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拿自己孩子跟別人比

健康時報記者 範洪巖

有一種優秀,叫別人家的孩子。

這應該是很多人熟悉的場景。前不久,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9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3.4%的受訪家長會拿自己的孩子跟和別人家孩子比較。為什麼我們總喜歡拿自己孩子跟“別人家”孩子比呢?背後是期望和希冀,也是中國式父母的“謙虛和自貶”。

我們習慣說“別人家的孩子”

“別人家孩子考了100分,為什麼你只考了98?”“別人家孩子鋼琴、舞蹈樣樣好,為什麼你就不好好練?”……這樣的對話幾乎發生在每個有孩子的家庭,每個人成長中也幾乎會聽到父母訴說著“別人家的孩子”各種優點。

有網友講述自己與“別人家孩子”的故事。姑姑家表哥與自己同歲,小學時每次自己語文考第一名,媽媽說“你表哥次次數學考第一,你數學怎麼就不行呢”;中學時拿了作文比賽一等獎,媽媽說“你表哥航模比賽得了獎,你怎麼就沒有別的特長”。終於上了大學,和表哥敞開心扉,沒想到表哥說出同樣的話:你也是我媽媽口中別人家的孩子,這麼多年,我也一直在你的優秀光環下。

父母以別人家的孩子舉例,其實是希望孩子變得更好,是對孩子成長的希冀。讀書時比成績,畢業後比工作,而立之年比婚嫁,每一番比較,都可能成為孩子成長的壓力和負擔。

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在分享留學給自己成長帶來的變化時,首先提到的就是自信。幼時接受的中國傳統教育方法總是用失望、威脅、懲罰等負面刺激的方式,告訴孩子這個做得不好、那個沒有達到標準、誰會對你失望,來希望學生做得更好。而國外則是用正面激勵的方法,認為每一個人都有他優秀的地方,給予足夠的鼓勵,讓學生建立自己的自信。

比孩子,是中國式父母的不肯定

“別人家的孩子”,這種反向激勵的方法,或許能讓孩子在一段時間內進步,但長期如此,會讓孩子自信心受挫,適當的肯定反而對孩子更有好處。

國家游泳隊隊員傅園慧以“洪荒少女”的稱號被大家所熟知,她骨子裡的自信和快樂,很多人尤為欣賞。她在節目中談到,從小爸爸就告訴她:你是最棒的,你是最好的,你是天才!小時候在省隊有人因為這個事情嘲笑她,她很認真地告訴別人:這是事實。傅園慧爸爸在微博上寫道:“父母無條件的愛使孩子自信,我一直都是這麼做的。”父母最溫暖的愛和支持,給了她強大的自信,所以不畏困難、不怕挑戰。

李開復講述自己在國外求學的經歷,有一次老師在黑板上寫了1/7,問誰能夠換算出來,題目寫完他就舉手了:0.142857。因為他曾經背過。老師說:你是數學天才呀。老師的誇獎讓他對數學產生了興趣。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天才班後,發現自己不是數學天才,拿了班裡最後一名。有趣的是,老師最後還是給了他A-。他很意外,老師解釋,你雖然是最後一名,但還是很厲害,一定要給一個A-。他意識到自己不是天才,但是自信心並沒有丟。有自信,就會相信自己有能力,願意去做到更好。

“三人行,必有我師”,傳統教育從小便提醒人們不要驕傲,要謙虛,要以人為師,但總是一味表揚“別人家的孩子”,打擊教育,反而會傷害孩子的自信心,適當的肯定更有好處。

請相信你的孩子是最好的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沈奕裴在接受採訪時指出,孩子之間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有的孩子活潑外向,演講很厲害,有的孩子可能很內向,但動手能力很強。如果家長總以自己孩子的弱點去比其他孩子的長處,就很容易讓孩子焦慮,甚至產生自我懷疑的心理負擔,漸漸失去自信。

父母要學會看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不和別人比。知名育兒博主王人平介紹,父母要正視一個現實,每個孩子的優勢和成長節律差異很大,要尊重自己孩子生命的唯一性和獨特性。不處處和別人比,不拿孩子弱點和別人長處比較。

學會客觀評價孩子。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實事求是講道理,讓孩子意識到錯誤;孩子努力做得很好的時候,也不應吝嗇鼓勵和肯定,“我相信你是最好的”“不錯,不過我相信你下次還會做得更好”之類的話,比“你怎麼沒有誰誰分數高”“你怎麼那麼笨啊”等話,對孩子成長自信更有效。

學會陪伴和擁抱。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擁抱是勝過一切的良藥。傷病,你忍著不抱,怕他不夠勇敢堅強;撒嬌,你忍著不抱,怕他未來不獨立。其實孩子的世界很簡單,爸媽的懷抱是港灣,即使是批評,也可以用一個擁抱結尾,給他足夠的愛和勇氣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