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牛”出的好日子

從低矮破舊的老房子搬進寬敞明亮的新居,從曾經為解決一家溫飽四處奔波到如今靠養殖本地黃牛發家致富,從建檔立卡貧困戶到脫貧光榮戶,黃乙四麼的身份發生了質的變化,家庭收入越來越好了,生活品質也越來越高了。

3月14日,在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積石鎮沙壩塘村巷道里,拖拉機聲音離家越來越近,這是一大早就出門運送砂石料的黃乙四麼回來了,笑容裡滿是過上好日子的幸福。

早春的清晨還有幾分寒意,幾隻麻雀飛落在黃乙四麼家院子東頭的果樹上,嘰嘰喳喳叫個不停,循著牛的哞聲走去,一邊是3頭小牛犢圍著一頭乳牛在食草,另一邊是整齊拴著的9頭種牛,不停地咀嚼飼草料,這些就是黃乙四麼家的“金蛋蛋”,是家裡的主要經濟來源。

眼前這位40來歲的魁梧壯漢,是幾個兄弟中最小的,在哥哥們陸續分家後,他就成了家裡的頂樑柱和惟一勞動力,家中五口人,上要贍養80多歲的母親,下要撫養兩個年幼的孩子,束縛了他外出打工的腳步,只能在縣城周邊噹噹小工,少有的工資收入也只能維持家裡的溫飽,日子過得很拮据。

在還沒有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之前,農忙時他就在田間勞作,農閒時候到縣城周邊打些零工,當年如果活多了還能掙一萬多元,要是活少也只能掙個七八千元,黃乙四麼幾度為生活發愁。

缺少勞動力導致家裡經濟困難,2015年,黃乙四麼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面對被扶貧好政策“砸中”的種種福利,或許每年可以等著靠著要著各項補助來維持生活,但黃乙四麼卻沒有這樣,在他的意念裡,這是他追求過好日子的一次絕好時機,他要 “絕地反擊”,努力讓家人沐浴著黨的“春風”奔小康,當時他就做出了一個決定,要憑藉多年的養殖經驗致富。

2016年,他開始參加每次縣上和村上組織的各種培訓,學習技術開闊眼界。終於,勤勞的黃乙四麼把本已掌握的技術和學到的先進理念相互融合後,用4萬餘元貸款購買了乳牛和種牛發展起養殖業,幾年時間過去,他家的“錢袋子”靠著牛鼓起來了,日子靠著牛好起來了。

2017年,是黃乙四麼最難忘的一年,這一年他家摘掉了窮帽子,成為了脫貧光榮戶,一年多光景後的今天,他家的日子也越過越好了,養殖業規模越來越大了。

從昔日的靠地吃飯到如今成了村子裡小有名氣的養牛“專業戶”,從曾經自給自足的生活到如今手頭越來越“寬展”。屋子裡,早上剛擠出的鮮牛奶還有一點點餘溫,一層厚厚的奶皮浮在上面,他說:“現在牛奶一公斤可以賣到10元,家裡不僅可以靠著牛奶增加些收入,每年賣牛肉的錢成了家裡的主要來源,2018年家庭收入已經超過兩萬五千元了。”

對於黃乙四麼家而言,精準扶貧扶起的不僅是他家的生活條件,也讓他家搬出了住了60多年的老屋,住進了新房。乾淨的四合院裡,頗具年代感的河湟老居和南北兩面的松木大房相映成趣,走進老屋,同行的沙壩塘村支部書記馬建和指著地上的紅磚和吊頂說,這些都是他們在去年翻修的,沒翻修以前破得很,這時抬頭看到的白色吊頂和圓形吸頂燈,讓老屋盡顯古老與現代融合的魅力。幾間松木大房從牆面到地板,都貼上了光亮的瓷磚,屋裡屋外連成一片,黃乙四麼告訴記者,這個房子是危舊房改造項目,2016年,利用入股縣公交公司的產業扶貧資金得來的2200元分紅,給牆體和地面穿上了“衣服”,使得房子更顯氣派。

在馬建和的介紹下記者得知,作為村兩委班子,如何充分利用產業扶貧資金,他們動了很多腦筋,最終把人均5400元的產業扶貧資金全部入股到縣公交公司,每年可按照產業扶貧資金的8%進行分紅,村裡的28人可享受分紅“福利”,對於建檔立卡貧困戶而言,這可是一筆不菲的收入。目前已經完成了兩年分紅,第三年的分紅也會在這幾天兌現了。

馬建和告訴記者,沙壩塘村是純回族村落,有268戶1476人,村裡耕地少,無法靠農業發展經濟,很多人開始外出務工,靠“拉麵經濟”發家,也有少部分人開始發展養殖業。對於一些因殘因病因學等原因致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鼓勵他們依託發展養殖業,2017年,全村實現了脫貧摘帽。

馬建和在見到黃乙四麼時高興地說:“現在你的日子過得這麼好了,就連臉上的笑容都和以前不一樣了,整個人的精氣神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黃乙四麼連連說道:“是共產黨好,是共產黨的政策好,我打心底感謝共產黨讓我過上這麼好的日子。”簡短質樸的話語裡,滿是一個農民的肺腑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