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嘔吐?謹防脫水酸中毒!

嬰幼兒腹瀉的體溫反應主要是發燒,而且大多是中度發燒也就是38.5℃五左右。這常見於由大腸桿菌、空腸彎曲菌、痢疾桿菌、沙門氏菌、輪狀病毒、腸道病毒等引起的腹瀉,也就是病毒感染,這個時候發燒呢可能早於腹瀉或者在腹瀉剛剛發生的時候,同時患兒還會有不愛玩、不願意吃東西、磨人哭鬧等等。而有些病原體引起的腹瀉是不發燒的甚至還會略低於正常體溫,然而需要寶媽格外警惕的是那些腹瀉時或早於腹瀉出現的高燒。

寶寶嘔吐?謹防脫水酸中毒!

39度以上,這是細菌毒素中毒的症狀表現可能是急性胃腸炎要及時就診,那麼為什麼突然吐瀉比發燒要值得重視呢?我們還是說一定要看醫生呢?我們看那邊喝水都吐,喝不進去口服補液鹽,這是很關鍵的。嘔吐也好腹瀉也好大部分都是胃炎、腸炎引起的寶媽要注意孩子大便的情況和形狀,要及時取些大便到醫院進行化驗。孩子如果狀況不好可以不去,因為折騰孩子舟車勞頓反而會加重病情,只要父母拿著大便的取樣到醫院進行下化驗就清楚了。及時看醫生及時化驗按照醫生的醫囑來進行用藥,此外還要讓孩子多喝淡鹽水。

寶寶嘔吐?謹防脫水酸中毒!

如果孩子嘔吐情況比較輕,可以給孩子吃一些容易消化的流食,少量多次進食也就是少吃多餐。如果孩子嘔吐情況比較嚴重就應該暫時禁食,嘔吐時要讓孩子取側臥位或者把頭低下以防止嘔吐物被誤吸入氣管導致窒息。寶寶吐瀉沒關係,只要你能夠及時地應對的,給他補充口服補液鹽。因為我們知道吐瀉最大的問題是脫水酸中毒。

寶寶嘔吐?謹防脫水酸中毒!

而脫水酸中毒是會要了孩子的命,寶寶腹瀉嘔吐容易使體內迅速失去水分引起脫水,尤其是嘔吐嚴重的寶寶已經禁食了,就更要注意口服補液鹽。特別是寶寶體內含水分較多,所以嚴重的腹瀉失水時要比大人更容易產生脫水狀態,腹瀉的時候要多給孩子喝水補充水分要用醫生給的口服補液鹽。但一定要正確使用,如果一旦發生尤其是嚴重的甚至影響到心臟、心律失常。甚至導致寶寶脫水休克、血壓低下。

寶寶嘔吐?謹防脫水酸中毒!

酸中毒一般是在脫水基礎上發生的,這個時候還會出現精神極度萎靡昏睡或者昏迷口唇呈現出櫻桃紅色、呼吸深長,嚴重的會發生抽搐等症狀。對腹瀉的患兒一定要警惕發生脫水或酸中毒。因為腹瀉不至於導致患兒的死亡,但是一旦發生了脫水嚴重,脫水和酸中毒就會導致患兒死亡。

寶寶嘔吐?謹防脫水酸中毒!

有上述症狀的時候寶媽就要引起注意了,要及時送到醫院去治療否則延誤幾個小時都可能會有生命危險,所以呢寶寶當吐第一口洩第一泡的時候就應該及時的給寶寶補充口服補液鹽,口服補液鹽是能夠救助很多的孩子的消化道疾病。在不發達的國家,比較貧窮的地方,由於口服補液鹽的這個使用,是使一些腸道疾病的孩子挽救了他們的生命。

寶寶嘔吐?謹防脫水酸中毒!

寶媽在給寶寶配製口服補液鹽時要注意,最好現配現用。用溫或涼開水配製,因為開水會導致口服補液鹽的性狀發生變化引起化學變化。影響補液效果寶媽最好不要往口服補液鹽溶液中加糖或者奶或者果汁菜汁兒等等改變他的口味,因為這樣也容易發生濃度變化影響療效,但你如果補不進去,就是我補了,但是補完就吐,補完補不進去,那勢必要又一方面連拉帶吐不能進食水,你又不能服口服鹽這是很危險了,所以也一定要及時的去看醫生,醫生會幫助你去做這些事。

寶寶嘔吐?謹防脫水酸中毒!

如果寶寶腹瀉持續,三歲以下的幼兒超過了12小時也就是半天,三到六歲的兒童超過了24小時,六歲以上兒童超過了48小時也就是兩天,仍然未見好轉或者出現了極度的口渴、唇燥、頻繁嘔吐、小便減少甚至無尿、精神很差、不能進食進水、大便為膿血便,高熱不退、驚厥等任何一種情況以及禁忌症都需要立即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寶寶嘔吐?謹防脫水酸中毒!

那麼,我們這塊說還有血絲粘液水樣便次數比較頻繁多,縱使你給他補了,但它出現了血便,出現連點但這時候有血便就有可能有嚴重的細菌感染或其他的病,那可能需要使用一些特殊的藥物,僅僅是口服補液鹽解決不了,因為有嚴重的比如痢疾桿菌、大腸桿菌、O11感染、那你光用口服補液鹽這些菌都氾濫了,所以我們可能要適當的使用抵抗這些細菌的抗菌素。這時候也要及時的看醫生進行大便的化驗來把寶寶的這個疾病呢及時地消滅在萌芽之中,所以要注意並不是說腹瀉只要口服補液鹽慢慢的就能好了,有很多種情況是口服補液鹽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的。

寶寶嘔吐?謹防脫水酸中毒!

專家表示抗生素也僅對30%的侵襲性細菌感染引起的腹瀉有療效,而其他70%是病毒性腹瀉和產毒性大腸桿菌感染引起的腹瀉,這樣一吃抗生素是完全無效的,所以不是孩子一腹瀉就一定要用抗生素,這應該是由醫生在檢查之後,尤其是在化驗完大便之後確定的病因來決定的。

寶寶嘔吐?謹防脫水酸中毒!

另外,關於孩子的嘔吐和腹瀉您還有哪些疑問關注我們水木清聽,您可以在各大應用商店搜索“水木清聽”,下載水木清聽APP,收聽《鄭玉巧的科學育兒經》,72個育兒小妙招,掌握一套科學育兒常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