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聽濤聲:一個美麗的誤解

相信,當耳旁響起適齡兒童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朗讀聲時,很多人都會不由自主哼起"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這首90年代火遍大江南北的情歌。然而,卻有很多的學者指出,這首唐朝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被人們誤解了千年,以至於耳旁響起濤聲依舊便會使人們轉讀此詩。

楓橋聽濤聲:一個美麗的誤解

1.初遇楓橋,夜泊聽濤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王朝開始走向沒落。北方戰亂頻繁,而江南政局比較安定,不少文人墨客逃至江浙一帶,希望可以偷得浮生半日閒。張繼,就是其中之一。暑氣剛退,秋高氣爽,風輕拂,月剛上,靜謐的夜晚,詩人停泊舟在蘇州城外的楓橋。夜幕剛下的江南水鄉,籠罩著一層薄霧,秋夜幽美的景色,詩人不得不情滿江南,於是,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寫下了這首傳唱千年的小詩。

楓橋聽濤聲:一個美麗的誤解

這首七絕,為大曆唐人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全詩以"愁"為中心,隨著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慢慢鋪開,營造了一種空明靜謐的夜色畫面。夜半鐘聲的悠揚,打破這種寧靜,卻也使得這首詩整個的意境得以昇華,那一橋一船,一城一寺,永遠召喚著古往今來的閒愁之客,不斷去到那裡尋夢。《唐詩三集合編》"全篇詩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說出。"《磧砂唐詩》:"'對愁眠'三字為全章關目。明逗一'愁'字,虛寫竟夕光景,輾轉反側之意自見。"《古唐詩合解》:"此詩裝句法最妙,似連而斷,似斷而連。" 寒山寺在楓橋西一里,初建於梁代,唐初詩僧寒山曾住於此,因而得名。

楓橋聽濤聲:一個美麗的誤解

夜行無人,夜行無月,只有枕著滿船的愁,彼此相伴而入眠,然則更難以入眠,那麼,是何讓詩人一夜難以入眠?只有那夜半的鐘聲,在遠處悠揚的時候,會告訴我們答案。

2.錯誤伊始,一眼萬年

近年來,許多學者對這首詩提出了新解,也得到了諸多證據支撐,也獲得了一些學術上的認可。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據當代學者考證,"月落"不是月亮已落或將落未落,而是村莊名或橋名,"烏啼"並非是烏鴉夜啼,而是山的名字。"江楓"也不是江邊的楓樹,亦為橋名。這樣的話,那月色的朦朧、在漁火映照下若影若現的楓樹以及讓人心動的烏啼聲,都已不復存在,都已在悄然間流逝不在,如此一來,這首流傳千年的古詩竟然變得那麼具體而實在,只是簡單的意象羅列,那幅朦朧靜謐、清冷空明的江南水鄉秋夜楓樹圖也消失殆盡,只剩下一連串村莊名或橋名的堆砌,毫無美感可言。

楓橋聽濤聲:一個美麗的誤解

然而即便如此,我們更願意去誤解,我們更願意相信殘月已落,烏鴉夜啼,楓樹環橋。因為當這個錯誤發生的時候,便註定了一眼萬年,註定了不會隨著歷史的灰燼湮沒不在。

3.月落烏啼,江楓漁火

"帶走一盞漁火,讓它溫暖我的雙眼,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當這首溫情脈脈的歌聲響起,你是否會想到當時那個漂泊不定的遊子:一襲白衣,沾染了些許灰塵,髮髻已被夜幕下的露水打溼,乘著木船,斜靠著船艙,愁伴黑夜,夜伴文士,一夜未眠。一誤誤卻千年,而一誤又一誤使得其成為經典,相信沒有毛寧的《濤聲依舊》,這首張繼的七絕不會家喻戶曉。

楓橋聽濤聲:一個美麗的誤解

夜宿楓橋,聽著濤聲拍打著河岸,是否有和詩人一般的人,也在某個地方,聽著忽明忽暗的濤聲,心裡暗自一聲:同是天涯淪落人。泛著暗黃的舊船票,在木船即將離開之時,詩人剛好乘上夜半的鐘聲,去寒山寺尋向屬於自己的那個夢。

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張繼先生,你是否為了心中的那個她,而無處遣懷。夜半的鐘聲已過,當初的夜晚,也只是歷史的夜晚添上一筆而已,過後,於己於她,都無謂念想。

楓橋聽濤聲:一個美麗的誤解

只有滿江的楓樹,與若隱若現的漁火,伴隨著你輾轉反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