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收益近4000萬元股價卻高開低走,海聯金匯展“財技”,投資者不買賬

經濟導報記者 時超

隨著年報的披露,上市公司的理財能力也浮出水面。

海聯金匯去年理財收益近4000萬元

16日,海聯金匯發佈2018年年報。經濟導報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在報告期內,公司及其子公司共購買了53款理財產品,累計認購金額高達46.75億元。按照期內理財產品到期收益計算,公司僅通過理財獲得的收入就達到了3970.35萬元。

實際上,海聯金匯去年業績表現並不理想。公司雖然去年實現營業收入50.11億元,同比增加25.40%,但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只有1.33億元,同比減少了67.81%。而如果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公司歸屬股東的淨利潤6683.02萬元,同比減少82.67%。

從披露信息看,造成公司盈利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其計提了2.91億元的商譽減值準備。這近3億元的減值,主要來自於公司旗下的聯動優勢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下稱“聯動商務”),形成減值的原因包括市場因素導致的資產組收益狀況大幅低於預期,政策因素導致通道費成本增加、利息收入減少,以及消費金融以及互聯網理財等領域監管趨嚴、2018年第三方支付交易規模增速明顯放緩等。

經濟導報記者發現,2018年度央行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監管趨嚴,聯動商務就因此領到過“千萬級罰單”。而聯動商務也針對違規問題進行整改,關停了潛在風險商戶,這一整頓隨即引起了公司短期內收入的下降及合規成本上升。

還好,本就精於金融業務的,通過理財收益,挽回了一些顏面。

資料顯示,其與子公司自去年1月開始就不斷買入銀行理財產品,認購金額多在1000萬元以上。其中,單筆金額最大的為2018年11月買入的建設銀行青島中山路支行一款結構性理財產品,認購金額達到4.23億元。

Wind資訊統計顯示,公司與其子公司2018年期間共買入了53款銀行理財產品,其中去年內到期兌付收益的有49款,累計兌付收益共計3970.35萬元。這為公司去年淨利潤能維持在億元之上,貢獻了不小的力量。

部分理財投資項目爆出風險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除了海聯金匯外,不少上市公司對於理財的熱情也頗高。

如魯股中,三角輪胎去年共買入了55款理財產品,累計認購金額達到95.25億元;渤海輪渡則鍾愛國債逆回購等產品,累計認購金額達到85.20億元。

A股中最受關注的則屬海螺水泥。公司今年2月22日與徽商銀行蕪湖北京路支行簽署了第一份理財協議,使用自有資金25億元認購理財產品,產品期限270天,預期年化收益率5.10%。

隨後的4月15日,該公司又與徽商銀行蕪湖北京路支行簽署了第二份理財協議,根據第二份理財協議,公司使用自有資金50億元認購理財產品,產品期限365天,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60%。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公司就耗資75億元購買理財。

不過,市場投資者對於海聯金匯等公司的“財技”好像並不買賬。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海聯金匯在16日披露年報同時,還公佈了擬股份回購公告,稱未來公司或將使用募投項目“移動互聯網智能融合支付雲平臺”、“跨境電商綜合服務平臺”和“支付本次交易中介機構相關費用”的結項共計8.08億元中4億元用於回購公司股份。

16日當天,A股市場又是低開高走,上證綜指大幅反彈愈2%,上漲70餘點。但即便在回購利好、市場回暖的情況下,海聯金匯的股價卻是高開低走,從上漲3%變為下跌3%,尷尬收尾。

對此,有受訪投資者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上市公司即便理財收益較高,也難掩經營中遇到的問題,在選擇標的時還會以實際經營狀況作為更值得信賴的參考標準。

更值得關注的是,理財不僅會帶來收益,還可能帶來風險,更引起投資者警惕。如今年3月19日,包括上海洗霸、中原內配等三家上市公司公司,其所購買的由上海良卓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基金,因基金管理人涉嫌違規情形,基金產品存在重大違約風險。其中,僅中原內配就涉及了1.1億元本金,箇中風險不容小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