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知李鴻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年少不知李鴻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

1896年,巴黎萬國運動會。開幕儀式上,各國國旗伴著國歌依次升起。

輪到中國時,卻只有黃龍旗在一片寂靜之中緩緩升起,自始至終,沒有音樂聲,沒有掌聲,沒有國歌。

過了一陣子,在場的所有人開始大笑。他們嘲笑偌大的中國,竟然連首國歌都沒有。

在一片嘲笑聲中,年過七旬的老人拄著柺杖站起來,邁著步子走到黃龍旗下。他挺直腰板,神態毅然,滿懷深情唱著家鄉小調《茉莉花》。

這個老人就是大清權臣李鴻章。歷史書裡,他是喪權辱國的罪人,是賣國求榮的權臣。

梁啟超卻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今天,我們不讀李鴻章,不知愛國為何物,更不會知道,在歷史洪荒中,一個渺小的人負重奮力前行時需要多大的勇氣。

年少不知李鴻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01

1840年, 22歲的李鴻章站在皇榜下,他伸長脖子,渴望能從榜單上找到他的名字。可把榜單從頭看到尾,也沒有看到“李鴻章”三個字。

陪他一起來看榜的父親搖著頭:“走吧,跟我去見一個人。”

父親帶李鴻章見的人,是當時在京城聲名日隆的曾國藩。

從此,李鴻章拜曾國藩為師,跟著他學習經世致用之學。

三年之後,李鴻章信心滿滿走進考場。

這一次,他一舉考中進士,他被欽點進翰林院學習。

這一年,李鴻章25歲,成了大清三十年內會試考場上最年輕的得中者。

從此之後,李鴻章仕途一路扶搖。從咸豐三年的正七品編修到咸豐八年的三品按察使銜候補道,不到五年的時間,官升七級。

官場多風波,隨處起波瀾。做官太順利,李鴻章處處遭到排擠,再想往上走一步,已經是寸步難行。

1858年,35歲的李鴻章做了個艱難的決定:辭去官職,到老師曾國藩門下當幕僚!

當官就如同行路,一步步走不難,難的是應對進退,難的是在路途段窮之際,朝天一躍,另起一段。

李鴻章深知繼續走下去,只有死路一條!不如換條道路,重新出發!

年少不知李鴻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02

在曾府當幕僚,李鴻章跟曾國藩學習,學他如何帶兵打仗,學他如何處理政務。這三年,李鴻章進步飛快。

曾國藩有個習慣,和幕僚吃飯時,喜歡圍坐著談論,講學問經濟,也講為人處世。

每次陪曾國藩吃一頓飯,李鴻章都受益匪淺,他說:“和老師吃一頓飯,勝過上一回課。”

1861年,太平天國調集重兵猛撲上海。上海陷入重兵包圍,岌岌可危。

曾國藩派李鴻章前去鎮守。李鴻章率領淮軍到達上海,先給軍隊撂下一句話:

“第一仗如果打不好,我們馬上滾出上海!”

當時淮軍9000人,太平軍10萬人,李鴻章不硬拼,只打巧仗。

他讓人虛紮了好幾個營盤,旌旗招展。太平軍看到營盤就用火炮轟毀,幾回下來,太平軍的彈藥就已經消耗大半。

為鼓舞戰士,李鴻章親自督戰。他拿把大刀,神情嚴肅地站在隊伍最前面:“一會兒誰敢後退,我就先把誰砍了!”

淮軍聽到這話,個個拼命前衝。到達上海的第一仗,李鴻章贏得乾淨漂亮!

收到捷報的那一刻,曾國藩連夜上折,保舉李鴻章接任江蘇巡撫。

曾國藩可能自己都沒有想到,他在把江蘇交給李鴻章的同時,也把大清國的後幾十年,都交給了他。

年少不知李鴻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03

當了江蘇巡撫後,李鴻章的仕途開始真正的“一飛沖天”。李鴻章的官位定律為兩年一升,每隔兩年,官升一級,平步青雲。

1864年,41歲,李鴻章被賜封一等伯爵。

1866年,43歲,李鴻章剿捻有功,獲賞黃馬褂。

1868年,45歲,官升為太子太保銜、湖廣總督;封疆大吏。

1870年,47歲,李鴻章調補直隸總督;是大清9位封疆大臣之首。

1873年,50歲,李鴻章正式補授武英殿大學士,正式成為全大清漢官之首。

在整個大清,漢人能把官做到極致的,也只有李鴻章一人。一言以蔽之,李鴻章把官做到頂了,比他官位高的人只有王爺和皇帝!

晚清,在與世界對賭國運中,西方國運往上,中國國運往下。

為了挽救中國,晚清權臣左宗棠、張之洞、曾國藩、李鴻章以一己之力為大清續命。

許多學者至今評價,如沒有四大名臣,大清恐怕會早亡50年。

身為晚清重臣,李鴻章勵精圖治,當時的中國已風雨飄搖,他在寒風中扶著這隻大船,生怕這隻大船隨時沉沒。李鴻章給朋友書信中寫道:

“變則新,不變則腐;變則活,不變則板。”

李鴻章第一“變”,是變中國之體力,用武器強大中國。

1865年,他親自出馬,託人去美國購買機器,聘請高級技師和工匠。在上海,成立了全東亞最大的兵工廠江南機器製造總局。

李鴻章第二“變”,變中國之腦力,為中國培養近代化人才。

他挑選各省聰明幼童,赴美留學。每年三十人,十五年後,依次回國,報效祖國。

這些留學生都成大氣,他們中有電報局長梁金榮,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校長唐國安 ,交通大學創始人梁如浩,民國首任內閣總理唐紹儀,鐵路工程師詹天佑。

可以說這些人,都是李鴻章的學生。

李鴻章第三“變”,變中國之實業。

我們可以看到一張脈絡清晰的李鴻章實業清單:

1879年,中國第一條電報線;

1880年,中國第一個船塢——天津大沽船塢;

1881年,中國第一家近代化煤礦——開平礦局;

1882年,中國第一個海軍基地;

1885年,中國第一所陸軍軍官學校——天津武備學堂;

1888年,中國第一支純近代化艦隊——北洋艦隊;

而這些諸多的“中國第一個”,創辦者都是李鴻章!

至今,他創辦的輪船招商局依然影響著中國,現在招商銀行的前身就是晚清輪船招商局的子企業。

然而,古老的中國穿越千年塵埃,已經接近她的終點。

她疲憊、衰老、風光不再,在現代文明前,她窘迫難堪,風雨欲來,大廈將傾,單靠李鴻章這樣的權臣孤身支撐,又怎麼能夠支撐得住?

年少不知李鴻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04

1871年8月,當李鴻章用顫顫巍巍的手簽下《中日修好條約》,從那天開始,他的後半生都在永不停歇地簽約。

中國挨多少次打,李鴻章就籤多少次約。

1895年3月20日午後2時半,73歲的李鴻章在隨行官員的攙扶下,拄著柺杖登上馬關議和之地春帆樓。

還沒落座,李鴻章就先看到了日方在他座位邊安置了一隻痰盂。

他拄的柺杖碰到地面“吭吭”有聲,面色嚴肅地坐下,開口就說:“首相大人,我還沒老!”

談判進行了四天,唇槍舌劍,談判僵持不下。

3月24日下午4點,第三輪談判結束,李鴻章走出春帆樓,乘轎車返回驛館。

快到驛館時,混亂的人群中突然竄出個日本男子,朝他臉上就是一槍。李鴻章左頰中彈,血染官服,倒在血泊之中。

隨從慌了神,哭成一片。可他醒來第一句話卻是:

“慌什麼,都不要哭,我死不了! 此血可以報國矣!”

他不準醫生給他動手術,只讓醫生將傷口簡單縫合起來。

三天後,李鴻章頭裹白紗布,又坐在談判桌前。世界輿論譁然,開始譴責日本。

輿論壓力下,伊藤博文主動提出減少賠款一億兩白銀。

談判最後一天,李鴻章已是疲憊不堪,在談判桌上,我們看不到那個一人在上,萬人在下的晚清權臣李鴻章,而是一個在菜市場買菜,討價還價的孤獨老人。

他與伊藤博文討價還價:“再減少5000萬,行不行?”

被伊藤博文言辭拒絕。李鴻章又還價:

“5000萬兩不行,再減少2000萬總行吧?”

最後,無奈的李鴻章甚至說:“無論如何再減少點兒,就作為老夫回國的旅費吧!”等到的還是拒絕。

國弱呀,國弱,李鴻章放下了全部的尊嚴,只是為中國省一點銀子。

大家只看到李鴻章的“賣國”,卻不曾看到中堂大人的艱難!

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73歲的李鴻章帶著一身疲憊和那顆恥辱的砂彈啟程回國,船離開日本土地那一刻。李鴻章對身邊人說 :

“老夫此生不再踏上日本國土!”這屈辱,他真的受夠了!

可中國那邊呢,等待他的並不是理解和包容,而是罵聲一片,鄙夷一片。

他拄著柺杖,站在甲板上,低頭看著海水洶湧,良久,說不出一句話。

海風吹著他紙片一般消瘦的身體,稍微使勁,就能一下子把他吹到歷史的塵埃裡。

年少不知李鴻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05

李鴻章回國,朝野上下,罵聲一片,官員同僚也開始孤立他。

而自始至終,他又做錯了什麼呢?他不過只是一個無法改變大局的棋子,只是一個73歲的快要進黃土的老人。雖然他說: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又何妨。流言止於智者,盡其在我,何懼人言!”

但到了第二年,罵聲一片的國內也待不下去了。1896年,74歲的李鴻章只好出國去躲流言。他從俄國開始,相繼訪問德國、英國、美國等多個歐美國家。

1896年,巴黎萬國運動會。開幕儀式上,各國國旗伴著國歌依次升起。

輪到中國時,卻只有黃龍旗在一片寂靜之中緩緩升起,自始至終,沒有音樂聲,沒有掌聲,也沒有人唱國歌。

過了一陣子,在場的所有人開始大笑。他們嘲笑偌大的中國,竟然連國歌都不知道為何物。

在一片嘲笑聲中,年過七旬的老人拄著柺杖站起來,邁著步子走到黃龍旗下。他挺直腰板,神態毅然,滿懷深情地唱著家鄉小調《茉莉花》。

在不可一世的西方人面前,李鴻章從來沒有卑躬屈膝,而是不斷地捍衛尊嚴。他得到了西方人的尊重,西方人稱他為“東方的俾斯麥”。

在德國,俾斯麥接見了李鴻章;

在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給他頒發伯爵勳章;

在美國,前總統格蘭特的夫人將總統的名貴手杖贈給李鴻章;

一年之後,李鴻章結束環遊歐洲之旅,登上回國的航船。

途經日本時,他乘坐的“華盛頓號”巨輪必須在橫濱換另外一艘船才能返回中國。

而日本天皇和首相伊藤博文知道李鴻章到來,希望能夠行使外交禮節,早早等在岸邊。隨從對李鴻章說:

“中堂大人,我們要上岸換船。”李鴻章臉色瞬間暗沉下來,一言不發。

從《馬關條約》簽訂,李鴻章誓死不再踏入日本國土一步,這屈辱他銘記於心。

他絕不上岸!最後隨從只好在兩艘輪船之間,架起一塊木板,通過木板通往另一艘船。

在高高的輪船之間,一塊狹窄的木板上,李鴻章,這個74歲的老人,白髮蒼蒼,面容清癯。

他端正官帽,面容堅定,拄著柺杖、顫顫巍巍邁出步子,每一步都異常艱難。也許風一吹,他就會掉入腳下波濤洶湧的大海。

上船之後,李鴻章並不停留一分鐘,也不拜見日本天皇,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立即啟程。

李鴻章是可憐的,也是驕傲的!可憐是因為沒有選擇,內心卻整整驕傲了一生。

年少不知李鴻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06

1901年,李鴻章生命的最後一年。

這年,他78歲,話越來越少,常一個人坐在有假山的院落,更多時候,他像一條剛上岸的魚,大口大口喘著粗氣。

初秋的一天,經歷過八國聯軍蹂躪的天津城,滿目瘡痍,一片殘垣斷壁。在已成廢墟的直隸總督府前,七旬老人李鴻章徘徊良久。

突然像個小孩子一樣嚎啕大哭起來。

老去一身如渡海,五官無處不風波。

李鴻章油燈將枯,可是,又被派去和八國聯軍商討議和之事。弱國無外交,哪裡有商討一說,不過是簽字罷了。

可是偌大的中國,不派李鴻章去,又能派誰呢?

這一年,李鴻章和慶王愛新覺羅·奕劻出席《辛丑條約》簽字儀式,慶王作為當時中國的最高代表,按理說應該他來簽字。

慶王正準備簽字,老人說了一句:

“天下最難寫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你以後的路還長,這賣國條約,還是讓老臣來籤吧。”

那年,李鴻章78歲,慶王63歲。

李鴻章接過慶王手中的筆,顫抖將“李鴻章”三個字籤成“肅”字的模樣,這三個字擠在一起,看上去既虛弱無力,又辛酸悲苦。

簽完條約,李鴻章一陣劇烈咳嗽,吐血不止。

兩個月後,李鴻章病情急轉直下。

八國聯軍進京之後,慈禧和眾大臣逃離京城,全大清能夠主事的人也就只剩下一個病床上的李鴻章了。

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的病床前,幾個俄國公使前來,逼迫他在俄佔中國東北的條約上簽字,此時的李鴻章已是油盡燈枯。

但俄國人態度蠻橫,強迫他立即簽字。

簽完字後,李鴻章大口大口吐血,一口氣沒喘上來。

身邊人大哭:“還有話要對中堂說,不能就這麼走了!”

李鴻章瞪圓眼睛,身邊的人對他說:“俄國人說了,中堂走了以後,絕不與中國為難!”

李鴻章兩目炯炯不瞑,張著口似乎想說什麼。身邊的人又說:“未了之事,我輩可了,請公放心!”

聽到這句話,李鴻章閉上眼睛。他死後,大清上下,哭聲一片。

年少不知李鴻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07

《華盛頓郵報》評價李鴻章說:他無數次將中國人從無知而導致的麻煩中拯救出來,卻每次都被謾罵、指責。

李鴻章的一生,他自己曾這樣概括:

“予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遭遇不為不幸。”

就仕途名位而言,李鴻章是幸運的。

時危始識不世才,他抓住了時代提供給他的所有機會,青雲直上九重霄。

然而,這時世的艱難困頓,既是他一切榮耀的來處,也是他一切屈辱的源出。

李鴻章扶大廈之將傾,耗盡心血為遲暮之帝國,小有中興卻難逃歷史洪流。

時局惟艱,干戈未息。滔滔歷史,每個人不過是滄海一粟,所有的反抗總是無力,所有的尊嚴,也不過是對自己的嘲弄。

如果第一次簽字的人不是他,也許他不會揹負那麼多的罵名。

一生中,他顫顫巍巍簽下30多個不平等的條約。他自己深知,從簽字開始的那天,他就會揹負一世罵名。

但歷史就是這樣,如果不是李鴻章,還會毫不留情地選擇另外的一個“背鍋俠”。

這是他的不幸,這也是適逢其時的每一箇中國人的不幸。

雙腳踏翻塵世浪,一肩擔盡古今愁。李鴻章一生跨越了時代,卻還得回過頭,勉力扶著一個大國,艱難地走兩步,退一步,又要爭取多走兩步。

滿腔都是血淚史,可嘆無處著悲歌。對於時代來說,李鴻章很小,但這個時代巨浪裡渺小的人物,最終,讓歷史吐出了重重的嘆息。

今天,我們不讀李鴻章,便不知愛國為何物,更不會知道,在歷史洪荒中,一個渺小的人負重奮力前行時,究竟需要多大的勇氣。

年少不知李鴻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