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要學會“不吼叫、不嘮叨”,幾句話就能讓孩子改掉壞習慣

孩子總是磨蹭拖拉?經常忘帶作業?時而弄丟水杯?

更讓父母焦急的是,不論說多少遍,苦口婆心說,大吼大叫,孩子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下面是兩位資深老師的方法——自然後果教育法


家長要學會“不吼叫、不嘮叨”,幾句話就能讓孩子改掉壞習慣



當孩子磨蹭拖拉時,家長不要反覆催促,讓他去承擔上學遲到的後果;

孩子忘帶作業,不給他送去,讓他體驗被老師批評的滋味;

弄丟

丟水杯,過幾天再給他買,讓他感受沒有水杯的不方便。

體驗,讓孩子印象深刻,甚至終身難忘,遠比說教更有力量。

具體的做法是這樣的——

第一步:確認無危險、不影響他人

使用自然後果教育法之前,需要確認孩子的行為對他自己沒有危險,我們顯然不能讓孩子自己去體驗玩火、橫穿馬路的後果。

此外,也要確保行為不影響他人,例如孩子在電影院裡大聲喧譁,我們應及時制止。

第二步:提前約定,不突然改變

如果你一直幫孩子做著各種善後工作,當你決心改變自己的做法,讓孩子承擔後果,一定要和孩子提前約定,說明你這麼做的理由。

不然,當孩子承擔後果時,他不會反思自己,反倒會責怪家長。


家長要學會“不吼叫、不嘮叨”,幾句話就能讓孩子改掉壞習慣


第三步:保持堅定,不出手解救

當孩子即將承擔自己行為帶來的後果時,他們通常會使勁渾身解數,迫使家長讓步。他真的想聽你說:“算了算了,下次一定要記得哦!”即使我們很堅定,他還會轉而求助外公外婆……

如果孩子成功地迫使家長讓步,他非但無法吸取教訓,反倒看出家長的原則可以鬆動,學會了“看人下菜碟”。所以,我們要保持堅定,和家人步調一致。

第四步:表達同情,不借題發揮

孩子體驗自己行為帶來的後果時,往往是內疚、沮喪的。

此時一定不要說:“你看,我早就告訴你了,你就是不聽!”

也不要急著詢問:“快說說,你這次學到了什麼?”

請相信孩子的反思能力,他們完全有能力從錯誤中學習。我們要做的,是對他的遭遇表達同情。

為什麼要用自然後果教育法呢?

請看下面這兩則新聞:

2014年,無錫三名藝術類考生在高考前夜一起住在學校附近的賓館。高考首日,三人因為“鬧鐘沒響”,“手機壞了,電話打不通”,再加上“忘帶身份證”,錯過了第一場考試。考生情緒激動,在考點門口大哭。

今年,一位考生本應在福田外國語高級中學考試,可是他跑錯了學校,去了福田中學。當他發現走錯考場,再從福田中學打車過來,結果被堵在了高架橋上,到考場時已經晚了25分鐘,考生當場崩潰大哭。


家長要學會“不吼叫、不嘮叨”,幾句話就能讓孩子改掉壞習慣


為這些考生惋惜的同時,我們也會反思:導致他們錯過高考的壞習慣,可能從小就有,不斷在犯。

或許正是因為家長一次次出手解救,剝奪了孩子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最終讓他們為“小毛病”付出了“大代價”。

為了孩子不吃這樣的苦,我們需要鼓起勇氣,讓孩子現在承擔行為後果。

請堅定地告訴自己:今天孩子所犯的錯,在他人生中是微不足道的,今天讓孩子吃的苦,是為了他將來少吃真正的苦


如您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贊、關注或者轉發給更多的朋友~

張旭鎧(阿鎧老師)是蒙迪教育的聯合創始人,是臺灣著名的感統專家,比較擅長幫助家長找到孩子的優勢並加以培養,倡導:“孩子輕鬆育兒,孩子快樂成長”。

如果您遇到了有關孩子成長的問題,可以來問問阿鎧老師,搜搜張旭鎧(阿鎧老師)關注一下吧!

搜索“請問阿鎧老師”,關注公眾號,裡面有你想要的育兒經哦!

搜索“張旭鎧-阿鎧老師”,關注微博,看看育兒專家每天都在做什麼,可以從中學著更瞭解自己的孩子哦!

家長要學會“不吼叫、不嘮叨”,幾句話就能讓孩子改掉壞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