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教育部里的浙江人

1912年1月1日是中华民国元年的肇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遴选临时政府教育部教育总长人选时,章太炎成为第一人选,但被章太炎不愿出任实职而婉拒,只答应出任总统府枢密顾问这一虚职。

孙中山又将目光投向了翰林出身的蔡元培,任命蔡元培出任第一任教育总长,任命前清政府学部参事范源濂出任教育部次长,历史证明了孙中山的眼光不错,蔡元培和范源濂都是卓有成就的教育家, 可谓是珠联璧合的黄金搭档。

北洋政府教育部里的浙江人

蔡元培

当时教育部设有普通教育司、专门教育司和社会教育司,蔡元培与范源濂极力主张和推行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引进西式学科,实行男女同校等教育改革措施,在全中国推广和实施新的教育制度,把中国的传统教育引向了现代教育的轨道,与世界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进行接轨,为中华民族做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

蔡元培是浙江人,而范源濂是湖南人,他们为教育部遴选公职人员时,都把目光锁定在各自比较熟悉的乡党,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定律,在蔡元培和范源濂身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因此教育部里的公职人员以浙江人和湖南人居多,当然也有其它省籍的人。

北洋政府教育部里的浙江人

范源濂

教育部在南京履职的时间只有几个月的时间,由于袁世凯接替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时,说什么也不肯前往南京就职,临时政府只好迁就袁大总统,遂将首都由南京迁至北京,也由此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北洋时代。

那么当年在教育部里工作的浙江人都有谁呢?只能就我所知道和了解的向读者们逐一简要介绍,并以这些浙江人的年龄大小进行排序:

夏曾佑(1863—1924)字遂卿,号别士、碎佛,浙江杭县人,光绪十六年进士,曾任清政府礼部主事,安徽祁门知县、直隶知州、泗州知州、两江总督署文案等职,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时,夏曾佑曾是随员之一,他与严复、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交往密切并曾在一起共事,他与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同为晚清著名诗人,彼此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其儿子夏元瑮是北京大学理科学长,也是在中国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第一人。

北洋政府教育部里的浙江人

夏曾佑诗稿

夏曾佑在民国时曾出任北洋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其时周树人是社会教育司佥事,也就是说夏曾佑是周树人的顶头上司,1915年调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曾致力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著有《中国历史教科书》,后更名为《中国古代史》,是近代中国尝试用进化论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部专著。

钟观光(1868—1940)字宪鬯,浙江宁波人,自幼聪慧勤奋且酷爱学习,17岁时就已经精通诗、词、赋、章等,光绪十三年秀才,但他没有走仕途之路,而是认为发展科学和兴办实业,才是谋求中国振兴之路,为弥补自然科学知识上的不足,他与乡党共同创办了“四明实学会”,旨在研究和传播科学知识,钟观光曾自行研制出制造磷的方法,于1900年在上海浦东创办了灵光造磷厂,并在上海创建了科学仪器馆,创刊了《科学世界》,对中国近代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洋政府教育部里的浙江人

钟观光

二十世纪初,钟观光曾与其同庚的蔡元培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并曾在多所高等学校任职,他对植物学产生兴趣,是中国第一个用科学方法广泛研究植物分类学的学者,堪称是近代植物学的开拓者,后被蔡元培邀请出任教育部参事。

吴雷川(1870—1944)本名吴震春,字雷川,浙江钱塘人,是科举制度的受益者,1898年考取进士,与其仲兄吴纬炳都被授翰林院编修,清朝时期的翰林院,是一个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官署衙门,集中了当时全国最精英的高级知识分子,也是当朝皇帝的智囊团,吴雷川曾于1906年出任浙江大学前身——浙江高等学堂监督(校长),1911年短暂出任杭州市长,并受蔡元培之邀出任教育部次长。

北洋政府教育部里的浙江人

吴雷川

吴雷川教育部供职期间,开始对基督教产生兴趣并接受洗礼,遂成为虔诚的基督徒,这让他有机会被遴选为燕京大学校长,而司徒雷登成为教务长,吴雷川不通外文,也从未踏出国门,更未接受过系统的神学训练,但其精进勤修和深厚的国学功底,为其提供了独特的治学门径,使之成为一个独特的人,他是一个非常值得当今学者研究的对象。

钱均夫(1880—1969)名家治,均夫是其字并以字行,浙江临安人,是五代十国吴越国王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裔,出生于商人之家,曾就读于“求是书院”并与蒋百里同学,于1904年自费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留学,曾于1911和1913年两次出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堂校长,正是在此期间,他唯一的儿子钱学森出生,钱均夫曾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任职多年,后来被外派回浙江出任省教育厅厅长。

北洋政府教育部里的浙江人

钱均夫与儿子钱学森合影

周树人(1881—1936)字豫才,以笔名鲁迅而闻名,浙江绍兴人,因祖父入狱父亲病故而家道中落,他曾就读于江南水师学堂及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因学习成绩优异而获得官费留日生资格,入读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周树人是1912年初被其好友许寿裳介绍到南京教育部工作的,在社会教育司谋得一份部员的职位,当时社会教育司的职责是主管图书馆、博物院、动植物园、美术馆、体育游戏仓、感化院及其他社会教育事务,其后又出任佥事、科长等职,薪酬曾达到每月200—300银元,与当时大学教授收入相当,他在教育部工作了14年,直到“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以自己的所作所为砸掉了在教育部的“金饭碗”,不得不离开北京前往私立厦门大学任教。

北洋政府教育部里的浙江人

周树人

许寿裳(1883—1948)字季茀,浙江绍兴人,其不满周岁时就遭遇丧父之痛,他是在年长其17岁的长兄许寿昌的抚养下长大成人并接受传统启蒙教育的,他在绍兴府学堂读书时,成为学堂总理兼总校蔡元培的学生,他于1902年与周树人、厉绥之、钱均夫等浙江学子同船赴京赶考,许寿裳与周树人由此开启了他们长达35年的友谊。

许寿裳从日本回国曾出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务长,蔡元培在组建教育部人马时,首先邀请自己当年的学生许寿裳到教育部任职,1917年冬被外派江西省担任教育厅厅长,若干年后又重返教育部出任普通教育司司长,在教育总长彭允彝任期内,于1923年被外派出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校长,不久许寿裳因“学潮问题”而导致教育部不满,被迫辞去校长职务,由其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友杨荫榆接替出任校长一职, 而许寿裳再回教育部任职,“三.一八惨案”发生后,许寿裳因仗义执言而得罪了教育总长章士钊,最终南下广州投奔曾经的老搭档经亨颐,被经亨颐聘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北洋政府教育部里的浙江人

许寿裳

当年在教育部任职的湖南人除范源濂之外,还有杨树达、黎锦熙、曹典球等人,湖北人谈锡恩、张继熙,江苏人袁希涛、王季同、蒋维乔,江西人陈衡恪、胡梓方,广东人萧友梅等等,限于文章的篇幅,这里就不再逐一进行介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