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作為開國皇帝,清除了不少有功之臣,你認為他的做法是對的嗎?

小fan影視剪輯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自然之理,縱觀歷朝歷代,打天下時關係融洽密切,建國後大都不能共享富貴,問題出在哪裡?

人性使然,矛盾轉嫁。

人性是趨利避害的,開始創業時都想著能成事,大家聚在一起一致對外謀求以後的富貴,有個希望牽著。這是最大的利。

但是成事之後,矛盾由外部轉嫁到了內部,處在高位的開始擔心自己的位置和利益了。因為多年的征戰讓他們始終都對其他人有所防備,尤其是功勞太大的,都怕駕馭不了聰明人,這也就造成了上述看似不合情理的做法。

這樣說來,劉邦的做法是對是錯呢?




易璽抖歷史


當然不對了,大錯特錯,錯的離譜。難道作為開國皇帝,就一定要殺功臣嗎?完全沒有道理,怎麼都站不住腳,勢必為後人所鄙視、唾罵。

既然是有功之臣,就註定了不能輕易殺之,否則不能服眾,失了人心。放眼劉邦的所作所為,猜疑、忌憚是他的本性。待統一天下後,劉邦更是無恥到了極點,妥妥小人得志的表現,為後世開國帝王樹立了不好的典範,從而遺禍了數千年,同時也汙染了帝王的道德水準。說句不好聽的,劉邦卸磨殺驢,兔死狗烹,深刻闡述了什麼叫帝王的險惡用心,自私自利。而後世之帝王有模學樣,又殺害了多少有功之臣,簡直被權力迷瞎了眼啊!

或許,有些人急於洗白,謂之“為了天下,不得不為”,卻真是可笑至極。一方面,沒有“有功之臣”的輔佐,你劉邦那來的天下,靠你一個人嗎?沒有將士們的衝鋒陷陣,一個人能掀起什麼風浪,還是洗洗睡吧!另一方面,冠以

“為了天下”就能夠不顧手足之情、同袍之意,肆意殺害處置嗎?未免有點太過了吧!良心被狗給吃了,也都說不通啊!何況,真是“為了天下”嗎?恐怕不盡然吧!畢竟家天下,而非公天下。如此看來,以“為了天下”做口號,怎麼看都是假的,倒是很容易掩蓋了殺害“有功之臣”的本質,順便為自己編了一個幌子、一套說辭而已。

誠然,劉邦這麼做,不可避免。畢竟在哪個時代,社會環境就是如此,劉邦也是為了自己著想,便殺害了那一些“有功之臣”。深究其目的,無非就是鞏固自己的統治,劉氏的天下。但是,維護封建統治,不一定非的如此做,還可以有其他做法。因而,劉邦由此遭受眾人不喜,那就無可厚非,咎由自取罷了。

總之,劉邦這麼做非常不對,傷了很多人的心。更為重要的是,於道德角度而言,完全立不了足,過河拆橋。


史過鏡遷客


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出身的天子,他能奪取天下,與其重視人才有關。劉邦肯定有他的優點,但為什麼建立西漢後劉邦殺了不少功臣?俗話說“小朋友愛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看問題有兩面,這世間的事情也是這樣,本就沒有對錯、好壞之分,只有利與弊。我們在分析歷史人物以及相關的事件時,可以將此作為一個參考。

劉邦並非宵小之輩,相反,他胸襟寬廣、為人豪邁,“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就是他的名句。對於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他曾謙虛的說“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看看,劉邦並不是一個過河拆橋、卸磨殺驢之人,他是很愛才、惜才的皇帝。

對於後來劉邦清除功臣,在我們局外人的眼中,當然會覺得過於殘酷無情,是不對的。但如果站在當事人劉邦的角度,又會得出不同的看法,是非常正確的決策。西漢初期的政治格局,是劉邦統治的西漢中央政權,與多個異姓諸侯如韓信、彭越、英布等封國並存,共治天下的局面。劉邦只是名義上的皇帝,天下只是名義上的統一,各個諸侯封國,依舊是獨立自治的狀態。可想而知,這樣的格局非常不利於劉邦的統治地位,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顛覆。為了消除這種隱患,劉邦自然就開始著手處理異姓諸侯王的問題。需要明確的是,劉邦清除功臣,是有一個標準的。他不是將所有的功臣都清除了,而是清除那些圖謀不軌、有謀反心思的功臣。這些被清理的功臣當中,有的真是因為造反失敗被清理,有的則是受劉邦的猜忌而被逼反,也就是說有的人是無辜的。清除有問題的功臣,能夠讓劉邦維護並且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漢初三傑中,張良、蕭何得以善終,劉邦並沒有殺他們,而韓信被誅三族,這個韓信得找找自己的原因了。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很多的事情,儘管劉邦本人並不想這樣做,但是他所處的位置,又必須讓他做出這樣的決定。

古代的有功之臣,功成身退才是大智慧,權利只應該皇帝才有。對於歷史事件,不能用簡單的對錯就給它下定論。要不怎麼說“慈不掌兵、義不經商、仁不從政、善不為官、情不立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