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丨以旅興農、智慧農業,竟有這麼多新玩法!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丨以旅興農、智慧農業,竟有這麼多新玩法!

隨著農村土地流轉的加快,陝西省渭南市農業生產也逐步從小農經濟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出現了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同時催生了生態農業、觀光農業、設施農業等許多新業態。規模經營不斷推進,要求人們用新思維去經營農業:旅遊思維、品牌思維、大數據思維……不斷湧現的農業新思維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了新動力,為農村“產業興旺”夯實了基礎,為鄉村振興插上了翅膀。

以旅興農 走出洽川致富路

渭南市合陽縣洽川鎮有全國最大的黃河溼地,面積達10萬畝,水草豐腴,生態環境良好,有珍稀水禽5綱27目53科,110屬140種。合陽縣將旅遊產業發展與生態鄉村建設、精準扶貧有機結合,通過完善基礎設施、挖掘旅遊產品、打造節慶品牌等手段深入推進旅遊扶貧,取得了明顯成效,產業扶貧、以旅興農為廣大貧困群眾打開了另一扇“致富之門”。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丨以旅興農、智慧農業,竟有這麼多新玩法!

早在2005年,洽川鎮莘裡村一組的張淑珍,依託處女泉景區旅遊優勢,創辦了“潘家四合院”農家樂,她是最早創辦洽川農家樂的帶頭人之一。張淑珍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大膽嘗試,開發出多種具有洽川特色的“農家小吃”,以“親情般的服務,家常菜的口味”贏得了遊客的高度認可,吸引了眾多的“回頭客”,經過多年的發展,她創辦的農家樂設施完備,環境優雅,清淨舒雅,乾淨衛生,飯菜可口,可同時接待100多遊客就餐,50人住宿。如今生意紅火,不僅為自家帶來了可觀的收益,還為當地解決了四五個剩餘勞力。嚐到甜頭的她沒有忘了街坊四鄰,她把農家樂經營之道傳授給其他村民,並幫助村民一起辦農家樂,經過幾年的努力,莘裡村成了農家樂專業村,幾乎家家經營農家樂。

隨著洽川鎮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文化資源不斷髮掘,遊樂項目更加豐富,“早知有洽川,何須下江南”的旅遊品牌已享譽三秦。一業興帶百業興,目前,僅洽川鎮莘裡村擁有大小農家樂100多戶,年均戶收入在10多萬元的就有30餘戶;馬隊、毛驢花車也為前來洽川的遊客帶來了與眾不同的體驗。

品牌打造 鑄就果品軟實力

渭南市白水縣作為全市乃至全國優質蘋果的主產區,正以高質高產的優勢搶佔著蘋果市場的份額,積極打造中國有機蘋果第一縣。2018年5月22日,白水蘋果迎來了是全球首單鮮果類蘋果期貨交割完成;同月底,白水現代蘋果產業協同創新研究院掛牌成立。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丨以旅興農、智慧農業,竟有這麼多新玩法!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丨以旅興農、智慧農業,竟有這麼多新玩法!

在2018年第四屆中國果業品牌大會上,“白水蘋果”榮膺“2018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榜”第九位,品牌價值為48.46 億元,較2017年度增加2.36億元。此次大會上公佈了“2018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榜”和“2018中國果品商業品牌價值榜”在品牌帶動力、資源力、經營力、傳播力、發展力前十位果品區域公用品牌排名中,“白水蘋果”品牌帶動力居全國第7位,成為名副其實的蘋果領先品牌。白水縣宏達果業有限責任公司“宏達”牌蘋果、白水聖源果業股份有限公司“百年聖源”牌蘋果和白水鑫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鑫盛”牌蘋果分列2018中國果品商業品牌價值榜第53、68和第112名,品牌價值分別為9278.52萬元、5900.73萬元和1162.07萬元。白水蘋果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品牌思維的逐步成型,看似影響了一部分小農戶當下的經濟收益,但從全面可持續的發展來看,對於全縣果品的優質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好處。據統計,2018年,白水蘋果實現總產量50萬噸,總產值高達48億元。

測天測地 數據帶來豐收年

渭南市大荔縣新穎智慧農業園的智慧園區內,一畝多無土栽培的聖女果智慧大棚內,卻不見一名農民忙碌,通過技術員手中的手機,就能完成大棚內所有的日間管理。園區工作人員安豔芳,負責管理三個剛種下頭波蔬菜的示範大棚,無論在外地還是在園區,她在手機上就能實時操作。“在這個大棚內,安裝有7個傳感器,分別監測空氣的溫度溼度、土壤的溫度溼度鹽鹼度和PH值,以及光照變化。大家現在看到可能沒什麼變化,但是我這邊已經用手機啟動了自動灌溉,我在手機上設定早上9點半開始下午4點半結束,然後中間間隔一個半小時,每次灌溉五分鐘,它到灌溉點就會自動啟動灌溉。”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丨以旅興農、智慧農業,竟有這麼多新玩法!

大棚管理實現自動化、智能化控制,這只是大荔新穎現代農業園區的智慧農業的部分功能。園區的管理平臺上,集成有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和產品電子商務系統,手機掃碼,即可查詢農產品的生產記錄,三品一標認證,農殘檢測,實現產品網絡下單、追溯查詢。

該園區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的農業4.0就是利用智能互聯,物聯網,大數據,電子商務等互聯網技術,擺脫傳統的農作物種植模式,不讓農作物受土壤環境的約束,讓農作物的種植更生態化、智能化,讓我們的農產品最終達到一個高標準,安全,乾淨,放心的產品。”

“大數據思維”的背後,是農業生產從“靠經驗”走向“靠數據”、從粗放走向精準的變革,更加精準科學化的管理方式帶來的最終結果就是勞動成本不斷降低,工作效率不斷提升,農產品品質將會實現質的飛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