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齊桓公死後為什麼沒有保住霸主的地位?晉國反倒成為稱霸最久的國家?

妖鬼雜談錄


孔子曾經曰過:“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說的是春秋五霸之前兩霸。這兩個人性格不同,治國理政的思路和措施也不同,最後卻殊途同歸。

齊桓公的成功,歸功於管仲的個人能力,他以其極具現代特色的思維實行最早的“市場經濟”、“對外開放”以及大國外交,幾年內就讓齊國走上了富國強兵並進一步稱霸的道路。這可以說是得益於“人治”。

晉文公的成功,靠的是布衣士人組成的智囊團,即後來“六卿”的前身,相當於後世的內閣,既是集體智慧的體現,又是樸素的民主政體的雛形,可以形容為“法制”。

武王滅商,分封諸侯,以為王室藩籬。各侯國地域不同,文化迥異,同時各諸侯王採取的治國理念也各不相同,如召公治魯是“親親上恩”,即任用自家宗族參與國政;而姜子牙治齊則是“尊賢尚功”,即唯才是舉,用能力和業績說話。不同的治國理念造就了不同的國情和國運,魯國統治者實行家族政治,嚴格遵循周公制定的規矩,權力在家族內傳承,造成繼承人一代不如一代,一直都是周圍惡鄰(齊、楚)欺負的對象。齊國卻繼承了東夷文化,思想開放,經濟活躍,還遇到了管仲這樣數百年一遇的偉人,毫無懸念地成為春秋第一霸。

而晉國的體制則遊離於這兩種類型之外。晉國比齊國更先進之處在於,他們連公族都沒有,這歸功於父子兩代神人——晉武公、晉獻公。

晉武公,先後謀弒晉哀侯、晉小子侯、晉侯緡三任國君,成為周王室認可的晉國君主。由於他知道自己得國不正,怕其他公族效仿,在政權穩固後即大開殺戒,幾乎將原晉國公族後裔盡數誅滅。獻公即位後,再接再厲,將公族中碩果僅存的“桓莊之族”(曲沃桓叔、曲沃莊公、晉武公的旁系子孫)屠戮殆盡。自此,流行於大周諸侯國的公族大夫制度在晉國絕跡,異姓士人第一次登上歷史舞臺。這其實是中國歷史上用人體制的一次重大變革,晉國無意中完成了從“任人唯親”到“任人唯賢”的蛻變。而把這一點做到極致的又屬晉文公重耳,他的所謂“五賢”:狐偃、趙衰、先軫、胥臣、魏犨等人文武兼備,晉國在他們的治理下化繭成蝶,國力大盛。

作為現代人我們知道,靠“人治”帶有一定的偶然性,明君、賢臣缺一不可,除了齊桓公和重耳,後世的東漢光武帝劉秀君臣、唐太宗李世民君臣、唐玄宗李隆基君臣(開元時期)、宋仁宗趙禎君臣,等等,都開創了煊赫一時的偉大盛世。但是,這種盛況在歷史上少如鳳毛麟角,這是“家天下”的先天缺陷和“人治”的侷限性所決定的。道理很簡單:英主的兒子不一定英明,明君的繼承人還可能是個混蛋。同時,老祖宗立下的“立嫡以長不以賢”的臭規矩,更是讓司馬衷這樣的白痴都能登上皇位。所以,“人治”不科學,更不長久。

而晉國的用人體制雖然和現代民主政體還不能相提並論,但在當時來說卻已經遠遠地走在了其他諸侯國的前面,所以,晉國才能在亂紛紛的春秋時期獨霸上百年。

結論:

齊國的衰弱在於管仲的“人亡政息”;而晉國的持久強盛則來自於布衣士人的介入,給國家持續注入新鮮血液和活力。






彼岸歷史


齊桓公和晉文公在春秋初期先後成為霸主國,但是齊桓公只是在有管仲在時稱霸,在管仲死後,齊國只能稱為一個強國。而晉文公稱霸之後,更是讓晉國稱霸了長久的歲月,不可謂不強大了。

這些都是有著其歷史原因的。

晉國的強大以及其延續性

  1. 晉文公時期,對晉國體系進行了改革,有名的叫做六卿制度,為了給六卿以約束,更規定內政由六卿之外的人擔任,以為制衡。但是六卿制度本身對於大臣就是一個很好的刺激作用,後來的大型世家當起始於此。
  2. 晉文公以及其後代子孫,並不是一味地“尊王攘夷”。他們不斷髮展和鞏固自己晉國的領土,到了晉文公後期,晉國國土東接齊國,北接燕國,南接楚國,西接秦國。本來作為緩衝區域的眾多中小國家,都先後在晉文公稱霸時期被滅絕了。領土的增多代表國家對於外來侵略的抵抗能力變強,代表可養活的人口的增多,國力的增強。
  3. 晉國進行了一系列軍事改革,對軍隊進行上中下三軍的劃分。從軍事上正式脫離了周王室的管轄,形成自己強大的軍隊系統,並且因為晉國戰功的獎勵系統,其士兵作戰勇敢,先後東伐齊,南敗楚,西拒秦,完成了對中原諸侯國的統一。
  4. 晉國王室本來就是周王室的一支。而且周王室東遷也好,周王室動亂,內部分裂也好,先後多次都是晉國幫的忙,周王室對於晉國聰血統上更加信賴有加,非常喜歡有這麼一個強大的本家,所以從各方面都對晉有所刺激發展,其中一個方面就是把周朝當年興盛發源之地的東岐都劃分給了晉國。
  5. 晉國在晉文公之後,又接連有幾位強大的公室國君,但是架不住時間發展下原有制度的缺陷,最終王室弱而公卿強,導致被三家分晉,王室流落為民了。
齊國經過了齊桓公的一系列改革之後,其實也很強大,雖然我們看歷史書覺得齊國桓公任用宵小導致齊國衰落了。

可惜我們得注意,齊桓公時期,管仲制定的一系列改革是留存下來的。所以齊桓公之後,齊國向西向南發展,不過向西剛好碰上了晉國,向南又先後碰到吳越和楚國,向北則和燕國互有勝負,向東又是一片大海。這也造成齊國因地形的受制而與發展變大的空間。單純依靠其本身實力能最終成為春秋強國,戰國七雄已經非常厲害了,別忘了它周圍的鄭國、魯國、宋國、中山等國一度也很強,這些國家才是真的沒強大起來,或者才是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

但是齊國因為其位置,最終發展成為春秋戰國時期最為富有的國家,人家有錢,就是任性,不是麼?


阿慶還是阿慶


齊桓公沒死的時候有些諸侯已經有點按耐不住了,更別說桓公去世後了,那些依附齊國的小諸侯國蠢蠢欲動,都想借桓公離世的機會,發展自己的力量。形勢及其複雜。外部原因問題還不是很大,關鍵是內部,桓公和管仲在的時候,他的幾個兒子已經暗中較勁了,桓公怕接班人問題搞不好齊國會衰退,所以早早的將公子昭立為太子,託付給仁義的宋襄公。為什麼會將太子託付給別人呢?自己是諸侯的老大,怕什麼呢?估計是桓公感覺齊國不是很安全,對太子不利。宋襄公為人仁義守信,而且宋國與齊國比較近,


有可能成為齊國的戰略合作伙伴,所以將太子託付給宋襄公。管仲去世後,他的五位兒子,便迫不及待的跳出來明著爭搶王位了。齊國亂的一鍋粥,桓公去世後都忙著爭王位,整的連給他收屍的人都沒有。等到無軌即位了才將棺材運入宮中,舉行了入殮和出殯葬禮。無軌繼位。仁義的宋襄公不幹了,尼瑪你爹明明把太子託付給我了,你小子篡位,這不是陷我於不仁不義,我咋對得起你爹。於是宋襄公率領諸侯護送齊國太子昭回國並攻打齊國,齊國人非常害怕,殺了他們的國君無軌,齊國人將要擁立太子昭為君,

其餘四位公子的黨羽攻擊太子,太子昭逃走跑到宋國找他乾爹宋襄公,宋軍於是和齊國四公子的軍隊交戰,宋軍打敗了齊國四公子的軍隊,擁立太子昭為君,就是齊孝公。齊國也因此國力大衰,桓公霸業告終。齊孝公藉助宋襄公的力量坐上了王位,宋襄公也藉此告訴世人,當年霸主之國的國君,他的靠我罩著,誰是老大你們滴明白。齊孝公在位十年,大多數是跟著他乾爹宋襄公混,也憋了一肚子氣。(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在鹿上召集諸侯會盟,楚國,齊國的國君都來了,襄公以盟主之位自居,

沒想到充老大沒充好,引起楚國不滿,等到各國諸侯都到了在盂地會盟的時候,楚國抓了宋襄公併發兵攻打宋國。冬季諸侯在豪地會盟,楚國才放了宋襄公。襄公跟楚國掐上了,襄公攻打楚國的盟友鄭國,楚國討伐宋國援救鄭國,兩軍在泓水作戰,鄭楚聯軍擊敗了宋軍。齊孝公一看宋軍敗了,出氣的機會來了,他不幫忙就算了,反倒攻打宋國,徹底擊碎了齊宋聯盟的機會。他是真沒領會他爹桓公的深意。宋國一看忘恩負義的東西,於是與晉國結為盟友。宋襄公戰敗後後一直在宮中養傷,晉國公子重耳經過宋國,

襄公善待流浪列國的重耳。重耳後來到了秦國,秦穆公派秦軍鐵騎,護送重耳回到晉國繼承王位,就是晉文公。晉文公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去了很多國家,對這些國家的政治軍事經濟等都有些瞭解。所以他上臺後,修明政務,向百姓廣施恩惠,獎賞有功之人,舉賢任能,改革軍事,減免稅負。通商寬農,成為春秋第二位霸主,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以齊桓公並稱為齊桓晉文。


老張頭講故事


齊桓公晚年變得昏庸多疑,開始任用奸佞之臣,易牙、豎刁等乘機作亂,朝政腐敗可想而知。

特別是易牙,齊桓公有一次無意中說起,自己一生什麼珍饈美味都吃過,唯獨嬌嫩的嬰兒肉沒吃過。齊桓公本是無心之談,誰曾想,易牙聽罷,盡然回家把自己剛出生的兒子清蒸了送給齊桓公品嚐,易牙此舉倒也真是得到了齊桓公的信任,他覺得這是對自己忠誠的表現,完全沒有意識到,一個連自己兒子都殺的禽獸不如的人,怎麼會對別人忠貞呢。這點也足見晚年齊桓公確實昏庸的可以。

後來果不其然,易牙聯合一些奸臣把齊桓公弄到一間小屋子裡給軟禁了起來,而他的兒子們則忙著爭奪皇位,根本沒功夫管他的死活,結果他盡然被活活餓死了,這樣的齊國也真是荒唐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又怎麼可能繼續霸主的地位呢。

出現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還是丞相管仲的離世,以及後來一批老人也相繼離去,齊國的人才出現斷層,後繼無人,更缺乏管仲這樣的為將為相之才。齊桓公年老昏聵,國內又缺乏將相之才輔佐,奸佞當道,他前半生建立的輝煌功業,很快便被敗壞殆盡。

齊國雖強,稱霸也最早,可惜自齊桓公始,也以齊桓公死而終結。而同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則以晉文公開始稱霸,後續接連又出現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總共四位霸主,他們和齊桓公一起,也被成為春秋五霸。

晉國佔據有利位置,依靠地形和綜合國力牢牢把住秦國東進的要道,當之無愧是春秋最強的霸主。


每朝一史


齊國的稱霸是偶然性的,他只是在對的時間裡遇到了對的人,管仲,鮑叔牙,齊桓公的組合,是齊國國力發展的基礎,而這也是齊桓公能夠成為春秋五霸的原因,也是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榮耀背後的推動力,其實在齊桓公在世時,齊國的敗像已露。

一:他沒有有才能的接班人,繼任者都是爭權奪利的自私小人,所以他死後屍體都腐爛了也沒有人為他收斂。

二:朝無錚臣能臣,這就導致了沒有能夠阻擋齊國衰敗和敗亂的人才。

三:小人在堂,他們為了自己的私利必然不會考慮到齊國和齊桓公。


萬卷古今情


齊桓公自己都死得那麼慘。還想宏圖霸業?


口腔醫生肖武峻熊


仔細看看齊桓公和晉文公霸業的過程就知道了。

齊桓公的霸業主要靠的是管仲,管仲一死,姜小白的霸業就只是靠的慣性,或者說吃老本而已。

而晉文公的霸業靠的是他自己更靠的是他的整個卿士集團,這個團隊人才輩出,一直在延續。

當然晉國最終的分裂滅亡也是由此。


白露為霜65799235


齊國的統治階級和晉國的統治階級有所不同。齊國是姜子牙的封邑,是周天子的異姓諸侯。而晉是唐叔的後裔,是周天子的同姓諸侯。齊國國內強宗大族不多,國,高都不能算是非常強大的地方豪族。這導致齊國的情形和三國時魏國有點類似,缺乏地方豪門大族的支持,等到明主去世,國力就很快衰弱下去。反之晉國更像三國時期的吳國,境內地方豪門大族很多,趙,韓,魏,荀,智,範,中行,郤,欒等等,這麼多的豪門大族支持從國家動員能力上就不是一般國家可以匹敵的。但是政出多門也埋下了強枝弱乾的隱患,後來的歷史走向這證明了這一點。


隨便123840952


管仲死後,齊桓公不聽管仲遺言,任用易牙、豎刁之輩,在立儲問題上,態度曖昧,既立儲君又許五子,致使六子爭儲,易牙丶豎刁姦倿小人,桓公不知人肉何味,易牙烹子而奉桓公。豎刁為了接近桓公,不惜自宮為太監。二位小人攪得齊國天翻地覆,多虧宋國率諸侯國相救,齊國方才為安。後齊國落寞,田氏代姜,齊國再次中興是以後很久的事了。


趙永志67


關鍵是,接班人沒選好。繼而是頂級上程的領導團隊沒有組合好。不過歷史上所有的明君強主都沒有處理好這個問題。本質上對下屬不看好,不早些放權,沒有形成未來的執政主流。所以才造成君亡政息,混亂掙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