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温来的为什么这么早?高温什么时间能结束?

用户4949406629026


在立夏节气尚未到来之前,高温已经抵达全国大部分地区。而我所在的山东省今日大部分地区更是普遍出现高达35℃左右的高温。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120个观测站气温突破历史极值。



从4月30号开始,许多地区开始迎来炎热的阳光和快速上升的气温。尤其是考虑到前一段时间全国许多地区温度整体较往年偏低,许多人上身还都穿着卫衣和外套,下身搭配着秋裤和秋冬款裤子。

然而在短短的一个星期内,当地气温便从十几度上升到三十多度。许多人一夜之间便换上了短袖短裤或者防嗮服和裙子,一下子步入到了夏天!

而且通过观察会发现,许多花卉和农作物由于天气变化急促,温度上升过快,而出现晒伤和灼伤的情况,许多植物的嫩芽被烤焦。


然而凉爽的天气即将来临,根据天气预报显示:从明天开始,全国又会迎来新一轮的降温降雨过程。这也就意味着短暂的高温天气即将过去,凉爽舒适的春天又会回来。

但是在这骤然上升的气温又突然回落的怪异自然变化过程中我们应该警惕:今年也许会出现许多极端天气和反常天气。在前不久水利部召开的关于全国防汛工作会议中,相关水利专家和学者也透露这样一个消息,那就是今年我国存在着发生流域性强降雨和大洪水的可能性。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编制流域防洪应急预案。


因此无论是居住在城市中还是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老百姓们,一定要注意好天气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和次生灾害。同时也要做好农作物的防治病虫害和旱涝灾害的发生。保证农作物生长和粮食产量不下滑,不减产。

反观国内国际大环境,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的影响。许多粮食生产和出口大国宣布暂停粮食出口贸易。而我们国家作为人口大国,同时又是需要从国际社会进口粮食的国家,今年保证好国内农作物丰产丰收和粮食供应十分重要,这既有助于稳定国内经济形势,又有助于防控疫情工作的开展和持续。

因此大家一定要做好极端天气变化之后的防治农作物出现病虫害等问题。确保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稳定有序,确保我们国家14亿人口的饭碗不受影响。


珞珈山的猫


严格的说今年高温来的并不算早,与历史同期时间差不多,但今年的高温比往年要“高调”,初次登场就达到了35度以上,这才是本次高温最大的特点。

本次高温特点

为什么本次升温甚至比夏季的温度还要高,其实每年这个季节,太阳开始直射北半球,因为这一时期空气中的水分子含量特别低,不能有效吸收太阳热量,陆地最大程度的暴露在太阳的炙烤当中,所以升温特点是快又高,前一天还处在20度以下的低温,次日紧接着就拔高到了35度以上。

本次高温即将结束

本次高温当前已经处在末尾期了,不出两天就会完全结束,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会普遍下降5度以上,毕竟五月份的高温与正式进入夏季的高温不同,只要有很少的冷空气从西伯利亚南下,就可以将高温带走。只不过当前空气相对干燥,缺乏必要的降水条件,所以高温结束后,形成的降雨也比较少。

本次高温折射现象

通过本次高温登场的情况来看,其实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全球气候异常普遍化的特点,前段时间我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刚出现连续暴雨,而这次5月份北方又出现了历史极端高温,大概率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所以人类保护地球的责任越来越大。


地理有意思


对于近年来热浪频率增加的原因,科学界有诸多说法,包括人为因素影响和自然因素影响。

一方面,气候变化受到自然定律的影响,包括厄尔尼诺的变化、地球公转轨道的变化,甚至还有人认为受火山活动的影响。在地质历史记录上,火山活动是改变地球气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火山爆发后,火山灰会遮住太阳光,从某种意义上给地球降温,现在火山进入平静时期,没有火山灰的阻挡,地球的升温就比较快。

在人为因素方面,其一,温室气体排放是重要因素。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热浪与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密切相关。目前,全球温室气体的浓度仍然在不断加剧,二氧化碳能够在空气和海洋中存在数百年之久,持续导致气温升高和海洋酸化。目前地球上出现了一些异常的气候变化现象,例如今年5月,北极海冰厚度降至史上第二低,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中国气象局近期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9)指出,中国从1951到2018年的年平均气温每十年升高0.24摄氏度,极端高温事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明显增多。世界天气归因组织(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对今年6月底发生在欧洲的热浪进行评估后发现,气候变化让此轮欧洲热浪的发生概率提高了至少五倍。

其二,城市化产生的热岛效应也在导致气温升高。这种关联是显而易见的,在同一地区,农村的气温往往要比城市更低。原因就在于,钢筋混凝土的比热低,太阳照射后,升温非常快。

图源 Pixabay

海洋、陆地无一幸免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热浪会加重病情甚至引起死亡。一项对中国66个县区2006年-2011年热浪期间死亡率的研究发现,高温热浪所致超额死亡率达5%。

此外,热浪还降低了劳动生产率。一项2013年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的研究显示,根据气候变化情景与劳动保护高温阈值进行预测,认为热带、中纬度地区劳动生产率所受影响最严重,到2200年部分地区劳动生产率将下降超过60%。高温热浪对中低收入国家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最主要经济影响。

《柳叶刀-星球健康》发布的最新研究显示,如果全球碳排放保持现在的增速,在30年内,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土豆等主要粮食作物中包含的核心营养元素,如蛋白质、铁和锌将大幅下降。尽管2050年全球粮食总产量会超过现有水平,但由于作物营养价值下降,产量增加并不能弥补营养价值下降的负面影响。

此外,较之生活在富裕国家的居民,生活在中低收入国家的人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大。这些国家人口总量增长很快,预期在未来会面临严重的营养供应不足。联合国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气候变化危机面前,贫富差距很可能会导致一种“气候隔离”的局面,世界上最贫困人口不仅逃不开气候变化引发的灾害,还会因为缺乏必要的恢复资源变得更加贫穷,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热浪来袭,海洋、陆地无一幸免。

Super Reefs——这个保护珊瑚礁的NGO,正在从太平洋岛国寻找基因强大的珊瑚礁。强大的基因是指其具有抵抗热浪的能力。强壮的品种被保育下来后,将移植到其他地区,用来抵抗珊瑚礁的白化。

珊瑚礁白化是用来度量、考察海洋热浪的重要表现性指标。珊瑚礁和珊瑚虫是一种共生关系,当温度超过一定阈值,珊瑚虫会离开珊瑚礁。珊瑚礁就变成了白色,最后慢慢变黑。

热浪导致许多珊瑚礁死亡。大堡礁是全世界目前最大最长的珊瑚礁群,具备得天独厚的科学研究条件。但全球变暖引起的海水温度上升,已经导致这些热带珊瑚礁发生了严重的白化。受高温影响,大堡礁在2016年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白化事件,波及90%以上的大堡礁珊瑚。

于卫东说,珊瑚礁相当于海里的草原,珊瑚礁是支撑了绝大多数的渔业资源,没有珊瑚礁就没有鱼。尤其对于太平洋岛国,渔业、旅游业是他们的支柱产业。“如果没有珊瑚礁,就没有鱼,就没有旅游资源收入。”

另一方面,二氧化碳排放也加剧了海洋酸化。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最终大概只有一半左右留在大气里面,其中40%进入了海洋,还有一部分借用岩石圈、生物圈、水圈等等。“可想而知,如果没有海洋吸收40%的二氧化碳,我们的气温比现在升高得还要快。但是存在一个问题,二氧化碳往水里面加太多的话就成为碳酸水了。”于卫东说。

于卫东表示,海洋的PH值大概是8.2左右。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有些海区的PH值已经降低0.1。如果人类继续排放大量二氧化氮,使海洋酸性增加,一个后果就是,贝壳将不容易在海洋中存活。比如在美国加州,近海贝类养殖已经受到很大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