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奔馳事件告訴我們:讀書與不讀書的人生是不一樣的

最近最火的女碩士購買奔馳車維權引發的事件,最新消息是昨夜已經達成和解。

女車主事後接受採訪表示滿意,這就是知識的力量。這個事件引發了很多分析和解讀,我也寫了2篇相關文章。

比如很多網友,這個維權事件,當事人強大的邏輯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讓他們意識到讀書不讀書的人生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個道理,其實很多人都知道,比如國外的大人物比如巴菲特、查理芒格、比爾蓋茨等把大量時間都花在閱讀上面,國內的比如真格基金王強、海爾張瑞敏、何帆老師等,只是這次事件強化了我們這方面的認知。

還有幾天就是4.23世界讀書日。根據調研,一個可喜的變化是,90後閱讀量呈逐年上升態勢,和國外相比差距在逐步減少。

至於我,老讀者知道我的閱讀量這幾年一直很大,曾寫過《一年完成閱讀100+ 本書的心得》這樣的總結性文字,但說實話書讀得多其實沒有什麼值得炫耀的,更關鍵的是我們有多少內容自己已經消化了。

我覺得讀書基本有二類:

1)“無用”之書(藝術、小說等);
2)指導實踐類(經濟、技術、工程、管理等)


這樣的分類實際上並不科學,也不能形成閉環。比如很多小說如毛姆對我們瞭解人性是很有幫助的;對一類人無用的書,對另外一波人卻是可以用來指導實踐的。

關於讀書:我們還可以帶著問題去閱讀,通過閱讀大量的書籍去尋找解決問題之道。

而且,很多如今的知名人物都說一本書改變他們的人生,比如被很多國家領導人提到的路遙《平凡的世界》,影響巴菲特的《聰明的投資者》……


西安奔馳事件告訴我們:讀書與不讀書的人生是不一樣的


接下來,我給大家談談讀書常見的誤區:


01讀書最大的坑

將讀書目的放在讀書本身


很多大師級別的人物建議我們多讀一些無用之書,對此我是十分認同的,讀書不一定要拿來用,甚至讀書本身也可以作為樂趣

但是,我發現很多人讀書的目的就是讀書本身,所以很多人即使讀到博士了,也僅限於讀書,考試可以拿高分,但就是不會用來指導實踐

我認為以上的現象是讀書最大的坑。

這也是為什麼那多人懂得了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一生的原因。將讀書知道的內容作為“知識”本身,這些“知識”都是死的,而不是鮮活的,更談不上連接。

我在F進化微信群和大家共讀《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這本書,分享的重點除了闡明什麼是“稀缺”以及“稀缺背後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提示大家如何運用到日常工作生活中去,如告訴大家“為什麼夫妻吵架儘量不過夜”、“做慈善的正確姿勢”等等。

我們也曾經共讀過《關鍵對話》,如果西安4S店奔馳女高管能運用這本書的關鍵對話原則,也不至於被女碩士“完爆”。具體參考昨天的文章:西安利之星奔馳美女老總應該上一門叫《關鍵對話》的課。

我認為讀書的最大收穫是讓我們的內心變得強大,不人云亦云,不遇事慌張。


西安奔馳事件告訴我們:讀書與不讀書的人生是不一樣的

02盡信書真不如不讀書

教條主義


這也是蠻大的一個坑。

這和很多人特別討厭養身雞湯一個道理。因為朋友圈文章說了不能怎麼樣,所以不能吃這個,不能喝那個。

因為書中這麼說了,所以要怎麼樣怎麼樣。因為看了一本執行力最重要的書,所以開口閉口談執行力,也不先首先看看方向對不對,萬一方向錯了怎麼辦?

還有有些書中提供了一些解決具體的方法論,但實際上這些方法論在特定的情景下才有效,並不具備普適性,片面教條的使用只會錯得離譜。

如果閱讀的量夠大,一般就能夠形成閉環,知道那些是可行的,那些是不可行的,是作者的瑕疵或者忽悠。


西安奔馳事件告訴我們:讀書與不讀書的人生是不一樣的


03功夫放在挑刺上了

事逼


有些同學,他看得上的書沒幾本,因為很多書的確有不少毛病,也會有一些常識性錯誤。

所以,挑刺真還不是難事。就像一些同學每次參加培訓,不管老師水平如何,總是喜歡找老師的毛病,什麼普通話不好等等。

這和看人、用人只看他人的缺點一個道理。

我不否認可能這些挑出來的東西的確是毛病。但是,我們讀書應該去其糟粕,吸取精華嗎?

而且,重心應該放在吸取精華上

如果將主要精力放在錯誤上,我們哪裡來的輸入?何談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