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高质量的陪伴孩子?

幽月兒


对陪伴错误的理解,后果很严重,你知道吗?

当孩子越长越大的时候,就会越来越觉得:独处真是一种能力。对孩子过度地关注、陪伴、亲昵,反而会带来很多问题。


<strong>

过度陪伴会影响注意力

过度陪伴,带来最为明显的问题是注意力不集中。我家姐姐身上就表现得特别明显。


我现在还记得小闹姐一周岁在家里爬梯子。爷爷是个摄影师,一看到这么精彩的画面,马上拿出照相机,指挥:闹闹,看这里看这里。奶奶在边上护着:闹闹,当心点哦!外公在厨房烧饭,一走出,就举起大拇指夸:闹闹,都会爬楼梯啦!


爬一次梯子,就如众星拱月。这在她出生后的6年里,常常发生。


所有人都想给她最好的照料,总有人逗她玩,一遇到困难,只要她一叫唤,绝大多数时候,也都会有人来帮助她。


所以,她到了读书的年纪,也总是需要人陪读。人一走开,就会走神。

<strong>


独处激发的感受可以促进学习


大人无时无刻的陪伴,还可能会影响到孩子学习的进度。


要知道,我们的大脑是通过“感受”来学习的。每一次感受,大脑中的额叶就会把它变成一个画面。这一“感受到的画面”会和此前储存的画面进行比较。如果完全一致,就会按照原有的路径做出回应;如果完全不同,就不会做出回应。


如果有一定程度相符,事情就变得有趣:以前的脑细胞活动模式会被进行扩大改造,新画面和原有画面会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扩展画面。


这种学习模式,想要有效吸收,就需要满足两点:


1、自己习得;2、逐渐习得。


一起玩沙的两个孩子。一个是爸爸带来的,一个是奶奶跟着的。玩了没几分钟,奶奶就说:沙子都进鞋子了。太脏。别玩了。拖着孩子离开。爸爸带着的孩子玩了大约半小时,跟爸爸说,鞋子进沙了。爸爸问:那怎么办?孩子想想,一屁股坐沙堆上,脱鞋子了。


同样都经历了沙子掉进鞋子这件事,两个孩子各自会收获什么?奶奶带的孩子记得:沙子很好玩,我没玩够。爸爸带的孩子会知道,鞋子里进了东西,可以脱鞋子倒掉。


所以,对孩子来说,让他有独立的空间去感受,去接触事物,很重要。因为只有他才真正知道,这个东西对我来说,有多不同,还是有多熟悉。


所以,孩子自发寻找合适的学习资料要比我们告诉他来得更有作用。



独处可以激发创造性


对孩子来说,什么时候最可能产生问题——他独处的时候。孩子想拿放在高柜上的玩具,手却够不着;想去捞水里的小鱼,可是小鱼太滑……


如果孩子身边有大人,事情会怎么样?要拿玩具,我帮你!要捞小鱼,我帮你!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不需要孩子去思考该如何解决了。


但如果没有大人帮忙,就需要孩子自己想出解决办法。创造性思维往往就是在这种时候产生的。


对于一位成人来说,跳绳也就是跳绳,皮球也就是皮球。但是,对孩子来说,跳绳可以变成铁丝网,可以变成钓鱼线,可以用作吊篮……


没有了大人在边上规定的条条框框,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能得到发挥。


<strong>


最好的陪伴是在场,不打扰


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独处的能力。

0-1岁时,他们会躺在床上咿咿呀呀说话,自己玩弄着小脚丫;1-3岁时,他们会和自己的玩具交流;3岁以后,会设计游戏,给喜爱的玩偶设定角色,主宰游戏……


哲学家周国平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独处是一种能力》,他认为,能够独处才意味着这个人拥有自我。叔本华比周国平走得更远,他把不能独处的人基本上当作一种低能,认为热爱独处,才是热爱自由。


客观的说,独处就是一个和自己相处的机会。一个人不善于面对自己,也是一种欠缺。

但是,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没有陪伴,并不安全。如何才能做到陪伴而不过度?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在场,不打扰


没有大人的干预,孩子可以自然而专注地独自玩耍。但当他需要陪伴时,他抬头四下观望,就会发现父母在不远处关注着他。


多特儿童专注力


所谓高质量的陪伴,最关键的一点是:让孩子感觉到全心全意的陪伴。

每个爸爸妈妈都知道,应该关掉电视、放下手机,多花时间跟孩子在一起。

但是然后呢?

我们大人也常常有自己的事情要处理,也想自己静一静、想玩玩手机、想发发脾气……

哪有完美的爸爸妈妈?我们肯定也难免暴露“缺点”。


但高质量的陪伴,正是追求全心全意地陪孩子玩一次。哪怕爸妈很忙,哪怕能陪玩的时间很短,哪怕只能在路上、在办公室、在等车的碎片时间里玩一玩……

爸爸妈妈陪伴孩子生活的点滴,一定能发挥强大而正面的影响力。

和大家分享一些有助于“高质量陪伴”的小游戏。

在等车、散步、候诊室、办公室里的10分钟见面、餐厅等上菜……一切和孩子待在一起的碎片时间,都能立刻拿出来玩一玩。

当孩子觉得很无聊、等不了、胡思乱想、情绪快崩溃的时候,这些小游戏就是一个丰富、实用的技巧包,可以让孩子心情好起来,让每个人都开心。

1、寻宝

在候机、候诊、候车的时候,就地找本杂志、报纸、海报、甚至包装纸,跟孩子说:“谁能找到一朵花的照片?”

第一个发现花的人,就有资格命名下一个要寻找的事物。

2、摸一摸猜一猜

让孩子闭上眼睛。从你的包里拿出一支笔、钥匙、硬币……任何一个小东西,然后把它放在孩子的手里。看看他能不能猜到是什么。

3、在孩子的背上“画画”

根据孩子的年龄、认知能力,在孩子的背上画不同的事物,看孩子能不能猜到爸爸妈妈画的是什么。

比如小一些的孩子,可以画圆、画三角形;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尝试字母,数字甚至写一些简单的,孩子认识的字。

还可以反过来,让宝宝来画,爸爸妈妈来猜。

4、编一个故事

提供一个编故事的套路:幸运和不幸。比如:

妈妈说:幸运的是,宝宝得到一辆新玩具车;

宝宝接着:不幸的是,车子坏了;

妈妈接着:幸运的是,爸爸回来修好了;

宝宝接着:不幸的时,车子又被小狗叼走了;

……

5、猜时间

拿出手机调到计时功能,和孩子一起感觉15秒是多久,半分钟是多久,一分钟是多久。到了自己感觉的时间,就停下看看手机,看看我们猜得对不对。

6、作出预测

比如,在机场等行李箱的时候,猜猜下一个进入传送带的箱子是什么颜色的?

7、读唇语

孩子可以不听声音,只通过看着妈妈嘴唇的动作,来弄清楚你在说什么吗?

可以从一些简短、熟悉的词汇开始,比如孩子最常叫的“爸爸”、“妈妈”,平时最爱吃的“草莓”。

慢慢的,就能猜出更长的句子了。

8、记住妈妈

让孩子看着妈妈10秒钟,然后让孩子闭上眼睛。问问孩子:

  • 妈妈的衬衫是什么颜色的?
  • 妈妈戴耳环了吗?
  • 妈妈是披肩发还是扎成马尾?
  • 妈妈头上戴了发卡吗?

……

9、猜硬币

把硬币藏在手心里,让孩子猜猜它在哪只手。

再反过来,孩子藏,爸爸妈妈猜。

10、猜手指

用左手握住右手的手指,只露出手指尖,让宝宝猜猜哪只手指是中指。

11、名侦探

从妈妈的手提包里随意拿出5个物品,比如钢笔、口红、硬币、钥匙、充电头

将这5样东西放在桌子上,请孩子看10秒后,闭上眼睛。

妈妈悄悄拿走一样,再让孩子睁眼找找,孩子能找出少了哪个物品吗?

12、拍节奏猜歌曲

爸爸妈妈并不哼唱,只是拍出一首歌的节奏,看看孩子是否能猜到,妈妈拍的是哪首歌。

如果太难猜,可以告诉孩子歌名的第一个字作为线索。

最后,有一点很重要:有能力爱自己,才更有能力爱孩子。

我们当然要做好父母,但同时,我们也要照顾自己、照顾好自己的伴侣,我们是被允许去上班、去吃晚饭、去看电影、去房间看看书轻松一下的。这些东西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我们不应该为自己想“轻松一下”而感到内疚。

而这些简单的、不讲究特别道具、不讲究场所、也不需要大量时间的小游戏,哪怕是非常忙碌的爸爸妈妈,也能利用一些碎片时间陪孩子玩玩。

让我们把时间规划得更有效,和孩子共同找到快乐。


Carrie萌育儿研习社


【陪】是主动的沟通,【伴】是积极地回应!

每天抽出一点时间,不做其他事,不碰手机,全身心的陪娃玩30分钟,要比一天都和他待在一起有效的多!

有效陪伴

① 与孩子一起互动

宝宝玩儿的时候,家长需要和娃进行沟通和互动,全身心的投入到和娃玩的过程,这样才能真正理解ta的感受,看到宝宝的进步。

② 不过多干涉

在陪孩子一起玩的时候,我们不要过多的干涉,比如玩玩具的时候,不要教孩子怎么玩,而是引导他自己去玩,鼓励自己尝试。

当娃需要帮助时,耐心给予适当的帮助。

③ 夸奖细节

当娃通过自己努力完成一个作品时,不是简单夸奖“你真棒”,而是夸奖娃的想法或品质。

更好的陪伴方式是带娃出去走走

别以为娃小,就真的什么都不记得,实验证明,带娃出去走走,大脑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美国生物学家马克·罗兹维格著名的【老鼠实验】:

把两组老鼠分别放进带有不同数量的玩具(如滑梯、滚轮、迷宫等)环境中。

其中一组得到大量的玩具,另一组则什么也没有,并设置参照组。

几个月后,发现处于丰富玩具组的老鼠机灵好动,贫乏玩具组的老鼠却呆滞老实。

老鼠大脑被解剖后发现,前者的大脑皮层在厚度、蛋白质含量、细胞大小等方面都比其他两组的老鼠有优势。

这就意味着,即使资质一样的孩子,在不一样的养成环境里,大脑发育的结果也完全不一样。

旅行,恰恰是给孩子提供了丰富的环境!

① 旅行帮娃适应新环境

芝加哥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彼得·胡滕洛赫尔的研究发现:

婴儿在出生时,大约有50万亿个突触连接,这个数目相当于成年人的1/10。

孩子3岁时,突触连接的数目大致是成人的2倍,大概是1000万亿。

所以多带娃出去走走,通过亲眼看到、摸到大自然的新事物,有选择性的保留突触链,更有利于宝宝大脑成长,今后更加易于宝宝适应新环境。

② 旅行锻炼娃的社交能力

旅行时,我们会来到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人,娃就有了更多和各个年龄段、各个行业的人交流的机会。

他们可能跟日本人学会“思米马赛”(不好意思),跟韩国人学会“撒浪嘿哟”(我爱你),跟泰国人学会“萨瓦迪卡”(你好)。

当然也可能跟上海人学会“侬好哇”,跟东北人学会“嘎哈呢”。

甚至有一天,你会发现,娃不用我们的帮助,就能流畅的和陌生人问路、点餐。

③ 旅行拉近娃与父母的关系

爸爸妈妈平时忙于上班,出门旅行就是“不得不”在一起的时间。

从日出到日落,我们陪娃一起玩耍,一起用好奇的眼光认识这个世界。

和娃一起搜寻有趣的小物件,在海边捡形状奇怪的石头,在山间收集不同颜色的树叶;

记录娃第一次看见瀑布、第一次和旅行中认识的好朋友牵手玩耍、低头观察小螃蟹的认真表情... ...

这样的高质量陪伴,不仅拉近娃与父母的关系,更能记录我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科学家庭育儿


用心陪伴!哪怕只有十分钟,也要让孩子体验到父母陪伴的快乐!首选要放下手机,不要让其他事情影响到自己!

父母常常认为自己足够爱孩子,为他而努力工作,经常加班,周末还要陪他奔波于各种兴趣班,仿佛为他而放弃了自己的全部。但孩子给我们的反馈却是,他不确定父母是不是像他们嘴上说的那么爱自己,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的,要么是孩子非常粘父母,要么是疏离和逆反。这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缺乏父母高质量的陪伴而导致的亲子关系不良。

1、亲子游戏,三岁之前的宝宝,可以多与他们做游戏,还有抚触,增进与孩子的感情,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玩过家家、做手工,比如说堆积木,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大脑,更主要的是和家长一起完成会让孩子更开心

2、亲子技能,比如下象棋、围棋,孩子把这当作娱乐,还能学会一项技能,何乐而不为?

3、学而知之,宝宝上中班后就可以学写字学古诗了,家长要自己先记住了,再交孩子,不要交给孩子错误的知识

4、周末带孩子去外面逛逛,接触大自然,走出去,不要总是窝在家里,和孩子一起运动,跑步、篮球、跳绳都可以!

5、带孩子去旅游,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带着孩子去大自然中走走,认识花草树木,见识风土人情,带着孩子一起开阔视野

6、和孩子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让孩子理解故事的同时,孩子也锻炼了口才,和父母的互动会让感情更加亲密


随想汇


怎么高质量的陪孩子?有些家长可能会说,我给孩子买穿的买吃的,给于孩子生活上的条件,这样还不是对孩子最好吗?是的,父母给予了孩子一切生活的条件,让他有一个舒适安全的家,买想吃的零食、想穿的衣服、想玩的玩具。但是这可能只是给予孩子外在的一些生存条件,那么心理上的呢,我们又该怎么做才是高质量的陪伴?

可能有些家长对孩子习惯用命令的口气去要求,让孩子做自己允许的事情:孩子玩水,觉得他在浪费水;孩子玩泥巴,觉得他弄脏了衣服;孩子吃饭,觉得他吃的慢。这种陪伴是有负担的陪伴。所以,如果要提高陪伴的质量,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放低自己的姿态跟孩子成为可以轻松聊天的朋友。其次,家长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孩子做的好要不吝于表扬;孩子表现的不好了,家长要给予安慰并鼓励,分析一下原因,争取下次做得更好。最后,是家长要放下手机,把时间多多给予孩子,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茫茫i


您好,我是高级孕婴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羊驼妈妈,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我想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才是高质量的陪伴”,然后再来解决您提出的问题。我想每个人对高质量的定义都是有所不同的。有的人认为给孩子在生活上吃的好、穿的好、用得好就是高质量。有人认为丰富孩子的见识、增长孩子的修为、开阔孩子的眼界算是。还有人认为应该从孩子内心出发,每天陪孩子玩闹就算是等等不同的见解。

其实我个人但是觉得这些算是,但也不全是。应该把这些全部结合到一起,而非单一的拿出某一个来,才算是高质量的陪伴。而且陪伴主要还要根据自己家孩子的特性来,并不是所有家庭、所有孩子都是一个格式出来的。

从孩子的身心两个方面着手,身体上也与外界大环境有关。不一定要给孩子什么都是最好的,毕竟每个家庭情况不同,不是所有家庭都能负担得起最好的物质生活。没事多陪孩子做做游戏,去户外玩一玩,给孩子放松一下身体。

心灵上的陪伴同样重要,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存在,不要总觉得要给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就忽略了孩子的内心。其实孩子的内心是很容易满足并且尤其敏感脆弱的。他们有时候可能也只是想家长的一个简单陪伴就已经很满足了。所以希望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家孩子性格等方面自行判断到底什么样的陪伴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只要是孩子需要的陪伴就是高质量的陪伴。

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请关注【羊驼妈妈】。

你想了解的儿童心理、亲子关系、儿童成长发育、家庭教育、母乳喂养、疾病护理,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


羊驼妈妈


陪伴孩子,夫妻双方分工明确。

妈妈负责照顾孩子生活冷暖。女人比较感性,妈妈都是慈母。给孩子吃喝最好的,穿最漂亮的。

妈妈成就孩子健康的身体。

爸爸负责教育孩子思想。男人比较理性,爸爸都是严父。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何做人

爸爸塑造孩子坚毅的灵魂。

妈妈唱红脸(慈母)+爸爸唱白脸(严父)=好孩子


云自由7


怎样高质量的陪伴孩子?


104号渡老师曹爱田


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言传身教


NEUR


专一用心 有关知识 技巧艺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