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廠流水線回到四川深山,他拍下228萬都市人的鄉愁

從工廠流水線回到四川深山,他拍下228萬都市人的鄉愁

在開通頭條號“ ”之前,王榮棋和無數個出身山村的80後一樣,在南方沿海城市的工廠流水線上度過了自己的青春。時代變化,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2016年底,抱著和家人團聚的想法,王榮棋返鄉創業,成為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上的三農創作者。

一臺電腦、一臺1000塊錢的DV、幾個支架,是“農村四哥”所有的工具。妻子、女兒、年邁的父母、樸實熱情的親戚鄰里,都是他拍攝的對象。

以下是“農村四哥”王榮棋的自述。

一、四哥

我叫王榮棋,今年36歲,在短視頻從業者中,我算是“中老年人”了。在今日頭條平臺上,我的身份是“農村四哥”。這個名字聽上去很土,但是土得很親切。

我起步算晚的,直到2017年10月才開始,那時候已經有不少成功的三農賬號了。

在取名“農村四哥”前,我其實斟酌了很久。我經常在頭條上看到三農內容,發現很多頭條號的名字都有“農村”兩個字。

我覺得自己的號,也一定要把“農村”作為開頭,但是後面是什麼呢,我想了好長時間。我在家族同輩裡排行老四,堂弟堂妹都叫我“四哥”,後來我想幹脆就叫“農村四哥”吧。

從工廠流水線回到四川深山,他拍下228萬都市人的鄉愁

農村四哥和家人的合影

我拍攝的內容,多聚焦於自己的生活。回虎村是一座位於四川瀘州深山中的村子,也是我祖輩生活的地方。這裡沒有什麼名勝古蹟,只有一片竹海。

去年有位記者來採訪我,他從瀘州市打“摩的”,走了一個多小時的山路才到。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村子,能夠通過“農村四哥”在全國被228萬人喜歡,我還是有點自豪的。

我和父母、妻子、女兒住在一起,他們是短視頻的主角。我的辦公室就在家裡二樓,拍攝、剪輯、發佈,都是我一個人負責。一臺電腦、一臺1000塊錢的DV、幾個支架,就是我所有的工具。

在過去的15個月裡,我一共拍攝了一千多條視頻,累積播放量4.5億次。播放量最高的一條,是關於家裡人一起準備過年年貨的,目前有超過500萬人觀看了。這比我們整個瀘州市的人口還要多。

二、返鄉

我做“農村四哥”,可以說是被“逼”出來的。

在做短視頻之前,我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村中年男人。我從沒做過任何出名、賺大錢的夢,只希望一家人能健健康康,和和美美的生活。

我家裡有兩個姐姐,她們很早就出去打工了。那時候流行外出打工,尤其是四川人,在我們村裡,農民都靠打工賺錢,我也是。

其實我當時很自卑,別人掌握一門技能,到哪兒都不怕,我卻只能幹苦力活。為了學一門手藝,我跟大姐去了南方沿海的服裝廠做學徒。從此,我的青春都獻給了服裝廠。

但在中山的牛仔褲廠裡,我有兩個收穫,一個是遇到了我現在的妻子,生了一個可愛活潑的女兒,另一個是開始接觸互聯網。

一次飯局上,我的老闆說他想開網店,把衣服掛在網上賣,我很好奇網店是什麼店。那時候沒有電腦,飯後,我就跑去網吧,研究網店裝修、商品擺放、上架商品的門道。我加入了一些QQ群,群裡有人分享很多開網店的知識。

從那以後,我開始對互聯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些做新媒體的基礎技能,也是那時候學的。

2016年底,我成為返鄉創業大軍中的一員。父母年邁,女兒還小,長期在外,總沒有盡到做兒子和父親的責任,我也希望能和他們在一起,享受平常家庭的溫暖。

當時我知道了一些人在今日頭條上進行三農內容創作,日子過得還不錯,也萌生了試試看的念頭。

但等到真正的開始,已經是2017年10月份。這時,我的妻子也放棄打工,離開廣東回家,和我一起做短視頻,我們一家人總算團聚了。

三、鄉愁

剛開始做“農村四哥”的時候,我媽基本認為是不務正業。

“整天拍拍拍,打擾我們幹農活,還不掙錢。”我媽這麼跟我抱怨。我跟她說,我回來住一年,一年之後要是沒什麼效果就再回去務工。

很多三農短視頻,選擇拍攝鄉村景色、美食,但這些我都做不好。我的普通話不標準,策劃能力也不行。所以,我決定從我自己最熟悉的內容開始拍——把鏡頭對準我的父母、妻子和女兒,紀錄他們的日常生活。

“農村四哥”的第一條原創視頻是父親從田裡回家餵豬,當時播放量和點贊量很小。不過很快,第一個爆款就來了,2017年10月24日,一條標題叫《農村媽媽做了一道家鄉特色菜,爸爸冒雨背90歲奶奶過來品嚐!》的視頻火了。在今日頭條上,累計播放量接近50萬次。

因為這條視頻,我一下子找到了拍什麼內容的突破口——就拍家裡人的生活狀態。在那條視頻的下面,點贊量最高的一條評論說:人生最美好的事,莫過於盡孝。父母在,家還在;父母在,還有歸處;父母走,只有歸途。願普天下父母健康長壽。

一位粉絲告訴我,看“四哥”的視頻,有種“回家”的感覺。他小時候生在農村,長大後才到城市裡上學、就業。他懷念小時候家裡爺爺奶奶給他做飯的情景,喜歡那種生活方式,看著我們一家在山水相間的農村和和睦睦的,他自己也挺嚮往的。

這代表了很多粉絲的心聲。我的視頻剪輯比較粗糙,比不上專業人士。但也許是這種沒有經過任何修飾的內容,反而會被普通大眾認可和接受,因為“農村四哥”夠真。

我在頭條的後臺看到,關注我的人主要來自於四川和廣東。廣東的粉絲,家鄉可能也是四川。可以說,“農村四哥”這個號是228萬都市人的鄉愁。

有些東西是不會變的,這種思鄉之情,是烙印在中國人的骨子裡的。只是以前是通過寫信或者其他的方式表達,現在還可以通過短視頻。

四、改變

現在,頭條號是我的主業,能通過短視頻創作,拿到不錯的收入。利用這些錢,我還給家裡添了新傢俱。

我一直說,“農村四哥”能取得這樣的成績,要歸功於平臺。我的新媒體知識,是在西瓜視頻組織的培訓課堂上學習的,我也通過頭條被更多人看見。一週前,我應邀參加了瀘州市政府舉辦的音樂節和酒博會,去年還去了成都,幫一家企業宣傳我們四川的水果耙耙柑,也算為家鄉做出了一點點貢獻。

時間久了,我能感覺到很多三農賬號都面臨著瓶頸期。能拍的都拍完了,接下來該拍什麼?外面的人看不出來,但我能感覺得到,繼續這麼拍,人們遲早會看膩。

有一個粉絲給我留言,不要老拍老人,自己不幹活,顯得好吃懶做的。其實我自己也想露臉,只是到目前為止,我還是家裡唯一能拍的。有一次,我在河裡抓螃蟹,我讓我媽拿著手機拍我。她照做了,但是她不知道怎麼移動鏡頭,有時候我出鏡了,有時候只露了半個身體。我很理解她,所以之後也沒有再“強迫”家人幫我拍。

今年,我買了三腳架,除了堅強溫柔的母親、沉默務實的父親、活潑可愛的女兒之外,以後粉絲還會經常看到更多由我出鏡的新題材。

最後想給大家提個醒,如果農村人想把做短視頻當作創業,我不推崇,除非你非常喜歡。因為沒有熱愛,是難以長久的。

從工廠流水線回到四川深山,他拍下228萬都市人的鄉愁

關於金稻穗特刊:

優質三農信息加移動互聯網,帶來了三農信息普惠,讓種植技術飛入尋常百姓家,讓大山深處的水果走向全國,也讓鄉風文明深入千家萬戶,為社會創造了海量的技術、經濟和人文價值。

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農民日報和字節跳動聯合發起金稻穗獎,聚焦於評選移動互聯網領域有價值的三農信息,並嘉獎在三農領域有突出貢獻的內容創作者。

4月11日,2019金稻穗頒獎典禮在安徽巢湖三瓜公社成功舉辦。“ ”、“ ”、“ ”和“ ”,分別獲得美好鄉村風貌、農業技術普惠、山貨助農增收和鄉風文明傳承等四項大獎。

金稻穗特刊包含春華、夏耘、秋實和冬樂四期獲獎人物自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