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说红楼梦」之马经义谈红学(第116期)——红学研究中的“门户”观

☀ 草根红学探索的沙龙;红楼梦爱好者的家园;为你分享不一样的金陵十二钗…

红学研究中的“门户”观

「草根说红楼梦」之马经义谈红学(第116期)——红学研究中的“门户”观

学术中有门户,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不仅不是,而且在华夏千余年的学术流变中,“门户”之别似乎成了一种固定的格局,所以才有蔚为大观的子学、经学、玄学、理学、朴学……但有趣的是,如此多的门户,它们又追求着同一种学术境界——贯通和整合。钱穆先生就一直认为,中国学术传统的精神是以“贯通”和“整合”为理想境界的。学术有门户,但又追求着理念相通,这不是构成了一对矛盾了吗?所以章学诚先生针对这样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治理学术的方法——“学者不可无宗主,而必不可有门户”。

就我熟悉的红学领域而论,观念之别,门户之辨,由来已久,举不胜举。周汝昌先生曾经为《红楼梦》的文本结构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建章宫千门万户法。《红楼梦》的文本构思奇妙诡谲,穿针引线,伏脉千里,配这样的名字,名符其实。然而,如果用“建章宫千门万户法”来形容当下的红学流派与门户,又是如此的恰到好处。

红学研究需不需要“门户”?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身就值得商榷。任何一宗学问,当我们想要进入的时候,必定要找一个入口,但就在此时,我们已在不经意间选择了“门户”。所以“门户”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无法回避。

钱穆先生曾说:“道欲通方,而业需专一”,要专一其实就是从“门户”开始的。中国文化浩瀚无边,就算是一宗红学也是博大精深,如此庞大的内容以及纷繁复杂的关联,我们不能轻率地“一言以蔽之”,所以分门别类对于初学者必不可少。

然而“门户”最终通向何处?这才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然而四部之内又有千门万户,但是所有的门户又呈现出一种特性——相互关联,四通八达。所以在中国主流学术界,学者们理想的学术高度就是“通儒”。通儒的地位远在专家之上。为什么呢?因为通儒要遍及经史子集而各有深入。

对于红学研究者来说,是当“红学专家”还是当“红学大家”,这也是需要我们细细思量的问题。所谓“红学专家”就是专攻红学的研究者,他们对《红楼梦》的思想、结构、语言等无一不精,然而一旦超出《红楼梦》的范畴便无从知晓了。“红学大家”除了熟悉《红楼梦》以外,他的眼光与境界放在了一个“大”字上。何谓大?其实就是一个“通”字。同是研究《红楼梦》,红学专家看到的可能是爱情的悲剧,然而红学大家看到的可能就是文化体制下的婚姻观;同是研究红学史,红学专家看到的可能是索隐派的稀奇古怪,然而红学大家看到的可能就是学术流变的内在律动。但是要成“红学大家”又必须要从“红学专家”做起。

问题还需要回到“红学门户”到底通向何处上来!我曾经撰文概述过红学的意义,它就是透视,欣赏,研究,传承中华的文化。同样的理念,红学的门户最终通向的是对中华文化的贯通和整合。以《红楼梦》为立足点,以红学为入口,通向中国文化的经、史、子、集。如果将《红楼梦》比喻成一棵树,我们除了研究这课树以外,还需要爬上树梢眺望森林。

红学研究有门户,这是治理学术的起始点,然而无论是哪一门哪一户都必然要体现同一种精神和学术旨归——融会贯通于中华文化。就如同《红楼梦》本身的特性一样——微尘之中见大千,从一个小小的贾府看到天下世间,观览人生百态。

“门户”与“通户”在学术上永远是相交为用的,只有入“门户”才能达“通户”。只有到“通户”才能更好的认识“门户”。陈维昭先生的《红学通史》,用一百万字抒写中国红学历史的全程演变,这是“通户”的大手笔;王朝闻先生的《论凤姐》,用三十万字分析王熙凤这个艺术形象的精明干练,言行举止,这是“门户”的极致。然而我们细细拜读这两部著作后,得到的启发是明确了一段从微观到宏观的阶梯式路程,以及其中纵横交错的往来。

红学研究可以有门户之别,也可以有高下之异,然而每一个研究红学的人都应该把握一个“门户”观——以《红楼梦》为纽带,贯通、整合于中华文化。无论从红学中的“考证门”还是“批评门”入手,都必须上通于文化整体,旁通于其它门户,唯有如此才能免于见树而不见林之病,也唯有如此才能彰显红学的意义与价值。

投稿请发邮箱:[email protected]

公众号:caogenshuohonglou

解析四大家族的衰败;殇情宝黛爱情的悲剧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草根说红楼梦文化艺术用品互换淘宝店

「草根说红楼梦」之马经义谈红学(第116期)——红学研究中的“门户”观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草根说红楼梦文化艺术用品互换微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