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9.4分,一部十分“贵重”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不知道大家伙有没有生病的经历,总想让人妙手回春,手到病除,小编也对“治病救人”这个话题挺感兴趣,那今天要和小伙伴们一起看的就是一部豆瓣评分9.4分,讲述一群身份特殊的“大夫”,用高明的“医术”,将那些身受重伤的“病人”,神奇复活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豆瓣评分9.4分,一部十分“贵重”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跟小编一样的误解,去博物馆看到那些展品,漂亮、带劲、神奇、惊叹于先人伟大的创造力之外,甚至还会感叹一句,保存的真好。但事实上啊,这些文物,并不是从土里挖出来就这么光彩夺目的。从出土到展览的中间,还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文物的修复,并且这种修复,并不是普通的抹抹灰,去取土,而是非常繁琐细致,会消耗大量的精力,需要具有高超技术的一群人来完成的工作。

豆瓣评分9.4分,一部十分“贵重”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虽然展品每天都会被不同的人赞赏夸奖,但那些帮展品恢复往日光彩的人,却忙碌在幕后,默默付出鲜有人知晓,这部纪录片,就详细的为我们介绍了他们平常却不平凡的工作,他们穿着最普通的衬衫和工装,提溜着最普通的暖壶,骑着最普通的自行车,说着最接地气的话,却修复着无法用金钱衡量价值的最珍贵的文物。

豆瓣评分9.4分,一部十分“贵重”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钟表组的王师傅长得文质彬彬,说话也很温和,他从十六岁开始工作,可以说是把一辈子都献给了故宫,和这些滴滴答答,叮叮当当的钟表。他修复的这个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是一个破损比较严重的大型钟表,据说故宫里的一些大型英国钟表,甚至连大英博物馆里面都没有。

豆瓣评分9.4分,一部十分“贵重”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这中间有段小插曲,王师傅在厦门参加钟表珠宝展览会期间,遇见了钟表收藏夹黄嘉竹,当黄嘉竹拿出收藏的怀表,笑着对王师傅说“故宫可没有这种哦”,这个时候,王师傅也只是微微一笑,并不去和他争辩,想当初,顺治、康熙、乾隆都酷爱收藏钟表,外国传教士送礼,必然投其所好,因此,这些宫廷的钟表基本上就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机械制造实力和工艺水平,所以故宫里,有很多钟表的价值根本都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了,宫廷钟表,一般说来都是孤品,可想而知,这修起来该有多费劲,甚至室内湿度的变化,都会造成修复上的问题,就更不用提那些多到脑仁子疼的小零件啊和有表演功能的装饰品修复起来有多难了。

豆瓣评分9.4分,一部十分“贵重”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其实展出的时候,这些藏品都是要放到玻璃罩里面的,具体动起来是啥样,其实看的人,并没有啥立体的感受,但是王师傅,还是费劲吧啦的将钟表的表演功能修好,因为在他看来,能动和不能动的就是不一样,真正到展览的那天,展品里有很多钟表,都是王师傅年轻的时候修好的,可以说,在那些钟表的表针里走的都已经不是时间了,而是王师傅这一辈子的光阴。

豆瓣评分9.4分,一部十分“贵重”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其实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呢,不仅是对技术和耐力的一种考验,对健康有时候也是一种考验,比如说漆器组的工作人员,经常就会跟随漆农一起上山考察材料的采集和加工,采漆需要晚上出门,摸黑爬山,有的时候脚底下一个不注意,可能就会有生命危险,还有修复漆器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生漆,工作人员们也都不可避免的要忍受难熬的生漆过敏,但是当文物修复工作者谈到这些类似生漆过敏,谈到为了文物安全想抽口烟都要骑车到故宫外头的时候,也都是面带微笑的样子,他们说起手上经常粘着锈啊,漆啊,浆糊啊之类的东西的时候,也都是很轻松的口吻,唯独一些老师傅谈起来即将退休,不能再修文物的时候,脸上却露出了暗淡的神情。

豆瓣评分9.4分,一部十分“贵重”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这些文物对于这些修复者来说,可能已经不是一项工作那么简单了,片子里有这么一段话“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上面已经把自己也融入到里头,文物是死的,要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它传播文化,对吧,不是说文物就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儿,那没有什么价值”。还有很多像是青铜组、镶嵌组、木器组等等的工种,还是推荐小伙伴们自己去看看,了解一下真正的“匠人精神”。

豆瓣评分9.4分,一部十分“贵重”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其实就小编个人来说,每次到一个城市去旅游或者出差,都尽可能的去看一下当地的博物馆,了解一下这个城市的历史和底蕴,不过说来惭愧,小编人生第一次去博物馆还是上大学时候,穷学生嘛,也没钱找导游,走马观花的看,逛一圈下来,感觉也就那么回事了,后来有一次,跟团去博物馆,有导游的讲解,那就不一样了,就好像文物再也不是冷冰冰的部件了,好像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了。大家伙以后也可以跟团听导游讲解一下,真的不一样。

豆瓣评分9.4分,一部十分“贵重”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你看,我们从过去最早的时候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块破石头,它有什么德性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而且这片如其名,简明直接,如果没有这部记录片,我没有办法想象原来那些修复文物的专业人士,不是那么的给人一种一板一眼的感觉。反倒像生活中住在隔壁的邻居,有事没有大家一起聊聊家常。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工作的氛围,这些修复大师手握国之瑰宝,却散发着平易近人的生活气息。

豆瓣评分9.4分,一部十分“贵重”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最后向那些坚持在背后默默工作的人致以崇高的敬意,是你们的夜以继日辛苦工作,才使得那些隗宝重新焕发光彩,最后呢,做个互动,如果用你所学的专业到故宫工作,你能做点啥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