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崆峒区这个驻村女干部,上了凤凰网!

【看点】崆峒区这个驻村女干部,上了凤凰网!

【看点】崆峒区这个驻村女干部,上了凤凰网!
【看点】崆峒区这个驻村女干部,上了凤凰网!

3月的最后一个工作日,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花所乡潘口村,第一书记樊锦的朋友圈又刷屏了,整整19条内容:卡车求购、驾驶员勤杂工招聘、饸饹面馆转让、西蒙塔尔牛出售、文明祭祀告知书、国家大事、新闻早班车……包罗万象。

2017年8月,崆峒区粮食局办公室副主任的樊锦到潘口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从此,她的朋友圈就成了村民们的“信息库”与“致富指南”。

在潘口村,提起“樊书记”,村民个个都竖大拇指。村里的扶贫工作如今也搞得红红火火,但想起初到这里的境遇,樊锦只能用“忐忑”二字形容。

提着打狗棍访民情

“我第一次进村正值夏末秋初,暴雨中开着车连村部都找不到。”樊锦任职的潘口村被群山阻隔,交通十分不便。

由于村民住的分散,山路上也没有标识,记住去村民家的路成了她要解决的首要任务。“记不住,那就画下来。”樊锦暗下决心。

刚开始,许多村民家养的狗成了樊锦入户的小障碍。“我左手拎个包,右手提根棍,一边防着狗一边往前走。”她说。

【看点】崆峒区这个驻村女干部,上了凤凰网!

无数次迷路后,樊锦终于完成了手绘地图,全村7个社56户贫困户的详情跃然纸上,尽在掌握。梁璐 摄

一年半后,全村的地形和户情,从她手绘的图上刻在了心里。这让曾打趣她“路痴”的包村干部柳小花钦佩不已:“这个城里的时髦媳妇现在连高跟鞋都不穿了,记咱潘口的路比我都记得全!”

不只记路,她唯恐自己耽搁了农户了解政策,错失了脱贫机会,便把国家扶贫政策、农户户情介绍、村情脱贫概况一一记录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

如今,谁家年收入多少、谁家老人该体检了、谁家孩子该领助学金了,她早已烂熟于心。

顾老又顾小 民生一肩挑

入户过程中,樊锦得知年近八旬的特困户杨维华夫妇身患多种老年病,但他们的儿子从1995年外出打工后杳无音讯,生死未卜。

为了给杨维华夫妇办理慢性病证明,樊锦带着两位老人到平凉市的医院体检,拿着表单一层楼一层楼地跑,一个窗口一个窗口地办。“老两口身体不好,又不识字,怎么填表?去哪检查?怎么能放心?”樊锦说。

2011年,村里朱生龙老夫妇的儿媳妇因忍受不了贫困,离家出走,不知所踪。如今,75岁的老两口平日里带着孙子满是辛酸,“只是苦了孙子,娃学习成绩好,啥都不用操心,唯独不能提他妈。”说起这些事,老两口的眼眶红了。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山里娃有出路了,以后的日子就不苦了。”为了激励村里的孩子自立自强,努力求学,她想方设法联系到2名爱心人士,给村里的3个贫困孩子长期捐助文具、书本、玩具。“爱心人士还承诺,将来孩子们上大学了,还会继续负担他们的学费。”樊锦言语间难掩欣慰。

脚下路不通 那就打通“网”路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也被樊锦的“干劲”感染了。他们有针对性地为贫困户制定了“一户一策”和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潘口村走上了“三变改革”的新路子。

【看点】崆峒区这个驻村女干部,上了凤凰网!

樊锦(左二)带着驻村工作队员入户了解情况,制定“一户一策”精准帮扶和产业发展规划。张海民 摄

考虑到交通不便,山里的绿色产品不为外界所知,樊锦就在网络信息发布平台注册了账号。谁家有土鸡蛋,她就领着企业进山上门收;谁家有杏树苗,企业就能直接联系农户采购。一来二去,农户们足不出户就有钱进账。“时代不同了,脚下的路走不通,那就打通信息‘高速路’。”樊锦感慨道。

了解到花椒、香椿、核桃、油杏“身型小,销路多”、经济价值稳,樊锦便带着驻村工作队引进种植大户,流转土地千余亩入股平凉光合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村里20多户贫困户不仅学到了先进的种植技术,还挣上了工资,买了保险。

如今,潘口村建成了光伏发电站和小型提灌工程,铺起了10多里的通社沙化路,危房改造项目还解决了贫困户的住房问题,全村人均纯收入近9000元。

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樊锦也先后获得了“甘肃省青年岗位能手”“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先进个人”“脱贫攻坚帮扶工作优秀驻村工作队长”等殊荣。

“今年‘三变’改革、产业扶贫是重点,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我信心满满。”樊锦满怀希望地说。

【看点】崆峒区这个驻村女干部,上了凤凰网!【看点】崆峒区这个驻村女干部,上了凤凰网!
【看点】崆峒区这个驻村女干部,上了凤凰网!

出品:崆峒区融媒体中心

监制:刘金龙 策划:朱元军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看点】崆峒区这个驻村女干部,上了凤凰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