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绑架下的中国式养老:我生了你,你就该养我,否则你就是不孝

“我生了你,你就该养我,否则你就是不孝。”有这样的想法的中国人何其多?就连外国人也频频称赞中国式的家庭有家庭气氛,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可问题就出在了那个“该”,应该吗?

那如果说不应该呢,假如我不养老人,我就是不孝顺了?

产生这样想法的原因如下:

一.认知歪曲---应该主义

每个成年人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自己度有的认知方式,而有一些认知属于不良的认知方式,它最终会影响人的情感体验,对事物的真实体察。

应该主义就是其中一项认知歪曲。

它是指:只根据事物应该怎样而不仅仅依据事物是什么来评价事物。

例如:我应该孝敬老人,如果我不孝敬,我就是不孝。

道德绑架下的中国式养老:我生了你,你就该养我,否则你就是不孝

二.认知歪曲---个人化。

“个人化”是指将消极的事件过多地归因于自己的过失,而没有看到他人其实也有责任。

例如:不孝顺老人的我,简直是十恶不赦的人渣。我必须孝敬老人。

而这其中,也许还有各个兄弟姐妹的推诿责任,也许还有老人当年的抛家弃子遗弃他的恶行,也许还有一直用道德绑架孩子,要求孩子孝顺自己的物物交换的“恩情”。

而孩子长大成人之后,过于将事情个人化,也将是自我纠结的病根。

中国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其中最让我动容的是恣蚊饱血的故事,最让我感到恐惧的却是埋儿奉母的故事。

前者说的是为了不让父亲被蚊子骚扰,吴猛一个晚上赤身坐在父亲床前,让蚊子喝饱自己的血。

后者说的是因为家庭贫寒,养不起多余的人,为了供养母亲,郭巨想要杀掉自己的儿子,以此来奉养母亲。好在还未实施计划,挖坑填儿的时候,挖到了一坛黄金,以此渡过难关。

道德绑架下的中国式养老:我生了你,你就该养我,否则你就是不孝

假如没有挖到黄金呢?那是不是就填儿成功了?

孝顺的底线在哪里?

夺走一条命,供养另一条命?

中国式的孝顺里更多了一层没有底线。

而有人会说:有了底线的中国式孝顺会没有人情味。

底线和人情味,到底该靠哪一边?

佛家一句名言:向上求因,不求果报。

从自身找问题,付出了的,是不求回报,但求自己问心无愧。

然而在中国式家庭关系中,一通混战。

主要源于家庭界限不清以及家庭教养方式的失当。

家庭界限不清的例子:愚孝的妈宝男一直让自己的妈参与自己的生活,在婆婆得知媳妇生了女孩之后,变本加厉要求自己的儿子离婚,最后导致孩子成长不利,以及家庭缺乏融洽。

家庭教养方式的失当:长期用“我今天供养了你,明天我老了,你可要孝敬我”作为口头禅式的教育,孩子容易产生人情寡淡的误区,认为今后只要有物质,就可以拥有一切,因为当年母亲就是这么教育自己,需要物质供养自己。

道德绑架下的中国式养老:我生了你,你就该养我,否则你就是不孝

国外一段让人动容的父女对话,引人深想:

父亲对着自己的女儿说:“我会尊重你的底线,绝不会越过,这样我才能知道你的底线在哪里。只是不要让这种心情支配你太久,因为时间太久的话就会出问题。”

如果是真正的在意对方的父母,会做到真正的尊重,而这样教育之后成长起来的子女,会更有感恩之心。

而这样的父母大可会告诉自己的子女:“我不需要你对我负责,我只要你过得开心。这对于我来说,已经够了,谢谢你成为我的孩子。”

我是萤火虫老师,我在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