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大公司的非核心部门,如何破局?

不久前,一个小伙伴来问了一个让人揪心的问题:

自己刚加入了一家行业领先的公司,却不在这家公司的核心部门,感觉自己的部门并不受重视。

这个时候,有家小公司发来邀约,很让他心动。

他也担心离开大公司,从此发展前景黯淡,于是找我咨询。

  • 离开大公司,对吗?

有小伙伴来抱怨我:你好像从来不说小公司的好话,一直鼓吹远离初创企业。

是的,我在《你有多少青春,可以荒废在初创企业?》里强调过:

年轻时尽量去大公司学习成长。等到30岁左右,再考虑提供股权的初创公司。

其实,我只是建议年轻人不要去小公司。除非运气爆棚,加入的公司突飞猛进,一跃成为了独角兽,否则,多半要耽搁自己的前途。

身处大公司的非核心部门,如何破局?

老领导朱宁,关注我比较久的小伙伴可能都记得他的故事:《40岁财务自由?你明明距离40岁失业更近》。

最近,他跟我分享了一个 "场势能"的概念。

大公司起点高,小公司出身的人往上爬,需要积累势能(比如项目经验);


而大公司的人去小公司时已经有了足够的公司背书,所以水到渠成,是大公司带给我们的势能在做功。

这个观点很有趣。

职业生涯早期,我们在爬山,在积累势能。我们不看重眼前的月薪,选择知名公司从底层做起,积累项目经验,搭建完善自己的行业知识储备。

大公司的优势,在于体系,完善的体系帮助我们搭建关于职场的基础架构思维,教会我们如何一板一眼地打大规模战役,这种打法通常不会输。

但到了30岁左右时,职场人需要重新思考这个职场游戏。

原来帮助我们成长的大公司体系如今成为了敌人。熟知大公司的人都知道,大公司往往不死于敌手,而死于内部症结。

因为大公司的体系,实在是太强大了,限制了我们的继续成长也限制了公司前进的脚步。

30多岁,希望在大公司做出点事业的职业经理人,往往把大部分精力花在与体系做斗争。

在这个时候还有另外一个选择。脱离体系,加入创业公司,把精力花在更有前途的方向上,未尝不是个好选择。

有些人选择继续爬山,他们可能最终成为了大中型企业的高管。

有些人选择新的山,重新开始征程,比如程维、李开复。

有些人选择去河边(传统行业)走一走,现在互联网常用的说法叫降维打击

提问的年轻人,刚刚离开学校3年,虽然服务的都是大型企业,但3年时长并不够给他打上行业专家的标签。

所以,我给他的建议是继续在大公司磨炼。但如果再过3年,我的建议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那么,另一个问题:非核心部门,值得留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