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消失的大教堂 曾是上海著名建築的模板

上世紀80年代,在江西省九江市潯陽區湓浦路上,屹立著一座哥特式建築——城外天主堂(當時的九江城之外的範圍,本人之前的文章裡對九江老城也有介紹)。教堂立於長江南岸,臨街而建,坐北朝南,整座建築高聳入雲,氣勢恢宏。而比城外天主堂晚25年修建的上海徐匯天主堂,也參照了的設計圖紙。

九江:消失的大教堂 曾是上海著名建築的模板

陳尚秋作品

生於80後的我是沒見過這個教堂的,只是之前的一次採訪中,聽到對陳尚秋老人對其十分推崇,還專門為其作畫,說這是九江拆掉的最可惜的建築之一。

這樣獨樹一幟的建築是何時出現在九江,又是怎樣消失的呢?最近我查了不少的資料,終於在茫茫的資料中找到了這座教堂。

九江:消失的大教堂 曾是上海著名建築的模板

當時的照片

九江:消失的大教堂 曾是上海著名建築的模板

《九江老照片》配圖

九江:消失的大教堂 曾是上海著名建築的模板

《九江老照片》介紹

關於這所教堂,在現存的資料裡,建成時間存在著兩個版本。

1865年,首先由法國帝國主義在九江城外建立了江南最大的雙尖塔仿巴黎聖母院式樣的紅砂石為外牆的天主堂,並以此為中心,大肆擴展,逐步建立了所屬的城內天主堂、仁慈堂、濟世中小學等總共14個教會團體和學校。

——來自九江市志大事記、九江檔案信息網

九江城外天主教 清同治十年(1871),九江天主教教會轉租九江英租界位於濱江路及湓浦路的地基,同時買下蓋得洋行的堆棧房屋,開始興建天主堂,於清光緒六年(1880)6月2日落成,佔地1000餘平方米,人們習慣稱之為城外天主堂,位置在今九江市揚子江貿易大樓一帶。基址落成後即將初設在今庾亮南路43號天主堂的九江教區主教府遷入,成為主教座堂。城外天主堂是一座哥特式建築,門面為紅砂石砌面,內為麻石,大廳內有10餘根園形麻石柱,每根立柱上段設有雕花的紅砂石底座,底座上方安了12位近兩米高的門徒座像,教堂頂部有兩隻高高的塔尖,分外顯目。城外天主堂是九江天主教的中樞機構,也是贛北、鄂東地區天主教的中心教堂。

——來自九江一些歷史書籍和歷史愛好者的文章

而它的內部是如何的呢?

教堂正面外牆由紅砂石砌成,並排三扇大門,其左右兩側各有一扇側門,門拱飾滿紅砂石浮雕。側門之上立有雙尖高塔,是為鐘樓,由花崗岩與青磚砌成,錐形塔尖上各有一個巨大的金色十字架。教堂側面由花崗岩石砌至4米高,再由花崗岩石與青磚混砌至屋頂。其間嵌有花紋青磚作飾,屋頂為缸瓦鋪就。

從大門入內,可見大廳中央左右兩側各豎有6根花崗岩圓柱,圓柱兩兩相對,圓柱底座如倒置的石盆,外表鏤刻聖經中的故事圖案。圓柱6米高處置有一座石臺,其外表有紅砂石浮雕環嵌,其上立有高3米的12個耶穌門徒漢白玉雕像,而雕像頭頂處依然有石柱向上撐持著大廳穹隆屋頂。大廳兩側牆壁上對稱排列著尖頂拱形立窗,由七彩玻璃鑲嵌成玫瑰花和百合花圖案。兩側牆壁與圓柱之間、圓柱與圓柱之間,均有拱形廊頂,拱頂內面飾有大量的彩色壁畫以及聖經中的人物石雕像。

向大廳最裡看,可見主祭臺。祭臺正上有一扇巨大的圓窗,再往上也是穹隆頂。祭臺後面是半圓形的內壁。

回頭看,進來的側門兩邊有旋轉而上的木梯,攀爬至正門之上便是唱經樓,可見一巨大圓窗與祭臺之上的圓窗相呼應。繼續沿著兩側木梯向上到鐘樓。鐘樓內分別吊著四座有飾紋的大銅鐘。

從上面的文字不難看出,這所教堂修建的十分的豪華。

然而,再往下尋找,關於它的介紹就越來越少,只有署名餘昭德、沈家保的一篇文章《九江城外天主堂》記下了這座教堂的一些過往。

解放初期,城外天主堂被當作文教電影院,後又改為九江市第二人民醫院的職工宿舍、幼兒園,最後成為了九江市收容遣送站和民居。文革期間,雙尖高塔上的金色十字架被毀。1982年,九江市政府將城外天主堂以及一些相關產業劃歸還給九江市天主教愛國會。1983年,城外天主堂因年久失修,時有少量被風化的青磚及缸瓦脫落,影響了當時還未搬走的部分居民日常生活。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座教堂漸漸地消失於人們的視野。

九江:消失的大教堂 曾是上海著名建築的模板

現在的建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