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神機妙算,為什麼蜀國卻成了三國裡最先滅亡的一個?

90後女孩打工日記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諸葛亮圖!


首先諸葛亮神機妙算但是面對曹操的壓倒性優勢並沒有什麼用,雖然聯合孫權坑了曹操一回,但是在後來由於蜀國與吳國交惡,三氣周瑜。所以更加的難以抵擋曹操的進攻。加之曹操後來又重用在謀略上不下於諸葛亮的司馬懿與劉備的死亡。讓蜀國的情況更加嚴峻。但是我認為最嚴重的還是劉備死後手下大將更加不重視諸葛亮的命令分分被誅。而那些跟隨劉備一起打天下的老將卻均已老邁年高!造成後來諸葛亮手下以無可獨擋一面之將。以至於蜀國後來的最先覆滅!


神知吾不知


作為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第二任期是不稱職的!在劉備去世後頭三年蜀漢的危機應對,諸葛亮還算稱職,但是之後為了實現中興漢室收復中原的夢想不顧實際情況,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在經歷夷陵戰敗之後,即便中原有變,蜀漢也不具備撿便宜收復中原的實力!

不要看小說《三國演義》把諸葛亮吹上天,作為政治家,評判好壞,主要看政策政績,個人能力再強也沒多大用。作為將軍評判好壞要看指揮戰績,不看武力高低。

以下說說我認為的諸葛亮三大蔽政。

首先,不應積極北伐,應以吳蜀聯盟來維持南北均勢,不必要不北伐!總體上應該東和北防,西南兩個方向可以小規模搞搞擴張,不能長期佔用大規模人力物力;維持南北均勢,以割劇圖自保!

其次,搞荊州集團本位制,拒絕本土化。曹丕以推行九品中正制的方式實現了與北方勢族的合作。孫權在張昭之後任命顧雍為相,以陸遜接替呂蒙任大都督為標誌,在赤壁、夷陵兩場大戰後大量任用吳地士人,實現了人才的本土化。東吳本土士人為東吳政權效力就是在擴大家族實力,出兵抵擋曹魏就是在保家衛國。反觀蜀漢,朝廷大權一直在荊州系手中,東州系、本土系長期靠邊站,直到費禕遇刺,黃皓擅權。鄧艾兵臨成都城下,朝中官員降聲一片!本土士族歡迎曹魏‘解放軍’。當時士族基本都是讀書人,壟斷了做官的資源。士族中大族也叫勢族,是門閥的前身,是地方實力派。蜀漢重用荊州士人,蜀漢政權某種程度上也算是流亡政府!

再次,忽視人才梯隊建設。諸葛亮事必躬親、凡二十仗以上皆自己出,忽視了人才培養,奪走了年輕人鍛鍊成長的機會,革命隊伍後繼無人;同時也加深了蜀漢政權對諸葛亮本人的依賴性,一旦其本人去世,容易給蜀漢政局造成動盪。

不過就算做好了這些,也只是為蜀漢延壽而已!除非蜀漢能夠在三國國力競爭中勝出,才有翻盤的機會!


qzuser7570841


首先,諸葛亮的統一大計,被兩個人破壞了!一個是關羽,沒有東和孫吳,盲目挑釁,雖小戰有勝,但丟失荊州,戰敗身死,使蜀國丟失戰略要地,削弱了國力。另一個是劉備,夷陵之戰,被東吳陸遜大敗,損失軍事有生力量,最後自帝城託孤,抑鬱而亡。這二人,破壞了諸葛亮的軍事戰略聯盟及統一大計,削弱自己力量,存亡勝負,早已判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此時諸葛亮"隆中對"戰略大計,已經破滅。

其次,三國之中,蜀國佔據地盤最小,人口最少,經濟相對落後,綜合國力最弱,與魏國東吳,不在一個等級,大國即使暫時軍事失利,但無關國家危亡,但蜀國經不起一點失敗,即抗打力不足,這一點以後被證明。光憑個別人的政治軍事智慧,改變不了力量的對比。失敗也並不奇怪,畢竟實力是硬道理!

第三,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希冀憑藉軍事主動進攻,北伐中原,僥倖取勝,實屬窮兵黷武,自取滅亡。以及以後的姜維九伐中原,均以失敗告終,加速滅亡。

第四,諸葛亮執政大權獨攬,大小政務均出自丞相府。阻礙了人才的發現及培養,以至後繼無人,接班人姜維,有失諸葛亮栽培,有小計,無大才,屯兵避禍,等於自宮。蜀國內部政治動盪,外來政權,荊州士人,益州本土三派鬥爭激烈,本土投降派佔了上風。

主要的原因,漢末三國時代,北方中原地區雖經戰亂,但仍是天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經濟發達,文化昌盛,自然修復能力極強。東吳及蜀漢相對經濟文化落後。北方經過相對穩定,特別曹操正確的各項政策領導下,經濟發展回覆迅速。所以統一天下,仍是北方政權。


別當真58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隆中對》說盡當時天下大勢,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並且做出了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臥龍、鳳雛得一者可得天下”,蜀漢兩者皆層擁有過,儘管鳳雛逝世的非常早,但是臥龍孔明可是將自己的一切都傾注在蜀國身上,為何蜀國依舊是三國中最先滅亡的一個呢?連沒有什麼曠世之才的東吳都比他晚,這究竟是為什麼?下面就跟著我一起去尋找答案:

當時魏國佔據天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東吳佔據地利,長江天險無人可輕視;蜀國佔據了人和,劉皇叔仁義之民傳遍天下,眾人皆以劉皇叔為正統。但可惜亂戰時期,禮樂崩壞,群雄逐鹿中原,“劉皇叔”這三個字的分量近乎於無,不被認可,只有強大的實力才能真正的“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蜀國當時佔據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府之國,物產豐富,但是打仗不是比生活水平,比的就是人口,糧食,地盤,易守難攻之地,也就意味著無人居住,因此,蜀國士兵相比於曹魏來說,少的可憐,當年劉邦能夠憑藉四川之地,最終一躍成為中原之主,就是在他人互相內耗的時候,趁機猥瑣發育,最終實力凌駕於諸王。

可惜,此一時彼一時,魏國佔據北方大地,人口、糧食都極為豐富,發展速度遠遠甩開了蜀國,只需要再等幾年,蜀國就連和魏國掰手腕的資格都沒有了,諸葛亮正是發現了這一點,才想要趁還有喘息之力在中原插一顆釘子,以便日後還有逐鹿中原之主的機會,因此,諸葛亮舉全國之力“六出祁山”,可惜,最終還是失敗了,釘子沒有插成,反而把蜀國的整理實力拉低了好幾分。不過也沒有什麼可惜的,本來就是一場豪賭,輸,則功敗垂成,被魏國吞併;贏,則入主中原,享萬世之榮耀。


其次,那就得“桃園三結義”三兄弟一起挖坑了,關羽大意失荊州,將蜀國最最重要的一座城池輸掉了,沒有了荊州,蜀國實力下降幾近一半。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發動“夷陵之戰”,最終火燒連營七百餘里,張飛更慘,居然被部將所殺,部隊就此解散。三兄弟彌留之際挖的這個大坑,完完全全把蜀國推入了覆滅的邊緣,諸葛亮終歸是人,就算是神也無法挽救當時的蜀國了,更何況是諸葛亮。

最後,那邊是蜀國地處丘陵盆地,人口,資源缺乏,只有足夠的基數才能推出足夠的人才,畢竟你見我哪的絕世大才會出現在山野之中,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沒有良好的環境的薰陶,如何能成為大才?大才需要站在前任的肩膀上才行啊!蜀國本來就缺乏人口,焉能有足夠的人才?最終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正是基於此種情況啊!


因此,三國鼎立之中蜀國最先滅亡。


盪漾飛劍356


個人認為,諸葛亮神機妙算與蜀國興衰沒有關係。如果你仔細梳理三國演義的故事,你會發現,前期的諸葛亮事事先知先覺,在任何劣勢的環境裡都能找到應對方法,反敗為勝,比如草船借箭,借東風等。而在後期,雖然諸葛亮能夠先知先覺,但是侷限於蜀國自身實力,或者因為對手太強大,從而一籌莫展,鎩羽而歸。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呢?答案就是,前期的劉備集團一直走上坡路,赤壁之戰開始,孫劉聯合,打敗曹操,攻滅蜀國。有句話說,歷史是勝利者寫的。既然最後結果是勝利了,當中的過程隨便你吹了!就像現在那些抗日神劇,抗戰取得了勝利,所以後人隨便啷個海吹鬍侃。但是後期呢,諸葛亮要麼失利,要麼失敗,所以作者不好怎麼吹了,只好說:諸葛亮能幹是能幹,但是環境、天命不允許啊!


小河流77


用今天的話來說,不可與趨勢為敵。

諸葛亮先生就是搞個了與天下大勢為敵的路線圖。這是他個人的最大悲劇。無論何種原因,他進不了或者不能進入曹魏政權體系去主持天下大事,所以走了天下三分的路線。而這個隆中對的路線圖即決定了蜀漢其實最先滅亡的結局。以北方曹魏佔據的起點優勢和後來的發展優勢,任你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和姜維的九伐中原,有用嗎?沒有用。哪怕是偷襲成功,打下許昌都沒用。用毛澤東主席說的,決定性的因素在哪裡?東漢王朝衰敗、三國紛爭上百年後,蜀漢集團其實已沒有了統一天下的正統性優勢,反倒是曹魏政權取得了北方世間民心。

到曹操逝世之前,曹操已經擁有了稱帝並統一天下的民心優勢。而蜀漢卻已經失去了這個條件。蜀漢之亡國,只是技術操作上的早晚難易問題了。


宏論discussion


蜀國先滅亡和諸葛亮神機妙算一點關係都沒有。

天下亂,蜀先亂;天下興,蜀先平。

從另一個角度來解讀為什麼先要滅蜀。我國的地理環境是西高東低的走向,越往西邊地勢越高,海拔越高;大部分江哥流域是自西向東,匯入大海。就是因為這樣的地理環境才導致四川盆地在軍事上是多麼的重要。

如果魏國的戰略策略是先攻東吳再滅蜀漢,孫劉同盟的蜀漢可是近可居高臨下馳援東吳,遠可揮師北上攻打魏國。

所以要統一全國,最難啃的骨頭就是蜀漢,魏國當時是出奇兵,加上劉禪投降才拿下蜀國,不然按照蜀道之難的天塹,不會那麼輕鬆拿下。


傷心豬兒蟲


失去了荊州,這就是等於隆中對戰略失敗了,又在夷陵之戰又喪失了大部分人才和精銳,能夠維持國運這麼多年已經是通天之能了


七個名字真不容易


感覺這問題驢頭不對馬嘴啊,什麼意思?蜀國的滅亡和諸葛亮神機妙算有何關係?明知道諸葛亮是人何來神機妙算?

如果你是說三國演義諸葛亮也算到了,蜀國會滅亡,也算到了有人會偷渡陰平小道。如果你是說正史,看來國家基礎教育還有待加強啊。




史盲精彩


諸葛亮如果真如《三國演義》的描述乃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有智慧的人,諸葛亮的結局水鏡先生早就一語明瞭,"雖遇其人,末逢其時"。就當時的時勢而言劉備從織蓆營生到成立帝國並當上皇帝,實屬不易,除劉備賢德之外太多都是諸葛亮的謀略。但是劉備的力量相對曹操、孫權太弱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