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追求產量到追求品質——一位枸杞種植戶的轉變之路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記者 樊永濤攝影報道)“這是老祖宗留下的老辦法,堆了羊糞,這枸杞才長得好。”

4月16日,離青海海西州格爾木市30公里外的青藏鐵路旁,附近村民馬文剛與工友在為剛種下的枸杞苗施撒有機肥。

从追求产量到追求品质——一位枸杞种植户的转变之路

施撒有機肥

“不能灑在地裡,我們昨天在每個苗子下打了直徑20公分,長度55公分的豎井,把羊糞撒裡面,這樣苗子吸收的更好。我要幹活了,你問我們老闆,他知道的比我們多。”一說完,馬文剛就開始了手頭的工作。

馬文剛所指的老闆,是本世紀初來格爾木第一批種植枸杞戶之一的楊自峻。話不多,幹練,這是他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41歲的楊自峻來自“中國枸杞之鄉”寧夏自治區中寧縣,用他的話來說,從小就是在枸杞地裡長大的,祖上世世輩輩都在種枸杞。

30歲時,楊自峻聽同鄉的貨車司機說,青海格爾木適合種枸杞,聽完消息的他不久就和幾個老鄉一起來到格爾木,承包土地,開始種植枸杞。

“格爾木乾旱,降水少,適合枸杞成長,枸杞出果時不能經常下雨,一下就壞。更主要的是這裡日照強,種出來的枸杞甜。”一邊指導工人施肥,楊自峻為我們講述了他在格爾木種枸杞那些事。

柴達木盆地具有獨特的光,熱、水、土資源,成為優質枸杞的天然絕佳生長地。面對絕佳的自然環境,楊自峻剛剛開始種枸杞時和其他種植戶一樣,以大規模種植為主,追求枸杞產量,不得不說,高產量為他帶來了高回報。

“那時候我們撒農業化肥,這樣一來投資少,產量大,回報高,人人都在這樣做。”楊自峻說,高額的回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來這裡種枸杞,漸漸的就賣不出好價錢了。

枸杞種植業的發展,也帶了難題。更多追求產量的後果就是收入增長緩慢。更為嚴重的是,對於從小和枸杞打交道的楊自峻來說,枸杞沒有了小時的味道,“小時候曬乾的枸杞放在屋子裡,那香味老遠就能聞到,現在很少很少了,枸杞沒有了好口感,就沒有了營養。”

本著對枸杞的特殊感情,也想到自身種植的長遠發展,楊自峻決心做出改變。2015年,楊自峻聯繫到北京元源生物動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其開始原生態有機農業合作,利用其堆肥、調控素手法,採用低碳,無病源微生物的優質肥料,以及各種天然的物質(動植物、天然礦物質等)製成的調控素,採用生物動力農業技術來種植枸杞。

噴灑石硫合劑(石硫合劑是由生石灰、硫磺加水熬製而成的一種用於農業上的殺菌劑)。

从追求产量到追求品质——一位枸杞种植户的转变之路

正在堆肥(羊糞)的工人

試種第一年,楊自峻的內心可謂七上八下的。成本從每畝3000元提高到5000元,產量降了一半……這讓他內心打起了退堂鼓,好在結果讓他很滿意,因為全程採用生物動力農業技術,種植出的枸杞農藥殘留幾乎為零,而且糖含量高、色澤飽滿,當年種植出的枸杞,不久就被回收商高價收走。

楊自峻算了一筆賬,比起原來的種植雖然成本高些,但回報同樣也高,枸杞也有了小時候的味道。“我種出的枸杞不愁賣,一到收穫時節,回收商都是提前打電話,都是老合作關係了,他們放心我枸杞品質。”楊自峻邊說,臉上露出了笑容。

如今的楊自峻利用此項技術已經種植枸杞近4年,積累了一些實用有效的經驗。他認為好的枸杞應該具備以下特點:自然生長,枝葉挺拔,果實顏色鮮豔有光澤,果形端正飽滿,口感甘甜純正有回味。

“說著容易做著難,要想自己種植的枸杞做到以上特點,就是盡最大限度努力不用農藥和化肥以及各種化學投入品的,這樣種植出來的才是好品質枸杞。”楊自峻說,許多種植戶往往看的都是眼前利益,但要想長遠發展,就必須在口感和質感上更勝一籌。

从追求产量到追求品质——一位枸杞种植户的转变之路

今年楊自峻承包了53公頃的荒地,開採後用來種植枸杞,而他也一如既往的堅持自已的種植方式,不靠產量,靠質量去贏得市場。

近年來,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青海省枸杞產業立足柴達木盆地特有的土壤、氣候等地域優勢,以綠色為主,不少和楊自峻一樣的種植戶堅持有機種植,枸杞種植不斷品種優良化、生產規模化和產品品牌化。

與此同時,圍繞枸杞產業高質量發展,我省開發出有機枸杞乾鮮果、凍幹枸杞、枸杞汁、枸杞粉、枸杞籽油軟膠囊及枸杞酒等系列產品,取得幾十項科技成果和專利。一批種植和精深加工龍頭企業應運而生,形成了一個由種植、精深加工、包裝、銷售各個環節組成的完整產業鏈。

枸杞種植產業不單單體現在經濟價值上,還產生了良好的生態效益,隨著枸杞種植面積的不斷增加,在柴達木盆地數十個綠洲及周邊地區形成了集中連片的枸杞經濟林,荒漠半荒漠地帶已被枸杞經濟林披上綠裝,起到了防風固沙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