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黎圣母院大火看中西方对待地上建筑的文化差异

4月15日正在维修的巴黎圣母院突遇大火,一场持续十数小时的的大火吞噬这个闻名世界的建筑物,这座经历二个世纪左右建设完成,里面收藏着13~17世纪大量的文物的建筑物到底损失几何现在无法估量,而重建的金额也是天文数字。

中国人对巴黎圣母院的熟悉主要来源于法国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这部名著使得中国人知道了这个建筑。雨果也给了巴黎圣母院活的灵魂,仿佛那里面真的有敲钟人卡西莫多,又仿佛真的有美女埃斯梅拉达,而且这部小说引发了人们对当时破旧不堪的巴黎圣母院的关注,残破的巴黎圣母院获得了维修,获得了关注。

从巴黎圣母院大火看中西方对待地上建筑的文化差异

如今毁于大火的巴黎圣母院伤了法国人的心,也引发国人的关注,最近成了热议的焦点。这让知常容想起一个问题,提起巴黎圣母院就想到法兰西,提起什么地上建筑物想到中国呢?我想很多人脱口而出:长城。

还有呢?很多人就会说:故宫。除了故宫呢?答案估计就不唯一了。长城是防御用的,故宫本来是明清皇帝居住的地方。巴黎圣母院是传播文化,一个宗教场所。它一不能居住,二不能用来防御,但却被视作珍宝,还经历二个世纪左右的建造。这样的地上建筑物在中国挺多,但你能举出让所有人都认可如同故宫和长城一样地位的建筑吗?似乎有些困难。

有些人马上脱口而出中国人只有实用主义,不重视文化传承。我想说这句话的人应该是不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样的结论也有些武断。有人认为古代很华美的建筑为啥很难保存下来,有时还会被刻意破坏。如《史记》记载: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又比如东汉末年董卓一把火烧了洛阳城回长安去了。

又自将兵烧南北宫及宗庙、府库、民家,城内扫地殄尽。

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地上建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不高

从巴黎圣母院大火看中西方对待地上建筑的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核心就是律己克己,强调抑制自己享受,不敢为天下先。因为我们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如果任由己变大,那显然就与此相违背了。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易经 系辞下传》道出建筑的定位,那就是挡风雨之用,没有其他之用。如果你将宫室造的比较豪华,很容易成为反面教材。

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想造许昌宫,当时陈群劝不可以,曾经击败马超的杨阜劝说中讲了一句经典的话,这句话代表着中国古代对地上建筑的总体定位和认知

尧尚茅茨而万国安,禹卑宫室,而天下乐。桀作璇室象廊,纣为倾宫鹿台,皆丧社稷也

已经把营造宫室上升到了国家兴亡的地步。尧禹居住的地方很简陋,所以天下百姓可以安居,而夏桀商纣的居住很奢侈,所以最终失去了天下。

从巴黎圣母院大火看中西方对待地上建筑的文化差异

这种价值观一直延续到后世,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来到了隋炀帝修建的宫殿,感叹说这个太奢华了。当时《唐书》记载这么一句话:

峻宇雕墙,殷辛以灭;土阶茅栋,唐尧以昌。秦帝增阿房之饰,汉后罢露台之费,故汉祚延而秦祸速,自古如此。土崩瓦解,取讥后代,良以奢虐所致

这句话是薛收说的,当时唐太宗听了很开心,将杨阜和薛收的话进行对比,你就会发现他们都在讲同一件事情,那就是宫殿不可以太奢侈,那是亡国的象征。

所以地上建筑对于皇家来说,那就是居住之用。这种太奢华的宫殿连住都不敢住,自然会失去效用。一国之中最有经济实力的就是皇帝,皇帝都这么认为,其他人肯定也持这样的价值观。

从巴黎圣母院大火看中西方对待地上建筑的文化差异

朝代更替之时,对于毁坏留下的地上建筑毫不心痛,因为这些建筑是失败的人建的,是失败的象征,从零开始反而是一种新的气象,这是古代千年来的主流意识。这个和西方对地上建筑物的态度是不同的。那么中国的文化传承之物是什么呢?如果从皇权延续角度那就是大禹铸的九州鼎,不过后来下落不明,有专家认为很可能被周王因为太穷分解铸钱了。后来秦始皇造了玉玺镇压国运,玉玺就成了象征。只有这种近似永恒的东西才能走入古人的法眼。

还有什么在中国古代被视为文化传承象征呢?不是建筑物,而是名山大川。首推是泰山,如果觉得自己皇帝当的不错的,那么就会跑到泰山去述职,向谁述职呢?向老天,形式就是泰山封禅。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秦始皇向泰山述职,他觉得一统六合,功盖万世称始皇帝。最后一个泰山封禅的是宋真宗,他没有干什么好事,弄了个天书降世的闹剧,具体你可以看《 》导致后世无帝王敢再去述职。

这个文化是深入骨髓的,从帝王到民间,刘禹锡的《陋室铭》中谈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也表达了这一种观点,那就是名山大川才是如同西方的建筑一样受到古人的推崇。

从巴黎圣母院大火看中西方对待地上建筑的文化差异

古人认为地上的建筑是暂时的,临时的,不是永恒的,是无法承载传承的。古人喜欢寻找永恒的东西作为传承,如同古人一直追求长生不老的道理是一样的,这是传统文化的隐形伦理。所以当你看到西方有历经无数年的建筑而且保存完好,不要妄自菲薄,认为我们不如外国人,不懂得保护老祖宗的东西。因为在古人眼中这些东西只是临时性的,为什么要保存呢?所以仅仅只是认知上的差异。

另一个永久性的建筑也被古人重视,那就是墓地,古代帝王从登基开始就筹划自己的墓地,他们觉得这个才是永恒的,所以都花大力气营造,现在很有著名景点就是墓地,相信你马上想到秦兵马俑。

从1840年之后,中西方开始碰撞,西方文明涌入后发生改变,当年留学国外归来的学者,如著名建筑教育家梁思成先生与夫人林徽因一起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就着手对一些古代留下的古建筑进行调查和保护,这对夫妇对于北京古建筑和城墙的保护居功甚伟。

这种观念到现在已经被所有人接纳认可,

这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之后形成的。地上建筑是可以传承文化的,需要被保护的,因为即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正如巴黎圣母院一样即属于法国又是世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