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到武漢一份電報要走15天 如今人們發電報多為留念

昆明到武汉一份电报要走15天 如今人们发电报多为留念

電報內容 袁先生供圖

昆明到武漢 一份電報走了15天

武漢年接受電報量不足10份 如今發電報多為留念

3月18日,一份電報從昆明發出,歷時15天,才輾轉來到武漢。在萬物互聯的時代,還有人發電報?電報要15天到達是不是太慢了?帶著這些疑問,記者找到了發報人張樹華。

朋友喬遷“電報發燒友”發電報祝賀

70字花費15元歷時15天送達

張樹華今年57歲,電報發燒友,他對人類通信歷史非常感興趣。今年3月,他獲悉在武漢的袁姓好友即將喬遷新居。他在昆明工作期間,專程前往昆明電信部門,撰寫電文,發到武漢。

“欣聞新居裝修開工,竣工後去賀屋。建議吉日擇在建國70週年之日,如蒙厚愛,則免回籃之禮。弟樹華(20190318)於昆明。”全文不到70字。他認為用電報表達祝福,有不同於電話、互聯網的紀念意義。

這份電報的傳輸過程很複雜。“昆明電信部門工作人員接受後,告知我將文字內容傳真給廣州電信發報。”發送電報,張樹華花費15元,10元發報費,5元傳真費。

電報業務目前幾乎無人使用,收發電文後要集中處理,又花費數日時間。4月1日下午,洪山路電信營業廳接收到電報,2日將電文送往袁姓朋友家中,此時,張樹華已經回到了黃石家中。

收到電報後,袁姓朋友將紙質電報收藏。“感謝朋友的良苦用心。”他說。

目前,武漢電信洪山路營業廳負責湖北省全省的電報接收業務,但不再提供電報發送服務,原因是電報現在幾乎無人使用。

我市全年接收電報不足10份

唯一電報接收員還兼顧其他工作

50歲的韓先榮在武漢電信從事電報接收工作接近30年,目前,她是武漢電信唯一的電報接收員,現在全年接收到的電報不足10份,電報業務不是她的主要工作了,只是附帶內容。電報內容以問候為主,大多是留作紀念,而不是為了通訊。

韓先榮還記得,上世紀80年代是武漢市電報業的鼎盛時期。1988年,武漢市創下月處理電報600萬份的紀錄,城區內電報投送點的投遞員超過200名。“那時收發電報的時間一般在1天左右,在當時算比較高效的通訊方式。”韓先榮說。

2006年開始,隨著移動通訊的普及,電報業務減少,全市一年只有2000餘件電報。2008年奧運期間有一個小高潮,武漢人爭相給奧委會發電,用這種方式表達祝福,此後電報業務銳減。

電報曾被西方社會稱為“維多利亞時期的互聯網”,在武漢起源很早。1884年,清朝南洋大臣左宗棠設立的漢口電報局開通,辦公場所設在漢口,幾經發展,到1908年,武漢成為全國電報接轉中心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