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漢字的演變歷程及影響

關於漢字的歷史,基於現存的古代文獻記載和現已得到確認的考古發現,至少有五千年了,而漢字起源的歷史就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開端歷史。

考古和文獻記載說明,漢字起源於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商代時期已形成相當系統的文字體系,有關漢字起源的說法繁多,有結繩說、八卦說、河圖洛書說、倉頡造字說和圖畫說等。

甲骨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漢字的演變歷程及影響

如今,漢字已不僅僅是一種交流信息的媒介,更是華夏民族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亦是一門偉大而獨特的藝術。

漢字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電腦宋體)。


1、甲骨文

甲骨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漢字的演變歷程及影響

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文字中,體系較為完整、時代最早的文字。


2、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鐘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3、大篆

甲骨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漢字的演變歷程及影響

代表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所書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因刻於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為石刻之祖。起於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行於秦時。字體與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構形多重疊。


4、小篆

甲骨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漢字的演變歷程及影響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今存琅琊臺刻石、《泰山刻石》殘石即小篆代表作。

小篆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所創制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

但由於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其筆畫複雜形式奇古,故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在康熙字典上對所有的字還注有小篆寫法。


5、隸書

甲骨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漢字的演變歷程及影響

隸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將小篆加以簡化,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

它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6、草書

甲骨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漢字的演變歷程及影響

草書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的書法作品,代表作如張旭《肚痛帖》、懷素《自敘帖》。


7、楷書

甲骨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漢字的演變歷程及影響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於東漢,楷書的名家很多,如“歐體”唐-歐陽詢、“虞體”唐-虞世南、“顏體”唐-顏真卿、“柳體”唐-柳公權、“趙體”宋元-趙孟頫等。

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樸方嚴,長於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南派書法多疏放妍妙,長於尺牘。


8、行書

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而草書又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象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甲骨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漢字的演變歷程及影響

代表作 王羲之 蘭亭序

漢字對周邊國家的影響

日本文字的最終創制,是由吉備真備和弘法大師(空海)完成的。他們倆人均曾長期留居中國唐朝,對漢字有很深的研究。前者根據標音漢字楷體偏旁造成日文“片假名”,後者採用漢字革體創造日文“平假名”,儘管假名文字已在日本盛行,但漢字的使用卻並未廢止,時至今天,日本仍保留有一千多個漢字,漢字書法家在上流社會中受到格外尊重。

甲骨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漢字的演變歷程及影響

走在日本的大街小巷,漢字隨處可見。地鐵站的名字、書名、名片、廣告牌、商標……用漢字寫出的名字似乎為其增加了幾分學識和典雅。


越南曾是中國的郡縣,秦、漢、隋、唐莫不在此設官統轄,故受中華文化的影響較深。越南獨立後,無論是上層人士的交往,還是學校教育以及文學作品的創作,均以漢字為工具。

1839年,越南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阮朝的明命帝,曾奏請清朝的道光皇帝向越南頒發《康熙字典》,以便當地人學習漢語。阮朝嗣德帝精闢地論述了當時越南使用漢字的狀況,他說:“我越文明至士燮(東漢時期)以後,蓋上至朝廷,下至村野,自官至民,冠、婚、喪、祭、理數、醫術,無一不用漢字。”

直至近代,拉丁化文字才開始在越南普及,成為正式的越南文字,越南文字以漢字為基礎,用形聲、假借、會意等方法創制的表達越南語音的新字。


韓國的各大媒體上,有關漢字的新聞俯拾皆是,如《不懂漢字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情》、《企業看重漢字考試,大學生興起學漢字熱》、《韓國惠普總經理長期任CEO的秘訣是“漢字”》、《面臨就業,大學生學習“天、地、玄、黃”》……

甲骨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漢字的演變歷程及影響

韓國總統文在寅視察部隊,字幕天下無敵

漢字已經成了韓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韓國教育部規定,初中和高中6年,學生需要掌握1800個漢字。

走在韓國的大街小巷,漢字同樣隨處可見。地鐵站的名字、書名、名片、廣告牌、商標……用漢字寫出的名字似乎為其增加了幾分學識和典雅。

甲骨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漢字的演變歷程及影響

小結:本文對漢字的五體進行了概述,但實際上,五體啟示錄的五體並不是指這五體,請保持關注,五體啟示錄,即將帶你進入全新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