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十一條”來認識一個真正的袁世凱,歷史並不是你想象的那樣

提起袁世凱,我們並不陌生,這位在中國近代史上避不開的歷史風雲人物,曾為推翻封建統治做出過巨大貢獻,在歷史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功績。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梟雄般的人物,在一生中卻犯過兩個重大的錯,一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同日本簽訂“二十一條”;令一個錯誤是晚年稱帝,晚年稱帝自然不用多說,這是人們都承認的共識,但是否真正簽訂了“二十一條”這個我們有待商榷。

從“二十一條”來認識一個真正的袁世凱,歷史並不是你想象的那樣

毫無疑問,他一生中最為世人所詬病的事情就是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通過出賣國家權益的方式以此來換取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但是歷史真的是這樣嗎?當年袁世凱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的內幕又如何,難道他真的甘願冒著千古罵名去幹這種出賣國家的事嗎?袁世凱究竟是否做了出賣國家的事,下面我們根據“二十一條”的具體內容來分析一下。

隨著近幾年越來越多資料的披露,我們逐漸能夠還原當年所發生的一切,也越來越接近歷史真相。因此,我們也能夠冷靜地坐下來分析一下當年的那一段沉重的歷史。而不是在認識歷史人物上人云亦云,將自己的主觀情緒帶入到評價歷史人物當中去。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關於“二十一條”,當年的真相究竟如何!

在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兩張照片!

從“二十一條”來認識一個真正的袁世凱,歷史並不是你想象的那樣
從“二十一條”來認識一個真正的袁世凱,歷史並不是你想象的那樣

這兩張照片是我在圖書館所查閱的,上面所記載的是1915年5月9日中國在被迫接受日本最後通牒的一週後,袁世凱給政府各級官員所發的密諭,通讀全文,我們發現袁世凱主要分析了日本當時的企圖以及自己不得不委曲求全的原因。

而在我所在後面畫出的這一段,袁世凱則主要告誡後人不要忘記此奇恥大辱,一定要奮發自強。尤其是“受志者人人以視國如家為志,能由此道,則中國可強。我人民及身與子孫可免受亡國之痛”這句,字裡行間流露出來的都是對國家的痛惜之情,希望國人自強,使中華民族免遭切膚之痛!由此可見,當年簽訂“二十一條”並非袁世凱所願,而是當時的一種情形之中迫不得已而為之。

而當時在簽訂“二十一條”的問題上,袁世凱的對策是這樣的。首先,他沿襲的還是晚清的老方法,通過外交談判解決問題。但是,他又做了具體的要求,在經濟權益方面,我們可以作出讓步和妥協,但是在國家主權問題上,絕不讓步。只要能夠爭取到在條約中對中國主權的承認和肯定,等到後面國家強盛起來,就不難收回當初喪失掉的權益。

因此,在當時國力衰微的情況下,袁世凱的這種做法無疑是正確的。而他也依據這種策略,為我國保住了一大部分權益。比如當時的外蒙問題,就是因為袁世凱據理力爭才保住了大部分權益。至於外蒙後來為什麼分裂出去了,我想大家應該比我清楚!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二十一條”的提出以及具體內容!。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趁歐美各國無暇東顧的時機,乘機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妄圖全面控制中國,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具體過程是這樣的: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使館找到袁世凱,當面向袁世凱成交了日本政府的對華要求,共計五號二十一條,也就是“二十一條”。袁世凱面對這種情況,自然極為憤怒,如果他真的同日本簽訂了,那麼他必然遭受千古罵名,而袁世凱這樣的人物肯定會想到賣國意味著什麼!但是,在那種情況下,他只能忍氣吞聲,然後在想辦法與日本週旋,慢慢地通過談判的方式化解危機。

我們再來看看當時日本給中國的“二十一條”的具體內容就明白當時袁世凱所面臨的壓力有多大了!我們主要挑第一號、第四號和第五號的內容來看,因為這兩項對中國的利益損害是最大的。

從“二十一條”來認識一個真正的袁世凱,歷史並不是你想象的那樣

第一號是關於山東問題的,共計四條:

中國承認日本接收德國在山東的一切特權;山東省內或沿海地帶的所有土地,都不能以任何名義租讓他國;從煙臺到膠濟線的鐵路由日本修建;開放山東省內的一切城市,作為商阜。

第四號僅僅一條,但嚴重侵害了中國的領土主權,內容是:所有中國沿岸的港灣以及島嶼,均不得租讓給他國。

第五號則內容最全面,一共七條:

中國政府,必須聘用有力之日本人,充當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顧問;日本在中國內地所設的醫院、學校等,中國必須允許其擁有土地所有權;中國所需軍械半數以上必須由日本採辦,或在中國設立中日合辦的軍械廠,購買日本材料等…………

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看到,日本是多麼貪婪,這對中國主權的損害是極其巨大的。

當袁世凱看了“二十一條”的內容之後,並未動怒,也並未答應,而是告訴日本人“關於這件事情的交涉事宜應和外交部協商以後再議。”待日本人走後,袁世凱將條約文本留下仔細研讀!

當晚,袁世凱召開緊急會議跟手下商量對策!隨後,袁世凱採用避重就輕的方法,對二十一條進行逐條批註,批註內容見下圖:

從“二十一條”來認識一個真正的袁世凱,歷史並不是你想象的那樣

我們可以看到,對於日本的要求,袁世凱是能不答應就不答應,以此減少中國的損失。

當對“二十一條”批註完之後,他並沒有閒著,而是積極奔走,特別是向美、英等國透露日本獨霸中國的計劃,也就是“二十一條”的具體細節,希望引起列強的關注與同情,藉此對日本施加壓力。而根據後來的結果看,袁世凱的這一招是正確的。

最後,在5月1號,中國政府通過了“二十一條”的最後修正案,即中國對日方提出的第四、五號方案完全不予考慮,在第一號的山東問題上,要求日本政府未來必須將膠澳交還給中國,並撤回租界外的日軍;在第二號滿蒙問題上,要求日本人必須服從中國法律,並且照常納稅,取消領事裁判權等!

因此,從二十一條的交涉過程來看,我們看不出袁世凱是如何賣國,如何與日本人進行私下交易的。反之,是袁世凱的極力拖延,據理力爭,儘量避免中國的損失。雖然他最後答應了日本人的部分要求,但後來根據當時的外交次長曹汝霖回憶,日本在交涉過程中遠沒有達到其理想中的目的。

因此,對於袁世凱,我們不能只是一味地黑他,而是應該給予袁世凱一個客觀的評價。在當時的那種環境下,只有袁世凱能力挽狂瀾,也只有他,才能與日本人周旋,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壓迫,他揹負的壓力可想而知。如果換了別人來當總統,我想結果還是一樣,甚至還不如袁世凱!

我想,要不是他晚年稱帝這一招錯棋,中國的偉人榜上定然有他的一席之地。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