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立体治污水,“母亲河”不断刷出绿色新颜值

摘 要

木兰溪是莆田市一条自西向东入海的河流,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母亲河"。20年来,莆田坚持不懈治水,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让木兰溪"变害为利,造福人民"。在木兰溪流域治理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莆田正通过全方位立体治污,不断刷出绿色新颜值。

全面整治入河排污口 推动木兰溪治理取得新成效

打造生态文明的木兰溪样本,水质是重中之重,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理木兰溪的重要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加强木兰溪沿线污水收集处理,全面整治入河排污口,提升木兰溪流域水质,全力推动木兰溪全流域系统治理取得新的成效。

建一项水利工程 留一处美丽景观

在全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治理木兰溪的重要理念之际,从市水利局传来消息,今年我市计划投资37.57亿元,全力推进39个美丽莆田水利项目建设。兴修水利,润泽民生。建设水利,既要经济效应,也要生态美丽。

水利兴邦,泽惠民生。建设水利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推动木兰溪全流域系统治理,建设木兰溪防洪工程,实现“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目标。当前要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借鉴木兰溪治理的历史经验,进一步推进治水兴水,努力建设美丽莆田,使之成为美丽中国的生动范本。

过去水利工程一般以实用为主,水泥防洪堤、光秃秃的大坝,和“美丽”不沾边。当前要转变观念,提升“水利工程”为“水利生态景观工程”,力求建一处水利工程,留一处美丽景观,既保障防洪安全,又提高百姓生活质量。千年古堰木兰陂获评全国“十大最美水工程”称号,为水利工程建设树立典范。今后,要借鉴这一经验做法,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水利项目建设,结合美丽莆田建设和生态保护要求,让水利建设配套绿化工程“生态化”,让周边设施“景观化”,使新建的水利项目不仅“好用”,而且“好看”,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 黄凌燕)

“清源林”母亲河的源头,原来如此多娇……

木兰源记

 山路十八弯,行驶在三县交界的仙游山,时而云雾缭绕,时而暖日朗照,“木兰溪沿岸行”采风团一行直奔仙西村黄坑桥头。戴云山脉余支的笔架山下,一汪澄澈透底的清泉跃然眼前,四周层峦叠嶂,林木葱郁,空气清新,我们深情地凝望着令人心醉的绿色,深深地呼吸着如此甜润的空气。刹那间,兴奋极了,原来我们扑进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全方位立体治污水,“母亲河”不断刷出绿色新颜值

采风团伙伴们已是按捺不住,弯下腰来,掬一捧清泉,一口一口地品尝着。“真甜呀!真甜呀!”知道吗?正是这个泉眼孕育出奔流向海、哺育300多万莆仙人民的母亲河木兰溪……

母亲河的源头,竟是如此的美丽动人,当你实地感受着这绵绵群山里原始自然的生态环境,感受着这滴水汇聚成奔流之溪的大自然伟力,感受着这孕育滋养莆仙人民的生命之源,能不心怀感恩、踊跃加入呵护母亲河的行动中来?于是乎,人们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地来了,用自己的双手,播种了绿色,播种了希望。

我循着林间小路,一片片地看着这迷人的绿波。

瞧,一块圆形的大石头,上面镌刻着“清源林”三个红色大字,一行行楷记载着清源林的由来。2012年,北京仙游商会的乡亲想到了家乡的木兰溪,决心回报母亲河的养育之恩,发动党员筹集100万元,在此植树造林。眼下,清源林面积达24700平方米,有红豆杉、桂树、香樟诸多树木,郁郁葱葱,生机一片。

全方位立体治污水,“母亲河”不断刷出绿色新颜值

春分时节,莆田驻京党工委及下辖各党支部班子成员追思清源林,来到仙西村植下一片青年林。当天,莆田市委驻京党工委副书记率先捐款100万元,众人纷纷响应,众筹500万元,以自己行动召唤全市人民共同来源头添绿。他们动情地说:“母亲河是我们在外莆商的永远的情结,如果全市人均种植一棵树,就可以再种350万棵。”

青年林北望,可见那一片“巾帼林”。纤细的枝干挺立风中,枝头喜见花开,红的、白的、紫的,灼灼百朵竞芳华。“植树节刚种的呢,不到一个礼拜就开花了。”同行的仙西村党支部书记纪志达娓娓述说,这100多株绿树是莆田市妇联组织女性代表共同种下的,有紫玉兰、深山含笑、红叶石楠诸多品种,树种采自浙江,因莆田纬度更低、气温更高,便提早开了花。

往东前行,只见一块形似一滴水珠的大石头矗立着,上面镌有“木兰溪源”四个红色大字,乃是时任国务委员的陈至立题写的。纪志达诙谐地说,尽管石碑单独竖立,但是石头总是温润如初,足见源头水汽之丰沛。

年初仙游县生态国有林场,对外加挂仙游木兰溪源保护区管理处牌子,这是仙游加强对木兰溪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

站立在石碑旁的木兰溪源保护区管理处主任郑瑞椿也接着话茬说,2012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建立木兰溪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8025公顷,涉及西苑、石苍、社硎、菜溪等4个乡镇20个行政村、1个林场,包括戴云山脉东坡的石谷解、仙游山和十八股头等主峰,主要保护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

源头保护区海拔200~1803米,素有天然氧吧之称,而且相对高差大,地势陡峻,山峰高耸,沟谷幽深,悬泉飞瀑,溪流灵秀,岩石奇特,林丰竹茂,兼具古、奇、幽、秀诸特征,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保护区有丰富的森林景观,林木茂密,物种丰富,生物多样性高,是重要的野生动物栖息地,有众多的珍稀动植物资源,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生态教育、生态旅游价值。

这里有一组数据诠释了这一价值。且看,维管束植物有1366种,有脊椎动物有420种,大型真菌137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有南方红豆杉、水松和银杏三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蟒蛇、黄腹角雉、云豹三种,新发现稀有物种长苞铁杉。区内溪流以石谷解为起源中心,向四周分流,是仙游县乃至莆田市的重要水源涵养林,孕育着丰富的优质水源,乐为莆仙300多万居民提供日常的生活和生产用水。

再往东南走出,在一开阔地上,有一奇石景观。主石状似“笔毫”昂立,其上刻着著名画家买鸿钧书写的碑记,介绍莆田市母亲河木兰溪的沿革,正面镌刻人民网总编余清楚题写的《咏源》一诗:“仙游山毓秀,千嶂卧石牛。兴化人杰地,木兰歌水头。”只见有两只小圆石,形似“山芋”,依偎在主石两侧。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余寿文题写景名“抱芋上书”。

“抱芋上书”来自明代仙游名臣郑纪“为百姓上书轻赋税”的典故。郑纪为官体恤民情,想方设法为困苦的乡亲减免田赋,因此有了当地诗人赋诗“海滨邹鲁众朝绅,唯有吾乡郑纪真。抱芋上书轻赋税,何须青史识孤臣”之传颂。这一奇石景观是为纪念莆仙母亲河木兰溪源头列入省级自然保护区而设计的,由北京市仙游商会于2017年6月捐建,纪念郑纪为民请命的风范长存。

瞻仰着“抱芋上书”,追古思今,砥砺前行。纪志达表示,当向贤臣看齐,勇于担当,为建设综合型自然保护区贡献一份力量。如今,当地委托厦门一家园林规划设计公司设计的木兰溪源生态主题公园方案已经出炉,定位为集休闲、旅游、文化、生态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湿地公园,使木兰溪源保护以项目建设为载体落到实处。

迫不及待地翻开这本图文并茂的设计图册,木兰溪源生态主题公园总体布局为“一轴两带多节点”,建设有游客服务中心、餐饮中心等功能性建筑,设置有清源轩和长廊,供游人休憩、观赏清源湖。待到蓝图实现时,游客可以沿着一条自然的登山步道,经过竹林小道,直达清源湖旁的山顶思源阁,将周边湖景风光一览无余。届时也可在泉眼处的思源广场,瞻仰洁净水源。

带着无限憧憬,我们来到了仙西村部,一栋红楼映入眼帘,“木兰溪源环境教育基地”几个大字进入视线之内。这个项目是 2012年4月在仙西小学旧址的基础上启动。当时仙游县筹措千万资金用于基地改造建设,后又投资200多万元,装修基地主厅,建成进场道路及停车场。我们仿佛猜透了建设教育基地的良苦用心,那是为了向人民展示木兰溪全流域景观、治理变迁史迹,让大家更懂母亲河,了解她的艰辛过往,了解她的精神气质,从而发自内心去爱护她,带动越来越多的乡亲加入保护母亲河的行列。(郑志忠)

坐此听溪声

后枫村和老家坪坂村隔溪相望,小时候,石桥未修时,常受长辈指派涉溪而过,来后枫村食杂店买些日常用品,记得那时,打瓶酱油,买几粒粗盐,都要来后枫村。在小孩子的心目中,后枫村很了不起。

那时的溪有多大,多险,那时的小路有多小,多安静,每次经过,忍不住一阵小跑,到看见石虎宫,也就快到小卖部,才稍稍放心。俊芬说,她小时候常来坪坂村玩,坪坂村北面背山,南面临溪,是个风水宝地。说得也是,横跨溪流两岸的石桥,就是坪坂村韩姓老板出资修起来的,包括通往后枫村的宽大水泥村路。俊芬对我们小村庄的赞美,和我对她们村庄的羡慕,颇有美丽的风景在别处,诗歌在远方的况味。

来后枫村,重点拜谒马思聪大人殿宇。记得小时候,母亲亦常常来焚香礼拜。马大人马大人,当地百姓如是尊称,因何马大人深受百姓敬仰?

翻开历史典籍,读先生的生平:“先生少负隽才,豁达多识,为人特重有气节。遇事敢为,兴礼乐,端风化,复修二十六渠以溉田,廉介自将,正己利民,多有惠政,邑人德之……”

《明史·卷二百八十九》:“……时主事马思聪亦抗节死。思聪,字懋闻,莆田人。弘治末举进士,为象山知县,复二十六渠,溉田万顷。累迁南京户部主事,督粮江西,驻安仁、值宸濠反,被执系狱,不屈,绝食六日死(宸濠系燕王第四代孙宁王朱宸濠)。后朝廷平息叛乱,赠思聪光禄寺少卿。诏江西赐庙祀,予额旌忠。其父洪源,以子思聪贵,封赠主事。”

思聪与子明衡合著有《马忠节父子合集》存世。此后莆阳大地建有殿堂,纪念马思聪赤胆忠心,清正廉洁,深明大义,高风亮节,以百姓社稷为重,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之圣贤精神。

古香古色的凤仪殿,屋顶上有各式雕刻,龙盘其上。门口对联“古来赤胆扶社稷,时去善心运未桑。”左右画有松月图、墨竹图。

殿内牌匾:察理阴阳,对联为王琛先生撰书:“凤落九天枫陛钟灵地,仪型万世筠贞显圣神。”后人的对联里包含对先生的无限敬仰。且左右偏门书——背面书有“春朝阳,冬暮阴”,正面写着“清风亭,吉水处”。

马大人的殿堂已征地易地重建,此次采风,感触良多,莆阳百姓骨子里颇具善与美。凡是村庄里供奉的诸佛菩萨、神灵圣人,百姓皆视为心灵寄托。或可忏悔或可祈求或可倾诉,人的心,在与佛、与神、与圣的对话中,获得佛佑神启,有敬畏有宁静有盼望。

在后枫村,看石虎宫——背倚太平寨道义光辉存浩气万古福地,面朝三紫山景致秀丽留芬芳千秋功业。

石虎宫的“亮天”匾额,颇有故事。传说为清代宰相蔡新所题。原匾已散失,现为王琛先生题写的“亮天”。——天以元气生生而光为调之则天光亮之曰“亮天”。录清蔡新原句,岁次壬午年孟夏紫云山人王琛。

生于后枫村的70后小伙子逗号,断句并解释如下“天以元气生生,而光为调之,则天光亮之,曰亮天。并注:天即自然,天以元气创造众生,而后需阳光调节众生,则天生光照亮众生,简称亮天”。

村里老人带着我们去溪中寻宝,说是有蔡新的题字,“盘龙”二字未见,但见桥下溪石状如盘龙。寻着寻着,大家齐心协力,在龙眼树下,藤蔓交集处,国柱先生取出随身带着的手套及工具,砍下披藤,露出大石上的“坐此听溪声”几个繁体字,当有一定年份。有人说,许是当时溪水潺潺,或“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宰相大人坐此听溪、饮茶,三五知己,月下漫步。彼时,尚可泛舟否?此情此景,想想都让人陶醉。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此刻凭吊古迹,遥想当年,我的老家的这条溪流,是如此的风华迷人。曾经在多年前写过,不知其名,称之为清溪。历史如此丰厚,自己如是肤浅,越是去接近历史,越发现自己的渺小与无力,真真是“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在溪边,遇旧时磨米磨面用的石磨弃置路边树下,热爱古物的人们眼睛都发光了,说是这可都是古物呀,多年以后,哪里去找。并好心提醒主人,要保管好。有一位大娘热情而来,说“坐此听溪声”这块石头以前很大很干净,我们常常在溪里洗了衣被,顺便就晒在上面。

据说后枫村也有桂花园,不知是八月丹桂,还是四季银桂,或者二者皆备。暂且留一些念想,也许某一天,有缘再见。后枫村,在水一方,风物如是怡人。一条溪流,哺育的何止是一个村庄,一条溪流,滋养的又何止是一代人。(韩冰)

莆田“老水利”,比木兰陂还早三百年

全方位立体治污水,“母亲河”不断刷出绿色新颜值

延寿古桥

唐神龙年间,吴兴在北洋围垦,筑延寿陂,首先开发兴化平原。延寿陂早于木兰陂三百多年,是兴化平原四大陂中最早建造的,是莆田第一次利用大溪流灌溉农田。但是从明代开始,人们已不知道它在哪里。

千年的大陂,不会无声无息地消失。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文献资料,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延寿陂保存完整,依然发挥灌溉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如果延寿陂不存在了,北洋就得不到灌溉。但是,对照清代陈池养《莆田水利志》,延寿陂溉北洋172村。如今这172村,整个北洋,沟渠纵横,水源充沛,农田肥沃,仍然得到很好的灌溉,农作物年年丰收,一直是膏腴之地鱼米之乡。明代彭韶(1430-1495)也认为,延寿陂虽然遗迹莫睹,但“溪流溉田如故。”溪流,显然指的是延寿溪,通过沟渠灌溉北洋。而沟渠只是整个水利工程的一部分,沟渠的水只有通过整个水利工程才能得到,起码得有引溪水入沟的工程。这就说明,延寿陂依然存在。

有人会说,虽然北洋得到灌溉,但那不是延寿陂在发挥作用,延寿陂已毁弃,是别的水利工程在灌溉北洋。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

全方位立体治污水,“母亲河”不断刷出绿色新颜值

太平陂周边景色秀美

这就要考察延寿陂与周围其他水利工程的关系,才能分辨清楚。先说太平陂。太平陂建于1056-1064年间,灌溉的是梧塘涵江等地。《弘治府志》说,太平陂“分上下二圳,上圳得水七分,灌兴教、延寿二里高仰田;下圳得水三分,灌兴教里吴塘、漏头等处平洋田。”这些地方都不属于延寿陂灌区,两个陂“井水不犯河水”。宋代刘克庄(1187-1269)“义勇普济吴侯庙记”说:北洋人民“无水旱之虞,鼓腹而系壤,长息而抱孙者,吴侯之功也。”那时延寿陂建成已500多年,刘克庄先人坟墓就在吴侯庙附近,小时候也曾在那附近垂钓游玩,一定是亲眼见到延寿陂在很好滋润北洋,才说这番话的。如果延寿陂被取代,“吴侯庙记”就会提出来了。

再说使华陂,陈池养《莆田水利志·陂塘·延寿陂》已经说明不能取代延寿陂,可以参看,文长不录。《弘治府志》说:“初,吴公建延寿陂溉平洋,尊贤里地高未食其利,使华陂建,始分水北注。”“溉常泰里、尊贤里、孝义里,共九村。”可知使华陂只是作为补充。

全方位立体治污水,“母亲河”不断刷出绿色新颜值

与延寿陂关系最密切的是木兰陂。元延祐年间(1314--1321),总管郭朵儿在木兰陂北岸开“万金陡门”,分木兰陂水进北洋。实际上,郭朵儿只引木兰陂可加以利用的十分之三的水给北洋,水量不多,绝不够灌溉整个北洋。木兰陂北注,灌溉的是延寿溪正流西边,县城东、南、北郊,今顶墩、阔口、枋尾等地,最后与延寿溪合(注入的地方只有两处,一在潭头桥,一在荔浦,都在远离延寿村的下游,靠近入海口)。北洋的主体仍然由延寿陂灌溉。只要将万金陡门进水口与延寿陂的分水河(见下文)口相比较就可以知道,那进水量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根本无法相比。成书于1580年的《闽书》里有一段话说得很明白。当郭朵儿决定分水北洋时,父老争之曰:“北洋有延寿太和等陂,奈何夺此(木兰陂水)与彼(北洋)。”这就是说,木兰陂分流北注,只是支援,并非也不可能替代延寿陂。

全方位立体治污水,“母亲河”不断刷出绿色新颜值

由上可知,延寿陂依然存在,还在灌溉北洋。那么,陂在哪儿?整个工程什么样呢?

据《弘治府志》:“使华陂在县北五里,延寿陂西二里。”那么延寿陂在使华陂东面二里附近的地方。而且,陂名“延寿”,应该在延寿村。

全方位立体治污水,“母亲河”不断刷出绿色新颜值

全方位立体治污水,“母亲河”不断刷出绿色新颜值

延寿溪在延寿村的大转弯。溪流自图右而来,经图左过延寿桥向南入海。海峡都市报 图

《八闽通志》记载,延寿溪“溪流原出杜塘,赴浦入海。兴始塍海为田,筑长堤,遏流南入沙塘坂。”从地理形势看,延寿溪过使华陂、吴公潭,沿着吴峰山西边一直北上。水势经山体导向后,进入平原,前面没有遮挡,旁边没有巨大的落差,本来应该由吴峰山北端一直向北冲,经今白杜、溪白,横贯北洋平原入海。入海口可能在今漏头到三江口之间,或在今涵坝到三江口之间,或分成几处入海。但是实际情况是,溪流在吴峰山北端刚一出山,就向右折约125度,与原来的流向成‘V’字形,向南经荔浦入海。就好像一根粗铁丝被人从中间拗成锐角。

全方位立体治污水,“母亲河”不断刷出绿色新颜值

这不符合志书记载的历史事实,也不合于科学常识。这只能有一个解释:那是人为的,是当年吴兴在那儿截流的。所以溪流由北向南转折的地方的北岸,就是当时延寿陂工程的遏流长堤的主体,这个地方离使华陂大约二里。这道堤很长,东边可能到今延寿桥,另一边或直延伸到吴公潭,吴公斗蛟据说就在那个潭。

筑这么长的堤是必要的。由于溪流被全流截住,改道,吴峰山西侧的水位必定上升,有这一条长堤,溪水就不会漫溢到西面今洋西村那边去,甚至回流到上游。而在吴峰山北端对面转折点的堤坝,危险系数最大。一者由于水位提高,增加堤坝压力,二者由于水流被挡,被迫转向,就会像一头猛兽,猛烈冲撞、冲刷堤坝,志书记载堤坝数溃是可信的。现在的延寿溪,从东圳水库出来,水流小,而且温顺多了。顺便说一下,吴兴不惜花那么大气力,把延寿溪拗弯成锐角使之向南,其目的大概是把水从北洋引开,不让北上泛滥平原。

确定了遏流长堤后,其他的陂首工程就不难找到。《八闽通志》记载,延寿陂“陂口别为两派,曰长生港,曰儿戏陂。”又,“儿戏陂在延寿陂上东边。”可知这两个工程在今延寿桥东边。

全方位立体治污水,“母亲河”不断刷出绿色新颜值

先看长生港。“港”在古书上的定义是“河流分流处”,不是今天意义上的海港、港湾,没有“可以停泊大船的江海口岸”的意义。《说文》:“港,水派也。”《集韵》:“港,水分流也。”即江河的分流。那么,“长生港”就是命名为“长生”的分流,就是引溪流进入灌区的分水河。今延寿桥东边,下游约200米,北岸,浦头村西边荔枝林与绶溪公园交界的沟渠,正是分水沟渠,也就是长生港。

理由是:1、该分水沟渠上通延寿溪,下经企溪、大坝(古作泮)、北大、吴江,进入北洋灌区,灌溉北洋,是北洋沟渠的总源头。2、该沟渠也在延寿村。3、《弘治府志》说“长生港深八尺,广五丈,口深四尺。”按照唐代一尺合今30.7厘米算,宽度与目前我们实测最窄处约20米基本相近。长生港长约110米,笔直,南北走向,与正流上游成锐角,有利于取水防泥沙。这是人工开挖用于控制进水的咽喉,河口要开多大,很难确定。大了,灌区容易内涝,小了,供水不足。据志书,河口有一个四尺(约1.2米)的“门槛”,可能是一个高差约1.2米的斜坡,河深2.5米。当然现在都不止这个尺寸了。

不过有人会问,经过千年冲刷,难道沟渠宽度还是跟刚开挖的时候差不多?没错,要是河底、河岸都是泥巴,现在的河面恐怕会有上百米宽。这一点,我们认为,吴兴挖长生港时,已经充分考虑过,他可能把河底及两边边坡都砌上石头,所以今天的长生港基本上还是那么宽。下游的企溪,就宽多了。具体情况,还需要根据水下勘查,或等到水干见底才能知道。

《八闽通志》说:“长生港即延寿陂口中港也。吴兴于漏塘上开港通溪,以大水为则。务欲开拔溪源时水,下海民田获利,遂号长生港。今东厢、延兴、延寿、仁德、孝义诸里田,多仰溉于此水。”所说的受益诸里,都在北洋。注意在这一段话中,要在“务欲开拔溪源时水”后点断,“下海”二字连下读,意思才可以明白。下海,即“陂下沿海”,与蔡襄“奏复五塘”中“塘下沿海”文例相同。

再看儿戏陂。就是从遏流长堤经潭头桥到荔浦陡门入海的正流,主要作用在于冲沙,分洪。溪流中携带的泥沙石块从这一段正流冲入海,就不会由分水河口进入灌区,从而造成沟渠淤塞,无法引水灌溉。《八闽通志》曰:“吴兴虑时水为患,于渡塘溪口别分一派通浦,壅沙为塍,遏水入洋。雨大溪溢自推沙而注于海;水减,顺溪南下,沙复自壅成塍,不劳人力,通塞自如,若儿戏然。”平时水缓,溪里的沙堆积成小堤,挡住水流,较多的溪水由分水口进入北洋灌溉;雨大时,溪水涨溢,推沙入海,溪里的沙少了,更多的水排海,不会进入北洋,防止内涝。不用人力,自动调节北洋进水。确实是科学的方法。似乎这冲沙很轻松,像儿戏一样。不过既然叫做儿戏陂,可能当时在分水河口附近,正流河道上,有一小段横截溪面、没有露出水面的小堤坝,用于冲刷泥沙。

全方位立体治污水,“母亲河”不断刷出绿色新颜值

延寿陂陂首工程 谷歌地球截图

遏流长堤、长生港、儿戏陂,构成了延寿陂的陂首工程,都在使华陂东边约二里的地方。这就是历经1300多年依然屹立不倒、保存完整、依然发挥灌溉作用的延寿陂。

全方位立体治污水,“母亲河”不断刷出绿色新颜值

北洋纵横交错的沟渠 谷歌地球截图

分水河引水入北洋,进入横经直贯、密如蛛网的沟渠,灌溉农田。吴兴当年“酾为巨沟者三,折巨沟为股沟五十有九。”(《八闽通志》)沟渠既用于引水,又用于蓄水,像是地上水库。沿海修建泄,就是排水涵洞,以减缓水势,或在水灾时排水入海。也有御咸的作用。北洋原来是海滩,吴兴围垦之后,才成为平原。有几个泄后来改建成陡门。总之,陂首工程,沟渠和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灌溉工程,滋润北洋,使“向之咸地悉为沃壤。”(“吴侯庙记”)。

兴化平原上其他大陂用拦河坝截流,抬高水位,引水灌溉。延寿陂是无坝引水,没有拦河坝,这是延寿陂区别于其它大陂的一个特征。如果想在延寿陂上找拦河坝,那是找不到的。遏流长堤只是河堤,使溪流改道。整个延寿陂工程无人值守,润物无声,陂首工程与环境融合成一体,没有特殊标志,年久了就看不出来。只有沟渠透露出一点信息。

据《新唐书·地理》,延寿陂受益四百顷,按唐代1亩相当于今0.871亩计算,约35000亩。那时南洋还没有开发,北洋先露出水面。

水利是不朽的工程,没有人为破坏,毁弃,没有特大自然灾害,都会长久保存的。都江堰、广西灵渠、郑国渠都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仍在使用。延寿陂也有1300多年了,建成时距立县才140多年。“昔陂未成,潮汐至使华桥”(“吴侯庙记”),北洋还是一片盐碱滩,蒲草苍苍,溪水汤汤,零星开发都采用凿塘蓄水灌溉的方法。延寿陂首创筑陂开沟引溪水灌溉,在工程设计、引水量、灌溉面积等方面领先于其时代,是莆田灌溉农业发展的里程碑,使莆田人能得平土而居,为莆田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综上所述,延寿陂工程包括遏流长堤、长生港(分水河)、儿戏陂(分洪排沙工程)、沟渠和泄,是一个完整的无坝引水水利工程,1300年来一直都在使用,造福莆田人民。


来源: 湄洲日报、福建省水利厅、福建省河长制办公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