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来自海洋的水汽越不过高原?

昆仑还东国


新疆的地形大致为“三山夹两盆”,北天山、西喀拉昆仑、南昆仑,北侧准噶尔盆地、南侧塔里木盆地。然而,北方来的冷空气都是浅薄系统,厚度不大,很难翻越大山脉。例如冷空气通常会沿着河西走廊东移南下,而不会翻越祁连山到达青藏高原。到了东部平原地区才南下西进,不过越前进,其性质变得越湿热,到达南岭一带已成强弩之末,极难影响更南更西的地区,印度也就一直沐浴在南亚火热的阳光之中。

所以,只需要在天山山脉开口通气,冬季西伯利亚强冷空气能够通过天山水汽大通道进入南疆塔里木盆地,夏季来自大西洋的西风急流能够通过天山水汽大通道进入南疆塔里木盆地,不出20年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将逐步变绿,像塞罕坝农场一样恢复生机!!!

大家试想,每年冬季来自西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穿越天山北麓到达我国东中部,为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地区带来了巨量的降雪,在穿越天山北麓时,带来的雨雪造就了伊塞克湖这个存水量高达8万亿立方米的高山湖泊。而塔里木盆地与天山北麓强冷空气过境区域不过被几十公里的天山挡住了。如果在天山山脉开凿一条裂口,不用太宽,几十公里宽足以,每年就能把海量的强冷空气引入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这个不难办到,而且道理很简单,有点儿知识的人应该都能认同!

 中国的冷空气来自西伯利亚,美国的冷空气来自加拿大。中国和美国有一个很相似的地方,就是北部是广阔的陆地,南部是温暖的海洋。

首先说一下海洋和陆地的区别。由于物理性质不同,陆地是热的快,冷的也快,海洋是热的慢,冷的也慢。所以海边昼夜温差不会太大,而新疆可能是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因为早晚温差很大。

其次说一下太阳直射。北半球为什么会有冬季呢,因为随着地球转动,太阳直射范围会定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当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时候,北半球获得的热量少,中国就是冬季了。

第三说一下空气的重量。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就像热水比冷水轻一样,所以热空气会往上升,冷空气会往陆地上下沉。

说完这几点就好理解了,在中国冬季的时候,西伯利亚从太阳那获得的热量很少,西伯利亚这块陆地迅速降温,进而西伯利亚上面的空气也迅速降温(没有太阳和陆地提供热量),所以西伯利亚上面的都是冷空气,都迅速下沉积累在地面附近,西伯利亚地面附近的冷空气就形成了高压,那冷空气都积累到地面了,西伯利亚高空空气就少了,就形成了低压。

然后在中国东南的太平洋和南海,都是海洋。首先因为纬度比较低,冬天获得的太阳热量还是比较多,其次,海洋夏天吸收了大量热量,因为放热慢,所以在冬天的时候也还是温度比较高,这样海洋上的空气就比较热,热空气会往天上升,这样导致海洋表面的空气就比较少,海洋表面就形成了低压,而海洋高空的热空气比较多,就形成了高压。

众所周知,一个地方空气多,一个地方空气少,空气就会从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流动,形成风。

所以在地面,西伯利亚的空气会往中国东南的海洋移动,形成冷空气南下,因为人生活在地面,这是人能够感受到的;在高空,中国东南的海洋的热空气会往西伯利亚移动,到了西伯利亚上空会迅速冷却,变成冷空气后下沉,在重新南下。

到了北半球夏季的时候,就反过来了,因为太阳直射南半球,西伯利亚是陆地,获得热量后迅速升温,而中国东南的海洋反而因为物理属性升温慢,这样在夏季的时候,是东南海洋的相对的“冷空气”往西伯利亚流动,形成夏季季风。



meng1440180


再加上,青藏高原南侧分布着高大的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海拔高达7000米以上,来自印度洋的水汽根本无法翻越喜马拉雅山脉进入青藏高原。而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坡,由于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强烈抬升,形成大量的地形雨,降水量极为丰富。位于印度的乞拉朋齐被称为“世界雨极”,最多时年降水量达到了惊人的26461毫米。

不过,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还是有机会进入青藏高原的,那就是沿着“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进入,从雅鲁藏布江谷地进入青藏高原,给青藏高原带来水汽。但是,题目中说来自海洋的水汽越不过高原?这是不全面的,青藏高原水汽难以逾越,但是世界上很多海拔不是很高的高原,水汽还是相对容易进入的,比如德干高原、巴西高原、拉布拉多高原等等。


地理沙龙


总体来讲,印度洋暖湿气流越不过青藏高原,原因是喜马拉雅山脉阻隔。海洋暖湿气流北上途中,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下降,水汽凝结形成下雨或降雪,消耗掉了。这就形成了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南翼为湿润气候区,而北翼为干旱气候区的总体气候分区。

那么问题来了:青藏高原是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我们也经常听到青藏高原大雪阻隔交通,甚至造成危及人畜安全、饿死野生动物的灾害事件。既然来自海洋的水汽越不过高原,那水从哪来呢?

其实,除冰川积雪融化为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大河提供水源外,青藏高原上有若干条水汽通道,自海洋的水汽由这些通道为高原补充降水。

1.南部水汽通道:来自热带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沿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区域带来水汽,在青藏高原东南地区形成世界第一大降水带,造就了印度乞拉朋齐夺得世界“雨极”的称号。这条水汽通道在青藏高原发育了巨大的海洋性冰川,并为墨脱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此外,位于西藏南部的亚东沟、樟木沟、陈塘沟、吉隆沟等几大名沟,也是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进入青藏高原的水汽通道。当然,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输送水汽的能力相比,要弱得多。

2.西部水汽通道:强劲的北大西洋暖流,沿兴都库什山脉北部谷地,经乌孜别里等山口,万里迢迢,为青藏高原带来水汽。这股暖温气流虽然已是强弩之末,作用有限,但也算是青藏高原的一条补水通道。

以上是本人的拙见,如有谬误,请忽略。



超哥爱旅行


这个情况是跟我们初中地理学习的“地形降水”有关系的。


地形降水发生在山的迎风面上,是由大量潮湿空气流过山脊并随山势的上升气流温度下降,而导致气流中的水汽冷却和冷凝。 在全世界山区,在盛行风的影响下,其迎风面通常比在背风或下风侧更加潮湿。 地形上升除去了水分,而干燥的空气则在山的另一侧下降且变暖,这通常会带来更为干燥的气候,有时候还会形成沙漠。


上图:喜马拉雅山地形降水的形成原理。尼泊尔、不丹一侧降雨丰沛,而背面干燥、温暖且下降的空气促进了背风侧的水分蒸发和升温。


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阻挡了到达该大陆的太平洋信风的水分,形成了阿根廷西部的沙漠气候。内华达山脉在北美形成莫哈韦沙漠也是源于同样的原理。

上图:北美莫哈维沙漠的位置,靠海很近,但不幸的是在内华达山脉的背后。


而在喜马拉雅山脉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因为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山脉,其背后又是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但恰恰印度洋的热带季风又是世界上最为湿润和强劲的季风之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其结果就是整个西风带沿着副热带高压带都沿着喜马拉雅山脉的走向高纬度地区抬升,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的水汽被喜马拉雅山脉和附近的高原阻拦,从而造成了中国境内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及全世界纬度最高的沙漠——戈壁沙漠。而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南侧,季风给印度内陆山区带来了超级丰沛的降水,这造就了世界上降水量最高的地方。

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印度小市镇——乞拉朋齐,在1890年8月至1891年7月,一年里降雨24461毫米,(相当于八层楼那么高),成为世界的“雨量冠军”。 在1960年8月1日到次年7月31日,又创造了全年降雨26461毫米的新纪录。最近40多年,乞拉朋齐每年平均降水量超过10000毫米。最多时,仅一个月就降雨9300毫米。

上图:印度半岛地形雨某时期的分布可以看出与喜马拉雅山脉的密切关系


小宇堂


地球上的水无时无刻都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中,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冷却后通过降水又落回到陆地和海洋上,使地面上的淡水不断得到补充。

但一些高原地区,淡水奇缺,“水比油贵”。


为什么?原因之一就是:来自海洋的水汽越不过高原。

为什么来自海洋的水汽越不过高原?我认为:

①高原距海洋远。离海洋越近,受海洋水汽影响越大,离海洋越远,水汽在上升和漂移过程中早已损耗掉,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②高原海拨高。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大,温度越来越低,海洋水汽还没上升到高原的海拔高度就液化成雨落回到地面上,很难到达高原。

③高原上山脉连绵。当山脉走向和海洋水汽来向垂直时,山脉对海洋水汽形成阻挡作用。高原上,群山连绵,一条条山脉象屏障一样对海洋水气形成了阻隔。

所以,降雨规律普遍是:沿海多,内陆少。


靠谱答案


水汽随着地势一升高,每高1000米气温下降6度,所以水汽很快就遇冷凝结,然后就产生降雨了,所以越过来到山的另一面的就很少了!


我要造高达


印度洋水汽越不过青藏高原主要是因为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之前我国著名的大气物理学创始人叶笃正老先生就曾提出过引印度洋季风北上的可行性方案!就是从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低洼处(海拔4000-6000米)的河流、山口人工开凿多条水汽通道,总工期应该5-8年分期实施!如果成功实施的话将彻底改变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缺水的现状,但是水汽北上会减少南亚地区20%多的降水量,会造成巨大的生态变化!可能会出现灾难性后果!最终出于国际考量,这一世纪工程就被搁置了!


我就我是不一样烟火


因为高原由于海拔高度原因的影响,一般会高出海平面1000米以上,在这样高度的高原上,其本身陆上的水汽蒸发量也是非常大的,那么从海平面来的水气蒸发量,就没有高原上的水气蒸发量的垂直高度高,高原上的水气蒸发量无形中就相当于高原上的一道水气墙,阻挡了来自海平面上的水气蒸发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海平面的水气蒸发量,是越不过高原的。


夜郎草芥


因为高原的海拔较高,都有好几千米,所以气温就很低,当海洋的暖湿气流往上升时就会在高原的迎风面产生降雨。所以到了高原暖湿气流含的湿度会大幅下降。


糊涂老翁797


含水量最多的积雨云的高度,一般不超过3000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