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沒有實現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劉備雖然出身低微,卻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可惜先天不足,缺少根基,雖然打著“光復漢室”的旗號,但是響應者不多。長期面臨手下武將不足、韜略有限的尷尬局面,以至於屢戰屢敗,輾轉於各個諸侯之間,惶惶不可終日。

直到公元208年請諸葛亮出山。

諸葛亮獻給劉備一個古今聞名的戰略,即“隆中對”。隆中對的核心內容是:


“隆中對”沒有實現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隆中對

一、天下大勢:曹操是北方霸主,當時全天下最大的勢力,所以不可以主動與之正面交鋒;而東吳在江東立足已穩,只能結盟,不可以謀取。

二、唯有荊州的劉表和益州的劉璋比較弱小,可以奪取作為創業的根基。

三、以益州、荊州為根據地,爭奪天下、光復漢室。先穩定戎越,對外和孫權搞好關係,對內搞好內政,等中原有變,兵分兩路,從荊州和益州出發北伐,就可以完成復興大業。


“隆中對”沒有實現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隆中對策略

此後,劉備集團基本上按照這個戰略奮鬥,而且確實實現了第二步,即獲得益州和荊州的這兩大根據地。

但是令人扼腕的是,最終隆中對的戰略目標沒有達成。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是隆中對本身有問題,還是有人執行錯誤呢?

一個戰略的好壞,一看其分析是否符合實際,二看相關人員的執行能力。(本文為“和歷史進行歷史性溝通”所作,請勿抄襲)

從隆中對的提出的背景分析角度看,問題應該不大。如果一開始就和曹操死磕,那時雞蛋碰石頭,劉備在遇到諸葛亮之前無數次吃虧了;如果不和孫權搞好關係,估計劉表一死,劉備也只有死路一條了。所以唯有東和孫權、北拒曹操、西取荊益,是唯一途徑,沒有他途。


“隆中對”沒有實現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關羽北伐

那麼對於東和孫權,孫權方面願意配合嗎?

事實上,東吳一直存在路線之爭,周瑜、呂蒙主張搞南北朝,不要支持劉備而是趁機吞併劉備,隔江與曹操對抗,爭奪天下;魯肅等人則主張聯劉抗曹,如果孫劉相爭,兩敗俱傷,獲利的只能是曹操。孫權動搖於兩種觀點之間。

東吳實際上也是“隆中對”一個關鍵的節點。可惜劉備集團在具體執行的時候忽略了,導致東和孫權戰略執行不力,隆中對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本文為“和歷史進行歷史性溝通”所作,請勿抄襲)

公元219年,劉備在漢中與曹操爭鋒的同時,任命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出兵進攻北方。關羽開始了北伐進程。應該說一開始,關羽節節勝利,先是水淹七軍,迫使于禁投降。中原震動,“梁、郟、陸渾群盜”紛紛起義,曹操甚至考慮遷都,“以避其銳”。

不過,曹操集團很快發現了關羽方便的弱點,巧妙利用了孫權和關羽的矛盾,東吳的呂蒙暗中襲取了關羽根據地荊州,釜底抽薪。曹孫聯手,關羽打敗,最終父子身死。

關羽失敗就是失敗沒有真正理解隆中對中“東和孫權”的精髓。甚至可以說擴大矛盾,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導致徹底的失敗。

具體說來,關羽的錯誤在於:

一、忽視東和孫權政策。

首先孫權提出和關羽聯姻,讓關羽把女兒嫁給孫權兒子。但是關羽對於來提親的諸葛瑾說:

“虎女焉能嫁犬子?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再休多言!”

無論如何孫權也是東吳之主,而且和劉備集團有著結盟關係。關羽粗口罵人,罵的又是諸葛亮的親哥哥。實在是莫大的失策,即使也拒絕,也應該婉言謝絕,不留下後遺症。也有人分析,這是關羽對諸葛亮也不滿的表現。

孫權聽到後覺得丟了面子,當然非常生氣。

後來關羽北伐抓了很多曹操的俘虜,糧食不夠,竟然不和孫權方面商量,“擅取湘關米”。孫權更加不滿,下定決心,傾向呂蒙的策略,調轉槍頭對付關羽。


“隆中對”沒有實現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劉關張

二、誤判北方形勢

關羽節節勝利,導致自己誤判北方形勢。誤以為自己很快可以攻下襄陽,同時也不怕孫權進攻。當然也被呂蒙的表面和善的態度所迷惑。

所以就抽調荊州精銳北上,全心全意對付襄陽,顧頭不顧尾。而且關羽認為即使攻不下襄陽,也可以退守荊州。

可惜他的如意算盤完全打錯了,最終敗走麥城。

所以說,隆中對最終沒有實現,關羽應該承擔很大的責任。因為他對內看不起諸葛亮,對外看不起孫權。終於導致孫權一度選擇了呂蒙等人的南北朝戰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