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銅梁鄉村氣象新

本網訊(記者 陳文龍)3月19日,龍鄉大地春風和煦,陽光明媚。

在舊縣街道四龍村,七八十個村民正在地裡勞動。村民歡聲笑語飛揚,成片的苗木長出了新葉,田野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與其他大多數鄉村一樣,四龍村青壯年幾乎都外出務工,留下的主要是老人、婦女和兒童。以前,由於勞力不足,村裡留守老人以傳統方式只能耕作部分田地,大量田地逐漸荒蕪。同時,四龍村集體沒有收入,是典型的“空殼村”。

“過去,留守村民做不下來自家的土地,但又經常無事可幹。村民之間交往很少,鄉鄰關係也變得淡薄。農村不但土地荒蕪,村民的精神也無所寄託。”舊縣街道黨工委書記劉雲說,近些年來,舊縣街道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鄉村振興戰略部署,對標對錶“五個振興”要求,堅持組織振興為引領,以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為抓手,努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記者瞭解到,我區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通過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積極探索,總結出了“六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路徑和經驗,即向閒置土地、閒置資產、農村電商、大戶帶散戶、產業融合發展、流轉土地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四龍村苗木基地就是舊縣街道“六要”路徑和經驗的實踐項目之一。該項目流轉土地500畝,建設成集生產、科研、品種選育為一體的市級綜合性苗木生產基地。2020年建成後,每年可產出柑橘、桃、李、梨等十餘個大類百餘個品種的優良苗木200萬株以上,年產值超過2000萬元。

“苗木基地採取‘公司+集體+農戶’的股份分紅制。農戶以土地入股,每畝按500斤糧食進行分紅。”四龍村黨支部書記張定明介紹,集體以上級項目補助資金入股,村、社集體分別按每年10000元、5000元定額分紅。

當天,偌大的苗木基地裡,到處是村民勞動的身影。公路邊,五六位村民正坐在一起給剛運來的李子苗撕膜。77歲的蔣安珍手腳麻利,人也顯得很有精神。“我平常沒有事時就來這裡做活路,每天做8個小時有50塊錢,超過時間還算加班。”蔣安珍高興地說,和大家一起邊勞動邊“擺農門陣”,心情舒暢了,身體也越來越好了。

在一塊新開的地裡,三十多位村民正在種植李子苗。有的掏溝,有的打窩,有的栽苗……大家有說有笑,呈現出其樂融融的勞動場面。11社村民羅道菊說,她家的地都入了股,去年12月就領到了近4000元的土地分紅。這幾個月還在基地打工掙了三四千元。“莫說過去一些田土荒起的沒啥收入,就是全部種起也遠遠趕不上現在的。”羅道菊滿足和幸福之情溢於言表。

“苗木基地全面建成後,我們每年將給村民30餘萬元的土地分紅。”業主陳貴虎介紹,屆時,基地常年需要100餘人務工,每年還將為當地村民帶來勞務收入200餘萬元。

記者採訪中瞭解到,四龍村苗木基地自去年10月啟動以來,舊縣街道黨工委充分發揮村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通過組織發動、土地協調、開荒種苗、修路綠化等一系列工作,使四龍村從農村環境到村民精神面貌都得到快速提升,四龍村面貌如今煥然一新。

“以前村裡有三家麻將館,不少村民沒事就去麻將館‘娛樂’,麻將館很多時候座無虛席。”張定明感慨地說,現在有一個最可喜的變化,村裡三家麻將館沒生意了,村民們都積極到基地打工掙錢,收入增加了,關係融洽了,群眾工作也變得輕鬆了。

舊縣街道四龍村發生的可喜變化,是我區探索實踐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縮影。據瞭解,去年,我區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因地制宜推進“六個要”,3.3萬戶農民入股新型農業項目,消除“空殼村”152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