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面前內向,熟人面前外向,是什麼心理?

官破曉


生人面前拘謹,熟人面前鬆散,是我們常見的形態,造成這種狀態的原因和個人防禦機制分不開。在兒童的童年早期,心理學家曾經做過實驗,就是把孩子的母親帶走,看孩子對身邊的陌生人是什麼反應,以及母親回來後孩子是什麼反應。研究的主題是孩子的依戀類型,但這個實驗也證明了人的特性,在陌生人面前,我們的會更加防備,這種防備是一種本能。

在陌生人面前內向不是性格,而是一種心態,因為不夠熟悉,也就不能隨意說話,不能冒犯他人,因為不夠了解,也就很難主動找到適合兩個人的共同話題。

反觀熟人面前,彼此足夠了解,張口就是雙方都有興趣的話題,能聊上幾天幾夜不停,因為足夠了解彼此,開玩笑也就有了分寸,不會因為自己的言語傷害到他人。自然沒有在陌生人面前防備。

以上均為每日談心·心理諮詢師四四原創


每日談心


如果你隨便找個人,問他“你認為自己性格是外向還是內向”,70%的人會回答內向。

而回答內向的人當中,有50%的人就屬於“陌生人面前內向,熟人面前外向”這一情況。

這種情況的人原因如下:

1、家庭環境的影響

父母是老實人,平時與人交往不主動、不熱情,但實際上卻心地善良樂於助人。

這一類的父母不是很外向,但是很樂觀,對生活很知足,不勉強別人。但人際交往能力一般,不擅長跟人套近乎,更不擅長拉關係走後門。

在這類父母的影響下,孩子也是樂觀開朗的,但人際交往模式來自於父母,並非內向,而是待人接物本就如此。

2、不自信

這類人並非都是底層人士,有些甚至很優秀。但再優秀的人,也不可能樣樣都很好,總歸會有某些地方比不上別人。而那些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對此卻無法容忍,總認為自己還不夠優秀。當面對陌生人時,既怕對方一眼看穿自己,瞭解到自己的缺點和不完美之處,又怕自己行動不小心露出馬腳,縮手縮腳放不開。而在熟人面前,每個熟人都瞭解他的狀況,他也知道哪些人比自己強,因此不會拘謹。

當然也確實有一些自卑者,他們或者家庭貧困,覺得自己跟別人不是同一層面;或者出自單親家庭,覺得被人看不起;或者學習、工作、外形沒有一樣拿得出手;或者曾經有心理陰影;或者成長過程中遇到過心理創傷;他們自感自己是底層人士,沒辦法與人正常交流。

但是他們的熟人群體要麼就是親戚家人,要麼就是同事朋友,往往跟他是同一階層的人。在這些人中他沒有自卑感,自然就不會拘束。

3、悶騷型性格

有一類人 ,聰明幽默,思維敏捷,知識面廣,外表高冷,看似不好交往,其實很悶騷,且智商較高。這類人也是陌生人面前高冷,熟人面前悶騷。


心理諮詢師沁心


在生活中其實不乏這樣的人:我們會發現他在陌生人面前顯得很內向,很退縮,幾乎不說話,就像是有社交恐懼症似的。但是如果他在熟悉的朋友面前時,卻又很逗比,開朗外向,話特別多。跟前面的情形判若兩人。

如果說要問他可能是什麼心理,那麼其實他並沒有在假裝。這種鮮明的反差,只是和他們對關係的安全感有關,也和社交的一般規律有關係。

當人們和熟人朋友在一起時,心理上會比較有安全感,情緒自然會比較放鬆,當一個人處於放鬆狀態時,思維也會比較發達,就會表現得妙語連珠,幽默好玩了。跟比較熟的朋友在一起,對方知道他的“底”,沒有必要保持某種好形象,也是讓他放鬆的很重要的原因。

但是跟陌生人在一起就不同了。

當大家彼此不熟悉的時候,會覺得有必要根據社交的一般原則,維持一種禮貌,大家沒有那麼熟悉的時候,就顯得過於隨意,好像也不太尊重對方。此時人們就會顯得很沉默。此外,如果是跟不熟悉的陌生人在一起,不瞭解對方的喜好、習慣、禁忌時,有時候也會不確定該用什麼樣的方式跟對方互動,既然不確定,那索性就不要主動做什麼反應好了。那些在陌生人面前顯得很內向的人,很多時候就是這樣的心理活動。

還有些人在陌生人那裡的內向,其實是不懂得拒絕別人的人。由於他們太善良了,不懂得拒絕別人,而這種性格又經常讓他們自己感覺不舒服,那麼幹脆就不要隨便讓人靠近自己,出於保護自己的原則,他們可能會用看似內向的性格,“拒絕”別人,讓別人不要輕易走近他。這樣他就可以免於很多麻煩。



心理師肖雪萍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就是跟熟悉的朋友吃飯非常輕鬆舒適,跟不太熟,或者完全不認識的人吃飯就覺得非常難受,如坐針氈。這裡我插一句題外話,很多父母因為自己年幼的孩子害羞或是認生而覺得難為情或是需要鍛鍊孩子的社交能力,其實,這正是孩子對我們成年人這種“陌生人面前內向”最本真的詮釋。試想一下,大人面對陌生環境都不免內心緊張,更何況是年幼的孩子。


熟人面前外向的原因

其實,熟人給我們營造了一個安全的環境氛圍,可以說,在這個安全環境中,我們是相對自由和放鬆的。因為彼此之間長時間的瞭解,已經省去了在Ta們面前對自己進行“整飾”的步驟,或者說,自己已經習慣了在Ta們面前所扮演的“角色”,這就使得個體只需要消耗較少的心理能量和精神能量就可以完成熟人社交,這個時候,這種社交就是讓人放鬆的,能夠為個體帶來快樂。

陌生人面前內向

跟陌生人相見很可能是因為自己或是對方的某些需求,少部分原因是出於偶然。

在很陌生人接觸的時候,我們都會想要給對方留下好印象,如果是想向對方尋求合作,那麼,就會向這對方所喜歡的方向去表現自己,可能這個“自己”跟真實的自己會存在很大的差別,這就會讓人覺得很累,因此,在可有可無的對話或表達時,就會選擇不說話,從而顯得內向。

另一個原因是,這種陌生人在一起的環境其實引發了個體內在的焦慮。現代社會的高流動性使得熟人社會基本消失,陌生人社會基本形成,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在減少,交往風險在逐漸增加,所以,在陌生人面前最有效的保護自己的方式就是少說話。前些年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話,“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


不倒翁小姐


自卑心理。其實這種是可以自我突破的。給你一個建議吧。嘗試著在人數不超過5人且有熟人在場的場合下,進行有意識地去交往陌生人,發展成為新朋友,其實就是先在初級場練習,看攻略永遠升不了級,刷怪才是王道,實踐才是王道!不管多麼不習慣,請一定一定一定要去做才可以。


旺旺仙貝109


我是林珊,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青少年心靈成長輔導師,註冊OH卡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星級諮詢師,“童心理”講師


在遠古時代,人類身處在原始的原野上或森林裡,四處充滿著危機,長久的演變,讓人們學會了一件事情,這件事根深蒂固地烙印在了大腦的邊緣系統上,甚至成為人類的反射動作。

也就是在陌生的環境中,人會處於高度警覺的狀態,保持安靜和警惕,仔細觀察,從外表來看,就相當於我們所說的內向。這時,他其實正經歷著複雜的心理過程,用各個高敏度的感覺器官探測周遭所有的資訊,大腦迅速地分析這些信息背後的涵義,除非他覺得安全,否則他會持續觀察和分析,繼續保持他的內向狀態。

而當他處於熟悉的環境中時,因為他已經充分掌握了此環境中的大部分資訊,於是就有了安全感,就能比較放鬆自在地行事,展現出來的狀態,就是我們所說的外向的樣子:活潑、反應靈敏等。

日益複雜的社會結構形成另外一種危機四伏的生活叢林。當遇到陌生人,人的生物本能重新啟動了生物警戒系統,複雜的心理過程比以往更加複雜,要考慮的更多,不僅僅是“留下”還是“逃跑”,還有社會階層的問題,個人喜好的問題,能否爭取到同個陣營的問題等,擔心陌生人單以他的臨場反應給予不全面的評價。這些種種因素就會讓人在陌生人面前顯得內向的樣子。

在熟人面前,由於他已十分了解熟人的反應,可迅速應對他人的反應,他就能自由地表現自我,比較容易呈現無拘無束的狀態。

孔子云:“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由狀態,不再想象計較別人怎麼看自己,自己需要怎麼表現給別人看,不受名利的約束,卻又不會違背規矩,這時身處何處無不自然。


林珊

一位熱愛生活,親切溫暖的心理諮詢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青少年心靈成長輔導師,註冊OH卡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星級諮詢師,“童心理”講師

諮詢領域:婚戀情感、情緒困擾、親子關係、社交職場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歡迎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缺乏自信心的心理。曾經有一個弟弟,他沉默寡言,從不出現在任何公眾場合,他覺得自己沒有資格發言,會被恥笑。他一回家就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他說自己的意見可能沒啥意義,也沒啥價值,說出來,別人也覺得非常愚蠢,所以什麼都不說最好了,而且,其他人懂得比自己多,何必要出風頭呢。在熟人面前好像也是這樣,除了父母,基本上,一言不發,就算交流,也是幾個簡短的字就沒有下文了。有時候有點同情他。


非洲黑河


其實這可以用兩個字概括:自卑。

很多內心自卑的人都會有這一點,陌生人面前無話可說,甚至緊張。可以說,這種自卑心理會對未來的成長造成很大的影響。自卑心理有的是天生,有的是家庭環境引起的。容易自卑的人,很難得到大家的尊重。

其實,不難發現,這類人都不敢站在大的舞臺上,發表自己的看法,容易怯場,然後毫無邏輯,頭腦空白。

想要解決這種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多和陌生人交流,多逼自己在公眾場合發言,多參加活動,鍛鍊自己的心理素質。鍛鍊多了,就會變得平常心,氣場慢慢強大,不會內向。

自信的人,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會畏懼,言談舉止,大方得體。


社會看人心


在陌生人面前不喜說話,謹言慎行,而在熟悉的人面前活潑好動,主要原因是缺少安全感,面對陌生人的時候,相當於處在一個陌生、不熟悉的環境,由於安全感的缺乏,個體會感到一定程度的焦慮,而不會主動去向外探索這一陌生的環境,為了是這個焦慮程度降到最低,就會只關注自己熟悉的事情或者直接沉默不語。

最常見的就是:參加朋友的婚禮,到了之後發現除了這個朋友之外,其他人基本不認識,由於朋友比較忙,無法陪伴自己,這個時候就會感到不舒服、不適應,這個時候一部分人會找個自己不得不離開的理由而去“跑路”,還有一些人硬著頭皮堅持到婚禮結束,而這個堅持的過程一定是:自己找個角落坐在那裡玩手機。

在熟悉的人面前,因為對當前的環境比較熟悉,身處其中感到舒適,就會感到比較安全,不會產生強烈的焦慮,這個時候就會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外界,這樣就會感到自己其實還是很活潑的。

其實,並沒有真正的外向型和內向型之分,只是更傾向於哪一個方向。相對來說,偏外向型的人是更願意與他人交流的,不管對方是熟悉的人,還是陌生人,因為偏外向的人,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是感到舒服的。偏內向型的人,更喜歡沉思與獨處,即使在熟悉的人面前,也是不會說太多話。

大部分人,都是處於內向型和外向型的中間。在不同環境表現出不同的傾向,而這個表現的類型是和是否處於安全的環境中有關,也就是說在這個環境中是否感到有安全感。


心理學充電時間


缺乏自信的心理。無論是陌生人還是熟人面前,感覺都有點不自然。在學校裡上課,不敢坐在最前面,很怕被老師點名,叫起來回答問答答不出來會超級尷尬,會覺得丟人。很多時候,不敢對視,自卑心理在作怪。好像我是個不懂事做錯事的小孩子,隨時可能被人看穿自己。特別糾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