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其人如何,在亂世為啥成奸臣了?

大橋聽雨


毛主席說:“曹操統一北方,對中國是有功的。”我自小喜歡曹操的詩詞,如巜觀滄海》、巜龜雖壽》等,在那崇拜英雄的少年時代,曹操一直是我心中的偶象。

直到通讀了巜三國演義》,曹操的形象開始模糊,好人耶?壞人耶?還是演義不可信,尊劉抑曹?帶著滿肚子狐疑,又讀了其它史書,又學習了唯物史觀,直到大學畢業,才終於想通了大人物的格局與尋常百姓是不同的: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境界,而且不能以簡單的好壞論之。

曹操年輕時家道小康,夲想“春夏讀書,秋冬狩獵”,後舉孝廉在大將軍何進手下謀一小校,不曾想十常侍擅權,何進無謀,引狼入室,將西涼刺使董卓召進京來。董卓挾天子令諸候,濫殺無辜,導致天下大亂。愛國青年曹操,疾惡如仇,刺殺董賊未遂,回到家鄉許都組建軍隊匯同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在京這一段,曹操基夲是正能量的,無可辯駁。

但在出京路上遇陳宮,錯殺呂伯奢一家,並揚言“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讓天下人負我”,這就暴露了曹操的夲性是殘忍暴戾且陰毒的,也許演義是假的,羅貫中就是想抹黑曹操。這且按下不表,再往後講,曹操亂軍中接獻帝入許都,將七女嫁與獻帝,說明開始確想一家親,永不篡位。但權臣弱帝好比婆媳,很難處好;一山難容二虎,誰都想說了算。獻帝年輕氣盛不想當傀儡,而才幹肯定不如文武雙全的曹操,矛看越積越多,終於釀成衣帶詔血案。即便如此,曹也未篡位弒帝,仍以獻帝名義號令天下,肚量也夠大。他不想自己討董卓後自己又當了董卓第二,遺臭萬年。(當時如以憲法形式搞出一個首相負責制的政體,歷史將完美改寫,如英國女王、日夲天皇只是國家的象徵,不參與管理。)至於曹操殺華佗殺糧官殺揚修等也許是演義也許是真的。我想做為一個政治家、軍事家要看主流,主流是為人民服務的,即使錯殺幾個人,宏觀看也瑕不掩玉,後人詬病那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俗話說“慈不帶兵”。你一個老好人去試試?

曹操滅呂布、平袁紹,統一半個中國;實行井田制,發展了社會生產;任人為賢,不以出身論英雄,愛惜人才、禮賢下士。後人評其為“盛世之英豪,亂世之梟雄”準確之至。“梟雄”略帶貶意,但筆者認為,亂世就不能按常理出牌;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槍桿子裡面出政權。遇事一味優柔寡斷、前怕狼後怕虎、怕出錯,那就不知貽誤了多少戰機。看人看主流,正如曹操自言:“倘天下無我,真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梟雄還是英雄,自有後人評說。巜三國演義》裡罵其為奸臣、亂臣賊子,那是政治攻訐。況且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做為一個優越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的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有道伐無道


導語:曹操其人如何,在亂世為啥成奸臣了?

曹操不能說他是奸臣,也不能說他是忠臣。是能臣!“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是對他最合適的評價。

世人對曹操奸臣印象的形成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寫得生動活潑,情感豐富,人物形象飽滿,條理清晰,結構層次分明,情節合理,跌宕起伏,描寫生動,引人入勝,藝術感染力強,使三國時代在中國歷史上獨樹一幟,不愧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

人們對曹操的印象主要來自羅貫中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但羅貫中是以劉蜀為正統,揚劉抑曹的。在羅貫中筆下,曹操是一個陰險狡詐,好弄權術,殘暴不仁,嫉賢妒能,老謀深算的老狐狸形象,這的確是很損壞曹操形象的了。這也是大家對曹操是奸臣甚至是大奸臣的由來。

曹操很值得大家正面評價

一、曹操對中國統一作出了傑出貢獻

東漢末年,社會動盪,民不聊生。作為軍事家、政治家,曹操統一了北方,為三國鼎立、三國歸晉奠定了基礎。避免了社會更大的危機!

二、創建了建安文學,並對建安文學作出重大貢獻

曹操作為東漢末年傑出的詩人和文學家,對建安風骨的形成和建安文學的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他自己就是個傑出的詩人,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篇章。周圍也彙集了一批文人,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三曹七子”,為中國文學史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三、曹操對當時社會經濟、民生、政治生態作出了貢獻

曹操對人才不拘一格,唯才是用。對士族勢力進行了一定的打圧,對社會的公平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他還對那些稱霸一方的地方豪強加以抑制,不至使他們尾大不掉,並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和軍閥權力。使社會安定,生產力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結論:不能認為曹操是一個奸臣,這是對歷史的不負責。

如果僅僅從作為臣子一項去看,終曹操一生他也沒稱帝,而他是最有這個能力的。相反,自許為忠義的劉備倒是稱帝了,孫權也稱帝了。

偉人對曹操也是很肯定的,留有詩作:”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三國志》作者陳壽說他“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還有很多人對他的評價都很正面。

不管說他是奸臣也好,梟雄也罷,曹操都不失為我中華民族的英雄人物。


淡忘憶


研究三國曆史,就必然繞不開曹操。

為什麼呢?

  • 首先是他的登場時間早:

早在漢靈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曹操就已經被舉為孝廉,在首都洛陽擔任郎官。從此步入了東漢末年的政治舞臺。到後來董卓之亂時,曹操擔任典軍校尉,已經可以通過自己的言行對政治局勢產生影響。

  • 其次是曹操的影響力大:

在軍事上:

曹操自董卓之亂之後,由號召十八路諸侯起兵勤王起家。在群雄並起、諸侯爭霸的時代堅定地舉起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的大旗。憑藉這政治正確的優勢,掃清了中原地區作亂的軍閥,並且通過官渡之戰擊敗了士族門閥的勢力代表-袁紹,確立了三國時期中國北方的統一和穩定。

在經濟上:

曹操開發屯田、安頓流民、興修水利、改革糧食徵收政策,使耕者有其田。恢復了自黃巾起義以來崩壞的中原經濟,解決了因社會生產被破壞而出現的饑荒問題。

在政治上:

曹操嚴明法紀,打壓東漢末年割據作亂、擁兵自重的地方豪強勢力。派兵鎮壓邊境地區不服從中央管理的郡縣,遏制了分裂的趨勢。

在管理上:

鑑於漢代察舉制的弊端,曹操提倡唯才是舉,反對以門戶、名聲為選擇人才的標準,超越了後來兩晉時期九品中正制。在軍隊中治軍嚴整,法令嚴明,先後頒佈了《魏武軍令》、《魏武船戰令》、《魏武步戰令》等法令。

在對外關係上:

曹操即使在內戰形勢嚴峻的情況下,依然沒有給北方的少數民族可乘之機。他通過分而治之的手段加強了對匈奴的管理。並直接派兵消滅了烏桓,將烏桓的10餘萬戶人口遷入內地。促進烏桓和漢族的民族融合。

另外曹操本人擅長文學、詩歌以及兵法的研究,。著作有:《孟德新書》、《短歌行》、《觀滄海》等。由於曹操本人有極高的文學造詣,帶動了戰亂中建安年間的文學發展,對後來的建安七子以及魏晉文學發展產生了極大地影響。

對於曹操,《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曾這樣總結:

“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但就是這樣一個在《三國志》中功績卓著的曹操,千百年來在民間人們對他的評價卻是一個“白臉”的奸臣。這又是為什麼呢?


事物的發展都是存在必然聯繫的。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曹操被後世定義為“奸臣”,自然也有相應的原因。

其實我們總結歷史上對曹操的負面評價,就會發現他們的根據無非集中於三點:

一句被誤解的話

就是被我們熟知的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意思是:我寧肯自己對不起全天下的人,也不能讓天下的人對不起我自己。

這句話歷來被很多人用做質疑曹操人品的直接證據,也被引申為來形容那些極端自私自利的人。

如果真是如此,那曹操確實是罪該萬死。但真實的歷史可以讓這些“道義的憤怒著”休息了。

首先,作為時間最近而且身為西晉史官的陳壽,在整部《三國志》都沒有記載過這這句話。這句話最早的出處是裴松之引注的孫盛-《雜記》

大概講述了曹操由於不願意與董卓同流合汙,不得已棄官逃走,在途中借宿朋友呂伯奢家中。由於在夜晚曹操聽到磨刀霍霍的聲音,導致曹操懷疑呂伯奢一家要謀害自己,曹操先下手為強,於是動手自衛,最後發現呂伯奢一家只是想殺豬款待自己,錯殺好人的曹操於是“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這就是史書中記載的大概經過。

至於流傳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是羅貫中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根據這段記錄改編而來。小說家言原本就帶有虛構色彩,況且整部《三國演義》都以劉備為正統,醜化曹操的立場昭然若揭,不值一駁。

但即使是孫盛《雜記》中的記載,也不能認定曹操就是一個“奸臣”,原因有二

  • 曹操的行為有特定背景

我們必須要注意曹操是在什麼情況下才對呂伯奢一家下手的。他之所以到呂伯奢家中,是因為他在逃亡。為什麼逃亡?是因董卓在追捕通緝。董卓為什麼抓曹操?因為曹操不僅不肯和他合作而且要陰謀刺殺他。所以曹操此時如果被董卓抓住肯定是沒好果子吃。

曹操一路逃亡,一路都要躲避各種追趕和懷疑的目光。一個“逃犯”的神經有多脆弱?他必須小心謹慎,時時刻刻警惕身邊的人,此時曹操已經是驚弓之鳥。夜晚聽到任何聲音他都只會懷疑是針對他的行動。

所以曹操殺人不是濫殺無辜而是防偽過當。而防衛過當和正當防衛的界限即使是現在也十分難以辨別,因為曹操此時身在他人家中,時值深夜,自己又孤身一人(沒有陳宮),“敵眾我寡”,自己的任何失誤都會造成不可預料的後果,所以按照“叢林法則”換做任何一個人此時都只能全力以赴的保護自己,而來不及考慮這一行為的後果。

  • 曹操的語言有限定語境

當然曹操最後是發現自己錯了的,當他發現呂伯奢一家只是想招待自己,而自己卻錯殺好人的時候,他也很後悔。

但是他正在被追捕,他前往陳留還有更重要的使命要完成,那就是號召天下諸侯起兵勤王反對董卓的暴政。事可從輕、亦可從權,曹操不是書呆子,他此時不會去衙門自首,但是他也要有一個交代。

所以曹操“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什麼叫“既而悽愴”就是看到滿地屍體曹操感到傷心悲愴。只是一種人在做錯事情之後自然的追悔莫及所產生的情緒。

什麼叫“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就是:我曹操現在走投無路,因為被逼無奈錯殺了好人,但現在事已至此,也只能是我對比呂伯奢,而不能呂伯奢對不起我了。

曹操是特指,是就事論事,是在當時的案發現場,專門對呂伯奢一家的屍體解釋自己的行為,句子中的“人”代表的就是呂伯奢和他的家人,而不是“天下人”,此時曹操有沒有殺天下人,試問他此時有什麼必要擴大“打擊面”?

所以,後來的文學作品依據子虛烏有、斷章取義的一句話抹黑曹操純屬惡意攻擊。


幾個被“殺”的人

除了曹操“說過”大逆不道的話,曹操第二個讓後世詬病的問題就是殺人。

其實也不只是後世,當時對於曹操殺人的批評就屢見不鮮,比如孫權曾經評價曹操:

操之所行,其惟殺伐小為過差,及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三國志·諸葛瑾傳》

這也就是後世的很多人認為曹操殺人就是殘害忠良的根據之一。

針對曹操殺人的問題,我們必須要一分為二的看待

  • 不是隻有曹操“殺人”

三國曆史上的諸侯很多,他們要成就一番大事最重要的就是用人。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或為政見不一,或為階級對立,或者純屬無理取鬧。

但反正是“江湖兒女江湖老,江湖恩怨江湖了”。面對這些不合的意見和不合的人,這些封建時代的軍閥們選擇了舉起他們的屠刀。

曹操是舉起屠刀的人之一,也確實佔據了當時“人頭KPI”的榜首。但曹操不是唯一。其他人也“殺人”

比如孫權他自己,恐怕再說被人的同時就應該檢討和反思自己。比如他殺死虞翻、逼死陸遜,甚至造成他自己的子孫骨肉相殘。

劉備、董卓、袁紹、孫策、劉表等等這些手中握有最高行政權利的人或多或少都舉起過權利的屠刀。但歷史上因此留下罵名的卻只有曹操,同樣是“殺人”只有曹操因此被人唾罵,公平嗎?

  • 都殺了什麼人

曹操一生算是“殺人無數”,以此為人所詬病,那我們大概盤點一下他殺了哪些人:

  1. 被懷疑因私人恩怨的:邊讓(打擊報復)

  2. 被懷疑因政治立場的:崔琰(誣陷)、荀彧(自盡)、孔融(殺人誅心)

  3. 被懷疑因咎由自取的:楊修(作死)、禰衡(借刀殺人)

  4. 被懷疑因神經過敏的:呂伯奢(誤殺)、華佗(真偽存疑)

  5. 因為對立不得不殺的:陳宮(自願)、董承、伏完、伏皇后,等等(數量太多不一一列舉)

“殺人不是目的,而是有目的殺人”

分門別類之後我們可以看出,曹操確實利用手中的權利殺過很多人,但絕不是濫殺無辜(呂伯奢外)

曹操絕大多數殺的人都是因為政治立場的對立,政治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決不能用簡單的是非對錯去判斷。

為了完成政治目的,雙方其實都不惜除掉對方的性命。比如曹操固然大肆屠殺了陰謀政變的衣帶詔董承和後來的伏完一黨,但是如果這些人最終得逞,難道他們對於曹操的家族會手下留情嗎?所以看待複雜的政治問題,我們不能只看最後的結果並添加道義是非的判斷——朝政無是非,有的只有永恆的利益。

像崔琰、荀彧、孔融這些人的死歷來被我們惋惜,並用做批判曹操的論據,無非是我們認為這些人在道德上比曹操高尚罷了,否則曹操還殺了呂布,怎麼不見“孝子”們為呂布哭墳?

況且曹操也不是什麼人都殺,比如張繡和賈詡,他們在宛城之戰中降而復叛,導致了大將典韋、曹操的長子曹都犧牲在戰亂中。但是後來張繡和賈詡再次投降後,曹操卻依舊信任張繡,並重用賈詡。

可見殺人與不殺人,都是政治上的考慮,與個人道德無關。我們不能因為“殺人”就說某個人是“奸臣”。


曹魏取代東漢

很多人能理解政治上曹操屠殺異己是逼不得已,誤殺好人也是有情可原。但是一說到曹家篡漢就又不禁怒髮衝冠。

明代小說家羅貫中就是其中代表,在他的小說中,就連後來司馬家篡奪曹魏建立西晉,也被他稱之為“魏家果報”,其心中對曹操的憤恨可見一斑。

但首先我們要認清楚,篡漢的是他的兒子曹丕,曹操本人一生都沒有越過廢立的紅線。

但其實就算是曹丕篡漢,曹操本人說過所謂“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這樣的話,又怎麼樣呢?

歷史是要前進的,時代總是要發展的,一個朝代被另一個朝代取代是必然的事。只要一個王朝失去了活力,它的君主荒淫無道,它的朝政黑暗腐敗,被新的王朝就是早晚的事。憑什麼曹魏就不能取代東漢?曹丕取代漢獻帝就要被千秋萬代指責為奸賊,連曹操也要為此蒙冤?

商湯取代夏朝,周武王取代商朝,漢高祖推翻秦朝,怎麼不見有人稱他們為亂臣賊子,何至於如此“雙標”?

很多人會說,那是因為漢獻帝很可憐,一直被奸臣控制,他不想夏桀、商紂、秦始皇那樣無道。如果是忠臣就應該好好輔佐漢獻帝,怎麼可以篡位自立呢?

對於這樣的看法,我不禁要反問:漢獻帝固然只是無能?那桓帝。靈帝、還有整個東漢朝廷呢?他們的黑暗腐敗對黎明百姓造成了傷害又怎麼論斷?“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難道就天經地義?

一個王朝腐敗到一定程度,就早晚會土崩瓦解,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曹操、曹丕不做這件事,也會有別人去做。況且董卓、袁術的等人不就真的做了嗎?

我們應該看的到與董卓、袁術不同的是,其他的諸侯都只會搶奪地盤,只有曹操一個人認識到恢復局勢穩定和維護經濟民生的重要性。所以曹操成功了。只有曹操做到了將支離破碎的東漢王朝儘可能的統一,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東漢王朝的根早就腐朽不堪,也早就名存實亡,曹丕不過是完成了最後的轉讓儀式,而且開創了中國封建王朝歷史和平完成權利交接的先河。算是中國的“光榮革命”,相比於其他武力奪權的流血無數的王朝更迭,這難道不是更好的選擇嗎?(漢獻帝本人還是善終)

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曹操《讓縣自鳴本志令》

三國之中的魏蜀吳三國,都是割據一方的政權,他們都是力求中國統一,從這個角度上看他們都代表了中國歷史的前進方向。又怎麼能說劉備諸葛亮就是正確,曹操就是奸臣賊子?

歷來亂世皆是如此,就好比在戰國時代,七個國家都有統一中國的希望,我們不能說秦國、楚國、趙國等某一個國家代表著正義一樣。

只要都向往統一反對分裂,就沒有忠奸之分。曹操對於東漢獻帝一朝功大於過,揹負奸臣之名,實屬冤屈。

只要細細分析,曹操的三條用於論證“奸臣”的論據其實都不成立,那為什麼千百年來曹操還是被如此“誣陷”呢?


“奸臣之謎”

如果用兩個字概括的話那就是——需要

為什麼需要?

因為歷史作為一項人文科學,它的存在本身就是為了當時人們的需要。

什麼需要?

教化和借鑑的需要

對曹操奸臣形象影響最大的兩部書是——《資治通鑑》和《三國演義》。

一部史書、一部話本小說

  • 史書代表了統治者的官方需要:

所有的史書都是後代書寫前代,也就是“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歷朝歷代統治者作為政治上的既得利益者,他們所希望的就是,自己的子孫不要做昏君逆子,自己的手下都做忠臣不做奸臣。不要做企圖顛覆政權的事。歷史的真相對他們來說不重要,真相是考古學的事,統治者在乎的是意識形態!

所以夏桀、商紂、秦始皇、隋煬帝、王莽、霍光等在歷史上形象不好是有原因的。

所以針對於三國:

就產生了一個正面典型,他叫:諸葛亮;

也需要一個反面典型作為對比:那就是曹操。

  • 而在民間,話本小說代表了百姓的心中對於信仰的需要:

他們同樣需要一個典型。

所以在元末明初,百姓的心中盼望著擺脫百年來少數民族政權的欺壓

所以北方的曹魏政權就成了“錯誤”的代表

一部小說需要懲惡揚善,告誡人們所謂的“忠義”,所以曹丕篡漢就會有司馬家的“報應”

理解了這一層,我們也就明白了曹操為什麼會被視為奸臣的根本原因。

其實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為什麼歷史上罵司馬懿的就比罵曹操的少的多?

請大家想想:

曹操倡導的唯才是舉,阻礙的是哪個階層壟斷選官的道路?

而司馬光、羅貫中又是什麼階層的代表?

一切昭然若揭。公道自在人心。

還是那句話: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誣陷不是目的,而是有目的的誣陷。

結語

曹操作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對中國歷史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封建王朝歷史中因種種被冠以“奸臣”的名號,實屬不該。

我們今天站在現代視角看待歷史人物不應該繼續再侷限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