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體重裡,75%都是心事
沒有什麼是吃不能解決的——
飢餓的時候,吃能果腹;
開心的時候,吃能助興;
壓抑的時候,吃也是一種無聲“吶喊”。
於是,年輕人從“吃貨”“佛系青年”進化成“肥宅”,生無可戀地宅在家裡吞噬可樂、薯條和比薩,在“頹廢到憂傷”中虛度年華,直至人生失控。
然而,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75%體重超重的人,靠吃東西來自我安慰
按照美國營養學會主席大衛•赫伯博士的說法,用“吃”的方式應對情緒問題有遺傳上的原因。
自古以來,人類面對的最大憂慮就是食物不足,一旦能吃飽,所有的問題就將得以解決。但如今,工作、婚姻、人際關係、個人價值——面對這些新出現的問題,我們的基因無法快速地辨別,而依舊把它劃為“缺乏食物”的範疇。
但無論怎麼吃,問題都還在。
研究表明,和體重正常的人相比,75%體重超重的人潛意識裡把吃東西當作一種自我安慰的方式,而這與飢餓無關,卻與肥胖息息相關。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人類營養中心副主任蘇珊•鮑爾曼博士認為,“壓力山大”成了現代人暴飲暴食的一項重大原因。因為壓力而攝入食物,被稱為安慰性進食(comfort eating),也叫做情緒性進食。
美國馬里蘭大學網站上一項調查顯示,超過75%的過度飲食是由情緒性進食引起的。另一項研究也發現,在肥胖問題已成為“全國悲劇”的澳大利亞,有90%的超重和肥胖女性會情緒性進食,男性則為86%。
並不只是壓力會讓你產生過剩的食慾。
更多時候,你面對的只是一種模糊、消極與空虛的情緒,你說不出是什麼令你煩躁不安,但你知道,吃吃吃會讓你好受一些。
深夜吃東西的誘惑,就是那一抹罪惡感
每一個深夜還醒著的肥宅心裡,都藏著一隻沒吃飽的“妖怪”。
當他們拿起手機點開外賣App時,就彷彿聽見“妖怪”在說:“再長的夜,有什麼熬不過去的。”
從火鍋、麻辣燙和小龍蝦,再到炸雞可樂、炭烤羊腿、啤酒燒烤,你說不清楚,宵夜填滿的,是你的胃還是你的心,你吃進去的,是食物還是一整天的情緒與壓力?
多項研究證明,比起白天進食,夜間進食更容易讓人們形成情緒性進食的習慣。因為擔心自己會變胖,所以在白天儘量不吃,到了晚上又會控制不住吃很多,反覆循環。這正如《深夜食堂》中的一句臺詞:“深夜吃東西的魅力,就是那一抹罪惡感。”
吃吃吃對於情緒性進食者而言,是自我折磨
除了夜晚,情緒性進食還經常突然就發生。
比如在非飯點時間,你突然急切地想來一頓可樂、芝士蛋糕或麻辣小龍蝦。因為壓力情緒同樣會導致激素氫化可的松增高,它會讓你對高油、高糖、高鹽食物異常渴望,它們可以給人一瞬間的愉悅感。
這種愉悅感來自你攝入的糖和脂肪讓大腦所釋放的一種類罌粟鹼。類罌粟鹼是可卡因、海洛因等許多毒品中的有效成分。在國外,已有研究人員將神經性貪食症和暴食障礙劃分為“食物成癮”。
因此,戒“肥宅快樂水”和戒毒,本質上並沒有太大不同。
酒足飯飽後,愉悅感消散,你挺著飽脹的肚腩,迎面而來的是深深的自我否定與內疚懊惱。你很可能會因此而採取各種方法將食物排出體外,例如摳喉催吐、濫用瀉藥或過度運動。
相比之下,生理性的飢餓通常是逐步產生的,你開始感覺到逐步的飢餓,但並非不能忍受,你還有保有足夠的理智去挑選健康的晚餐。當你吃飽了,你也不會有愧疚感。
也就是說,吃東西這件原本很簡單的事情,對於普通人來說是犒勞自己,對於情緒性進食者而言,則是折磨自己。
不僅如此,情緒性進食還將令這些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再往前邁一步,很有可能就變成神經性貪食症(Bulimia Nervosa)及暴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
你對於食物和情緒都感到越來越無力,你也越來越難控制自己的體重,最終,你再也不能選擇健康的方式來處理情緒問題了。
這是一場關於正常進食的飲食藝術教育
情緒性進食這種“癮症”,完全和酒精、毒品及所有讓人身陷其中的事物一樣,可能導致身體慢慢衰亡,或者突然死亡(心肌梗塞、嘔吐時窒息等)。經常還有人自殺,一些人未遂,另一些成功。
對這些人來說,有一天,食物不再是幫助他們活下去的燃料,而是搶奪生命的瘟疫。
當下問題的嚴重性在於,情緒性進食遠比我們想象的普遍許多,而且被談論得很少。
因為它讓人難以啟齒:父母、伴侶、朋友、醫生都不知情,有時甚至是本人也沒意識到問題。同時,相比厭食症或暴食症患者,這部分人群並不會身形消瘦,也不一定會體重超重,他們通常還在職場和社交中表現得很正常。
情緒性進食發作時看似只是看起來是一種私人飲食習慣,吃東西時“一切盡在不言中”,更創造了一種蓋住問題的朦朧感。這種情況下,對於情緒性進食的研究、表述、症狀和治療,都成為了一個秘密。
法國作家柯萊特·孔布著有《理解與治療暴食症》,她認為不應該把暴食症當做精神病來治療,而應該把它視為一場關於正常進食的飲食藝術教育。
柯萊特·孔布發現,如果一個人回到用最原始的進食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時候,即已失去了語言表達的能力。“他們希望人們能夠通過這‘震耳欲聾’的暴食來‘吶喊’,希望別人聽到自己的心聲。”
想要解決情緒性進食的問題,成都心理諮詢師熊玲倡導的方法不是壓制自己暴飲暴食,而是做真實的自己,尤其是要鍛鍊自己正常的攻擊性和表現力。
她解釋,所謂正常的攻擊性,體現為有競爭意識和正常的反擊力,比如敢於上進或超過別人、敢於表達與別人不同的意見、敢於回應別人的攻擊、敢於否認別人的意見、能夠拒絕別人的要求等。
“只要你想做回一個正常的人,那就必須得這樣做,打破症狀的心理固著。”
閱讀更多 餅家日雜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