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時代:他是學生成長的“催化劑”!

教育@新时代:他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

“龔老師講課生動幽默,把有機化學講得妙趣橫生。” “龔老師治學嚴謹,教法靈活,待人誠懇,是我人生的標杆。”化學化工學院龔樹文老師,工作13年來,潛心教研,一心育人,用智慧傳播著知識和快樂,用愛與德催化著學生的“成才夢”。

教育@新时代:他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

傳播知識分子和快樂分子

11月1日下午六點半,學生們陸續來到4C201教室,前排座位迅速被“秒殺”。差五分鐘到7點,學生們已到齊,龔樹文老師站在講臺前準備上課。

7點,《有機化學》準時上課。在龔老師的提示下,學生們口述著上節課內容,遇到反應遲滯的知識點,龔老師點撥講解。新課是對映異構體,當講到手性碳原子時,龔老師平伸雙手問大家:“它們可以完全重合嗎?”“可以!”“不可以!”兩種聲音幾乎同時響起。他笑著說:“咱們試一試。”學生們跟著他,雙手掌心朝上,一隻手平移覆蓋到另一隻手,結果一隻手的小拇指與另一隻手的大拇指碰觸—不能重合;掌心相對,兩手拇指、食指……一一貼合,“它們只能面對面重合,就像是照鏡子。這就是‘手性’的含義。”就是這麼直觀明瞭,讓學生們瞬間get到了知識點。

這只是龔樹文最普通的一節課。“他很會啟發人,讓我有恍然大悟的感覺。”“講到難點時,老師會用肢體演示,上他課特別輕鬆。”學生們說。

“龔老師講課生動形象,能隨時串講梳理相關知識點,課堂駕馭能力強大。”學院裡一位老教師評價。

這,都來源於龔樹文獨具匠心的“備課”。

教育@新时代:他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

對於教學內容,他爛熟於心,“我備的是學生”。他善於在課堂上“察言觀色”,高度關注課堂反饋, “如果學生反響熱烈,就說明掌握得好;如果學生眼神迷茫,就說明沒弄懂,我就把學過的相關知識點全拿出來複習一下,直到學生理解,露出會心的笑容。”

下了課,他再三反思教學效果,把學生沒學透的知識點想辦法融到下節課的內容,到時候帶著學生再捋一遍,確保學生們能“吃透”。

他總能活學活用,聯繫專業給學生補充最新穎的事例。從汽車行駛講到烴類化合物的燃燒,從輸液用葡萄糖講到右旋對映異構體;電影《我不是藥神》熱映,他剖析片中天價藥格列寧的組成;網絡上盛傳百草枯中毒,他說明百草枯的安全使用事項……

他經常琢磨增強課堂效果的方式方法。幽默的語言、有趣的肢體演示、鮮活的事例……晦澀抽象的概念,被他詮釋得清楚明白。他上課,經常博得滿堂彩。

“教學是快樂的,我要將更多的‘知識分子’和‘快樂分子’帶給學生,讓更多的人在教與學中感受快樂。”作為一個化學專業教師,他三句話不離本行。道出了自己的教學座右銘。

愛是心靈之間的粘合劑

龔老師散發著獨特的人格魅力,學生願意跟他心貼心地交流

,“龔老師很親切,我們有什麼事情都願意跟他講。”“他在我們眼裡就像父親。”室友間鬧矛盾,請他去排解;考研不知選哪個專業,找他分析拿主意;追求理想的路上受了挫,跟他說說心裡話……他也主動把德育貫穿在課堂之中,給學生們講自己求學的經歷,講科學家獻身科研的故事,教導學生珍惜同窗之情,珍惜青春年華,激勵他們為夢想而奮鬥。

“老師在中科院山西煤化所讀研時為了準備實驗材料,經常參與組裡磨煤、篩煤,刷洗小藥瓶作試劑瓶,讓我感覺老師做學問很紮實,我要學習他。”“聽他說起2015級學生的學習計劃,我借鑑了經驗,制定了自己的考研計劃。”“聽龔老師講諾貝爾化學家的故事,覺得自己該把時間放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教育@新时代:他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

龔樹文時時刻刻把責任放在心上。有個學生開學請假在家鄉實習,細心的他詢問家長,家長卻說學生在學校。他立即追問學生,得知學生實際上假期期間去了南方某地,他督促學生儘快返校,學生卻想棄學並更換了聯繫方式。家長感到束手無策,龔樹文沉著冷靜地組織學生的同學尋找他的蹤跡,不放棄每個線索,歷盡周折後與他取得了聯繫。龔樹文對這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終於勸他重返校園。

龔老師想著學生,念著學生,卻總是忘記自己的付出。前不久,一位學生回校,掏出800塊錢塞到他的手裡:“謝謝老師當初給我交的住宿費。”原來,這位同學因家庭原因,入學時未及時繳納住宿費,是龔老師自己掏錢替他補交了。遺憾的是,這位同學後來沉迷網絡遊戲,荒廢了學業。這期間,龔老師多次跟他談心教導,他雖然認識到錯誤,每次也表示悔改,但最終還是沒能完成學業。這位同學這次回校,是專程拿著自己掙來的錢來還給老師,“經過這幾年在社會上的摸爬滾打,細想您當初勸我的話,都很在理兒。老師,謝謝您!”龔老師最終卻沒有收下800塊錢,

“我真記不清了”。在他看來,自己的話能在學生心裡紮根,讓學生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也算是了卻了自己心中的一個遺憾。

不放棄每一個落後的點,才能收穫一大片優秀的面。龔老師帶過的班級考研率均達百分之五十,多次被評為優秀班集體;本人兩次獲評 “優秀班主任”,並提名“大學生良師益友”。

催化學生學術意識的萌發

“作為教師,教研、科研都是為了更好地育人。”十多年來,龔樹文在教研、科研道路上攻堅克難,為的是讓自己能有端給學生“一碗水”的底氣。

龔老師研究的主要領域是新型催化劑的合成和性能評價,自2006年以來,他主持完成了多項省級科研項目,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授權專利5項,多次獲得學校優秀科研成果獎。

教育@新时代:他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

為了師生良好互動,他建設有機化學課程網站,設立“有機在線“模塊,隨時回答學生髮帖提問;他不斷優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建立分層次、模塊化的有機化學課程教學體系。“自從上龔老師的課,我愛上了有機化學,學習也更加有動力和激情了。”在他的努力下,有機化學課程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他主編出版的《有機化學專論》教材獲得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教育@新时代:他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

他認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要傳授知識,更要傳授治學方法。

本科生在拓展和積累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可以著手開展科研探索,明瞭學科意識和學術意識,從而逐漸尋找到自己一個畢生努力的學術興趣或大方向。

“作為一名學習化學的學生,必須走進實驗室,動手實驗,才能真正學到化學的本質。”在他實驗室裡,時常出現本科生的身影。他把每週五設為討論會,讓學生交流科研心得,也把自己科研方法與大家分享,激發學生的研究熱情,提高學生的自主科研能力。學生有了靈感和想法,他總是勉勵他們進一步豐富、發展和探索,並整理出來寫成論文。“清華大學的本科生能發表學術論文,你們要相信自己,你們也要、也能做到!”幾年來,他指導學生們完成10項大學生科技文化創新基金項目,學生參與發表學術論文13篇,其中2012屆一位學生以第一作者發表核心期刊論文2篇,榮獲學校 “挑戰杯”大學生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一等獎和“科技學術之星”稱號。

教育@新时代:他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

回首教學生涯,龔樹文無限感慨: “做一名學生愛戴和尊敬的教師,是我的夢想,也希望能用我的努力和熱忱催化學生實現自己的夢想。”

文稿:許靜

編審:王秀清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