(街道)28个村58个组(自然寨)。

当年6月,带着“了解贫困人口如何脱贫致富”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考察贵州。他再强调,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要实施易地搬迁,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

彼时的贵州,仍有623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约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10,全省88个县区中就有50个国家重点扶贫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是全面小康。

贫困,就是贵州要在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跨过去的坎。

这一年的冬天,贵州率先在全国打响易地扶贫搬迁“第一炮”,启动贵州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实施总规模18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0万人,整体搬迁自然村寨10090个。

以更宽广的视角来看,这组数据或许更为直观:规划搬迁的150万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1/3、占全国搬迁贫困人口1/6;188万人的搬迁任务,在全国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

这场贵州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移民搬迁,决心解决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贫困人口的脱贫和发展问题。

当时序跨入国家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开局之年,“大扶贫”第一次被写进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未来五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这一仗,牵挂着493万贵州贫困群众的民生福祉,是输不起的攻坚战。

其中,易地扶贫搬迁,是决战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谱写新时代大搬迁奔小康的炫丽交响 一一贵州188万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记

铜仁龙江新区安置点,工人正在加班加点的施工

一场“绝处逢生”的大搬迁

“终于还是要离开了!”79岁的杨安一告别生活了一辈子的铁家溪。

杨家祖上为躲避兵匪战乱,拖家带口躲进了贵州铜仁玉屏县四面环山的铁家溪村。

虽然经历了几代人的坚守,有些不舍,但杨安一更多的却是期待。缺水少土的铁家溪山体滑坡严重、生态环境恶劣,断檐少瓦的老木屋下,一家子过得疾苦。“听说新家就在县城里,那里什么都好。”

挂着红绸、满载家什和憧憬的货车,向着县城的移民新区飞速驶去,大山被远远地甩在身后……

杨安一不知道的是,整个铜仁市在2017年安置了易地扶贫搬迁人口113463人。过去5年,这个数字在全省是173.6万人。百万分之一的杨安一,成了贵州这场浩大迁徙的见证者和受益者。

搬出大山、搬离贫困,是贵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必然选择。

早在2001年,贵州被列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省份。

2012年5月,为加快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步伐,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按照《贵州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规划(2012-2020)》,计划用9年的时间,将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特别是石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搬迁到城镇或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的服务区安置,从根本上改善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谱写新时代大搬迁奔小康的炫丽交响 一一贵州188万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记

铜仁市越来越多的贫困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现了“一步住上好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的幸福梦

搬家之前,吴佐贵满腹狐疑:“一没田,二没土,怎么生活?原来的宅基地、土地怎么办?”

几乎所有人都有这样的顾虑。

“守着祖宗的地,过着祖宗的生活。”数千年农耕文明的沿袭中,对土地的依赖是农民生存权益最集中的体现。所以,中国人素来安土重迁。

要搬,得先斩断后顾之忧。

围绕着“搬得出”,贵州不断探索创新,在一次次实践中不断破题,做深做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根据全省特殊的地形地貌、贫困人口分布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创造性探索出了坚持省级统贷统还、坚持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主、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坚持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坚持不让贫困户因搬迁而负债、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六个坚持”的搬迁实施路径和政策框架。

扶贫干部“三顾吴家”,讲清政策。得知“不花钱”、“住城里”、“有活干”,吴佐贵吃下了“定心丸”。他答应“去看一看”。

“一进门看到家电、沙发、生活用品全部备齐,房子装修得也很漂亮。”2017年底,吴佐贵举家从印江木黄搬进了万山区河坪小区。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

——搬迁者总是穷家难舍、故土难离。

实践证明,贵州创造的“六个坚持”,聚焦“搬得出”这条主线,是解决“搬迁谁、搬到哪里去、房子如何建、钱从哪里来”的可靠实施路径和政策体系。

“我们觉得是个奇迹。”铜仁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少荣感叹,易地扶贫搬迁这场硬仗,搬出了“铜仁经验”,创造了“贵州奇迹”。

“搬迁规模世界罕见!”贵州省生态移民局党组书记王应政说,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贵州全部实行城镇化集中安置,“六个坚持”是自加压力、自我挑战,贵州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效果更好的路子。

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2013年至2018年,贵州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818.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4.3%,已有15个县(市)脱贫出列。截至2019年3月31日,全省共建成集中安置点925个、住房43.9万套,完成搬迁任务140万人,剩余的48万人将在今年上半年完成搬迁入住。

收官之际,再回望——

这场刷新贵州历史的迁徙,何其卓绝,更显勇毅。


谱写新时代大搬迁奔小康的炫丽交响 一一贵州188万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记

“政策好、生活美,这就是福!”这是贵州黔南惠水县的一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恰逢新年,搬迁户喜迁新居

一场“凝聚智慧”的大聚合

在当上贵州黔南惠水县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之前,罗应和是村里的搬迁对象之一。2016年7月8日,他所在的偏远山区整寨搬迁,搬入惠水县城。罗应和记得,“搬家”那天,政府的车队就等在村口,但是大伙迟迟不肯上车。“那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啊。”罗应和回忆,“后来大家上车离开了,一住就是3年。”

3年,罗应和与乡亲们“搬出来后生活不如原来”的忐忑没有成真。他最高兴的事,是“今年社区两个小伙子娶了贵阳的媳妇儿”。

“省会贵阳的小姑娘嫁给了村里搬迁户的儿子,这说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是易地扶贫搬迁的亲历者,也是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治理者,罗应和心里的踏实真切可信。

这份踏实,来之不易。

一方水土,总是牵绊着一方人的情感。“进城”,打破了农村群众原本封闭、安稳的小农生活状态。不适应、难融入,生产生活、情感文化的差异,成为不少搬迁群众的心理障碍。甚至,“城里人”的一个眼神,便让整个村寨的人一夜之间搬回山里。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我们不仅要将贫困群众搬出来,而且要稳得住、能致富。”实践中,贵州省委、省政府敏锐地察觉到,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一项社区再造和重建工程,更是一项人口分布、资源环境、经济社会重新调整和完善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安置住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更涉及搬迁群众就业创业、社区管理、文化传承、基层党建等诸多方面。

“我们面临如何带领搬迁群众逐步走向富裕,如何建好管好安置社区,实现自治管理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政治课题。”省政府副省长吴强说。

如果说188万人“搬得出”,是贵州“滴水穿石”的勇气和决心,那么让这188万人“稳得住,能致富”,更考验“绣花功夫”的精细和智慧。

这,并不简单。

早在2016年,贵州围绕解决“搬出来后怎么办”的问题,提出了“五个三”生计保障和后续扶持配套政策。

在脱贫攻坚决战之年、易地扶贫搬迁收官即将到来之际,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心逐步从以搬迁为主向后续扶持工作转变、从解决好“怎么搬”向“搬后怎么办”转变、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的形势判断。

省委、省政府组织力量开展了历时7个月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已开展的后续扶持工作实践,广泛收集搬迁群众的需求,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意见》及7个配套文件,作出了全力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五个体系”的制度性安排。

与“六个坚持”一脉相承,“五个体系”着力解决“搬出来后怎么办”,做好“稳得住、能致富”后半篇文章的系统思路。

这,必然是一场发展要素的大聚合。

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搬迁群众“住得放心”。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标准化,解决的是搬迁群众城镇生活的基础问题。

重点聚焦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确保满足搬迁户子女就学需求,确保每个安置点有1个卫生服务机构,目前已配套建成学校36所、建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或县级医院235个。按照群众自愿的原则,做好各类社会保障政策的转移接续,确保所有搬迁群众应保尽保,目前已办理户籍迁移36.72万人,转移医保72.58万人、养老保险39万人、低保7.98万人。

构建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让搬迁群众对发展“充满信心”。

——稳定的就业,解决的是搬迁群众在城镇“稳得住”的根本性问题。

紧紧围绕搬迁群众生计方式非农化转变,结合省内外企业用工需求和贫困劳动力特点,统筹各相关部门培训资源,强力推进搬迁劳动力全员培训,逐户建立培训档案,不断提升就业技能,通过就地就近就业、组织化劳务输出、返乡创业带动、强化产业配置、托底解决困难人群就业等方式,确保有劳动力家庭一人以上稳定就业。截至目前,2016年搬迁户中98.99%有劳动力的家庭实现1户1人以上就业;2017年搬迁户中98.41%有劳动力的家庭实现1户1人以上就业。

构建文化服务体系,让搬迁群众精神上“过得舒心”。

——文化建设,是培育搬迁群众市民意识、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的关键举措。

大力推进感恩教育、文明创建、公共文化、民族传承“四进社区”,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道德讲堂、移民夜校等载体,深入细致做好思想引导,增强搬迁群众社区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培育感恩奋进、积极向上、自强自立的社会心态和精神风貌。现在,每一户搬迁群众都在家里张贴了新旧住房对比照片,发自肺腑地感恩习近平总书记、感恩党中央。

构建社区治理体系,让搬迁群众在社区里“生活安心”。

——社会治理的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关乎移民安置点的管理现代化。

根据安置点规模和区域实际,合理设置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等管理服务单元,强化社会事务、治安管理等职能,把大数据融入社区管理之中,加强社会风险防范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目前,全省安置点已建立街道办事处17个、社区居委会202个、村(居)民小组336个、综治中心551个、调解室582个。

构建基层党建体系,让搬迁群众对未来“坚定决心”。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搬迁安置社区的领导核心。

坚持安置点建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安置点各项工作中,合理设置党总支、党支部,配强干部,完善机制,强化功能,确保每个安置点基层党组织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截至目前,全省安置点已成立党工委126个、党支部或党小组514个,277个管理单元从搬迁群众的党员中选举1235人参加基层党组织。

“五个体系”,既与时俱进地回答了易地搬迁后期扶持的时代诉求,又科学细化了实现途径,是方法论也是操作指南。


谱写新时代大搬迁奔小康的炫丽交响 一一贵州188万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记

搬迁群众在多功能室内下棋

“看,这是我的新市民证!”搬迁到阿妹戚托小镇的第四个月,王茜领到了属于她的“新市民居住证”。这个来自全省极贫乡镇的贫困户,摇身一变成了晴隆县的新市民。

“以前看一次病要花一万多,现在只要几百块就够了。”扬了扬手里的医保卡,搬迁户叶学兵激动万分。叶学兵的妻子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以前带妻子在广州一边打工一边治病,每次犯病都要花一万多元,去年搬迁到万山以后,医保也跟着“搬”了过来。

课间,晴隆县城的中小学校里响起音乐。孩子们围成一圈,用脚踏击地面,发出铿锵有力、优美动听的踢踏声……这支舞,有个浪漫的名字,叫“阿妹戚托”,汉语译为“姑娘出嫁舞”,有着“东方踢踏舞”之称。原生态的舞步,踩着音乐的节奏,三宝乡的彝家人“以足传情”,世代如此。易地扶贫搬迁,把三宝人“骨子里的浪漫”完整地搬了出来。如今,晴隆县城的所有校园里,“阿妹戚托”代替了课间操。

这种传承,更像是一种认同,让迁出的三宝人更“心安”。

“新三宝人”唱着:“我家本是三宝人,有生之年搬进城。感谢政策感谢党,住进新房当市民……”

困厄不再。

安居、乐业,便是家!人流、物流、资金流……资源要素的不断聚合,让易地扶贫搬迁的“迁”和“变”之间,洋溢着暖意。


谱写新时代大搬迁奔小康的炫丽交响 一一贵州188万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记

卫生服务站在小区楼下,电梯上下楼,铜仁碧江区围绕搬迁群众就医这一“考题”,探寻“最佳答案”

一场“未来可期”的大发展

群山回响。

从乌蒙之巅的韭菜坪,到乌江深谷的“一口刀”;从黔北大山深处,到黔东南苗乡侗寨……全省各地狠抓“五个体系”建设的实践中,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书写着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毕节狠抓党建工作,为搬迁群众发展打造强大的“火车头”;铜仁跨区域搬迁搬出“铜仁经验”;黔西南“新市民”计划激励搬迁群众铆足劲谋发展……

3年时间。这场搬迁硬仗,时间之短、规模之大,创造了贵州历史之最,创造了不少奇迹,彻底改变了近200万农村群众的世代命运,有力推动了城镇发展和乡村布局优化,增添了城乡经济增长新引擎,改善了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也在实践中锤炼了过硬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全省随机入户抽查结果显示,群众对搬迁政策的满意度达99.46%,对配套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满意度达99.03%,对住房的满意度达98.28%,对就业脱贫措施的满意度达97.95%。

实践证明,“六个坚持”写就了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前半篇文章”的字字珠玑;“五个体系”正在为后续扶持发展的“后半篇文章”精彩谋篇。

二者各有侧重、又相互统一,构成了贵州易地扶贫搬迁系统工程纲举目张的完整政策体系。

这是贵州的又一个创造!


谱写新时代大搬迁奔小康的炫丽交响 一一贵州188万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记

搬迁后的“绣娘”们在制作民族服饰

过往,大山延绵,阻断了山里人的脚步和眼界。

而今,易地扶贫搬迁就像是一粒火种,山门洞开,点燃了人们眼里的光。

今天的贵州不再垫底、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正在撕下贫困的标签、贴上靓丽的名片。决战!贵州更有底气:让延续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希望迸现,便一发不可收拾。

我们始终坚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归根结底会成为人民战胜贫困的不竭动力!这股源源不断、汇聚而成的智慧和力量,连接着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正书写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