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用設施農業種植問題,設施栽培棚內氣候的特點

採用設施種植有哪些特點?

設施農業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設施,改變作物生長的小氣候環境,並配合相應的栽培技術措施,使傳統農業逐步擺脫自然的束縛,使作物按人們的意願現實抗逆性增強、改善品質、定期產出的有效方法。採用設施栽培與露地栽培有什麼不同?設施栽培有哪些特點?以下耕種幫種植網就作簡單介紹,供網友們參考。

採用設施農業種植問題,設施栽培棚內氣候的特點

一、溫度條件變化

塑料薄膜、玻璃或PC板均具有較好保溫性能。大棚覆蓋薄膜、玻璃或PC板後,大棚內的溫度也和露地一樣將隨著外界氣溫的升高而升高,隨著外界氣溫下降而下降,但棚內氣溫在一晝夜中的變化比外界氣溫劇烈。在晴天或多雲天氣,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1~2小時,但比露地要遲,而且持續的時間也短。日出後1~2小時氣溫迅速升高,7時至10時氣溫回升最快。每日最高溫多出現在中午12時至下午13時,比露地最高溫出現的時間要早。下午14~15時以後棚溫開始下降。

大棚具有增溫效應。一般在寒季大棚內日增溫可達3~6℃,陰天或夜間增溫也有1~3℃,在光照條件好的地區增溫效應更為明顯,在高溫季節棚內可產生50℃以上的高溫。

大棚晝夜溫差比露地更大。棚內晝夜溫差的幅度,在12月下旬至翌年2月中旬因為外界氣溫低,日照時間短,大棚的晝夜溫差多在10℃以上,但很少超過15℃。3~9月晝夜溫差可達到或超過20℃。大棚在晴天時溫差大於陰天,陰天棚內增溫效果不顯著,甚至會出現最低氣溫低於露地。陰天時上午氣溫上升緩慢,下午降溫也慢,日溫變化比較平穩。通常情況下,通過保溫及通風降溫使棚溫保持在15~30℃的植株生長適溫即可。因此,應根據當地氣溫變化情況,必要時應進行防寒保溫、補充加溫或遮陽降溫等措施。

採用設施農業種植問題,設施栽培棚內氣候的特點

二、光照條件變化

新建的大棚塑料薄膜透光率可達80%~90%,PC板透光率可達88%~92%,玻璃溫室的透光率也在80%~90%,但在使用後由於灰塵汙染、吸附水滴、薄膜老化等原因、會使得透光率減少10%~30%,嚴重汙染時,棚內受光量只有7%左右,以致不能發揮大棚的實際功能作用。大棚內的光照條件受季節、天氣狀況、覆蓋方式(包括棚形結構、方位、規模大小等)、材料種類及使用新舊程度情況的不同等,而產生很大差異。大棚越高大,棚內垂直方向的輻射照度差異越大,棚內上層及地面的輻照度相差可達20%~30%。在冬春季節以東西延長的大棚光照條件較好、它比南北延長的大棚光照條件為好,局部光照條件所差無幾。但東西延長的大棚南北兩側輻照度可差達10%~20%。

不同棚型結構對棚內受光的影響很大,雙層薄膜覆蓋雖然保溫性能較好,但受光條件可比單層薄膜蓋的棚減少一半左右。此外,連棟大棚比單棟大棚受光條件要差。

因此,要儘可能地增加大棚透光率,促進植株光合作用。一是要選擇合理的材料建設大棚;二是要根據實際設計好棚形結構、方位和規模;三是要防止灰塵汙染和水滴凝聚。

採用設施農業種植問題,設施栽培棚內氣候的特點

三、溼度條件變化

由於大棚的氣密性較好,棚內空氣與外界空氣交換受到阻礙,棚內空氣相對高溫,作物葉面蒸騰加強,加上土壤的水分蒸發,如果棚內沒有進行通風,水氣難以發散出去,因此,棚內相對溼度要比棚外高,形成棚內高溼的環境。而在大棚內,一般在晴天、風天時,相對溼度低,陰、雨(霧)天時相對溼度增高,可達90%以上。在不通風的情況下,棚內白天相對溼度可達60%~80%,夜間經常在90%左右,最高達100%。棚內溼空氣遇冷後凝結成水膜或水滴附著於薄膜或其他遮蓋材料的內表面或植株上。

大棚內空氣溼度過大,不僅直接影響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對礦質營養的吸收,而且還有利於病菌侵染生產。棚內適宜的空氣相對溼度依作物種類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白天要求維持在50%~60%,夜間在80%~90%。為了減輕病害的危害,夜間的溼度宜控制在80%左右。棚內相對溼度達到飽和時,通過提高棚溫可以降低溼度,如溼度在5^時,每提高It氣溫,約降低5%的溼度,當溫度在10℃時,每提高1℃氣溫,溼度則降低3%~4%。在不增加棚內空氣中的水汽含量時,棚溫在15℃時,相對溼度為70%左右;提高到20℃時,相對溼度約為50%。由於棚內空氣溼度大,土壤的蒸發量小,因此在冬春季要減少灌水量。但是,大棚內溫度升高,或溫度過高時需要通風,又會造成溼度下降,加速作物的蒸騰,致使植物體內缺水蒸騰速度下降,或造成生理失調。

因此,要保持大棚內適宜的相對溼度,需要綜合採取通風換氣、增溫、採用滴噴灌技術以及地膜覆蓋栽培等措施進行控制。

採用設施農業種植問題,設施栽培棚內氣候的特點

四、空氣成分變化

棚內空氣成分變化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濃度變化。由於棚內空氣流動和交換受到限制,在作物植株高大、枝葉茂盛的情況下,棚內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變化很劇烈。晚上,由於作物呼吸和土壤釋放,棚內二氧化碳的濃度逐漸積累,早上日出之前達到高峰值,棚內二氧化碳濃度要比棚外濃度高出2~3倍;8~9時以後,隨著葉片光合作用的增強,二氧化碳濃度劇降。因此,日出後就要進行適當的通風換氣,及時補充棚內二氧化碳,以利於植株光合作用。另外,也可進行人工二氧化碳施肥,濃度為800~1000毫克/千克,在日出後至通風換氣前使用。人工施用二氧化碳,在冬春季光照弱、溫度低的情況下,增產效果十分顯著。

在低溫季節,大棚經常密閉保溫,很容易積累有毒氣體,如氨氣、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乙烯等造成危害。當大棚內氨氣達5毫克/千克時,植株葉片先端會產生水浸狀斑點,繼而變黑枯死;當二氧化氮達2.5~3毫克/千克時,葉片發生不規則的綠白色斑點,嚴重時除葉脈外,全葉都被漂白。氨氣和二氧化氮的產生,主要是由於氮肥使用不當所致。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產生,主要是用煤火加溫,燃燒不完全,或煤的質量差造成的。薄膜老化(塑料管)可釋放出乙烯,會引起植株早衰。低溫季節也要適當通風,以便排除有害氣體。另外,用質量好的無煙煤,充分燃燒。條件允許的可用熱風或熱水管加溫,直接把廢氣排出棚外。

以上就是小編介紹設施栽培棚內氣候的特點,如您有更好的補充請在下方留言告訴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