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批評兩句,17歲少年跳高架橋身亡。怎樣做好孩子青春期教育?

姑蘇講堂


感恩邀請,我是教大育小。母親批評兩句,17歲少年跳高架橋身亡。看著視頻,看著這樣的消息,確實讓人心寒,我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17年的養育,這個母親此時此刻該是有多麼的傷心。這個到底是誰的錯呢?

青春期的孩子,到底該怎樣教育呢?作為母親,我們該怎麼辦呢?

青春叛逆期指:叛逆期是指青少年正處於心理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監護。他們反對父母把自己當小孩,而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他們也就對任何事物都傾向於批判的態度。

這個時期的最大特點就是:主要表現在家長和孩子或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激烈對抗。行為上大多不計較行為後果,做出某些十分極端的事情。該17歲的少年採取跳高架橋就是非常極端的行為表現,當然也成了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劇。悲劇的背後有許多我們值得反思的地方。

作為母親,我們首先要理解的是孩子出於這個時期的心理特點,從心理上接納和理解孩子處於這個時期內在的心理衝突。當然有了足夠的理解,孩子的許多行為就會接受,避免的很多的衝突。

經常和一些家長交談家有青春期的孩子:事事要注意,這個時候是“祖宗”,得多隨順他,合理範圍內的就都滿足吧,不合理的最好好好的說。否則吃苦的就是你!

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心態是值得家長借鑑的。

其次:作為一個母親,學會察言觀色,控制情緒,找對地點,找對時間來教育孩子,解決孩子的問題是一項極其重要的能力哦。這個家長必須用心修煉。

這個十七歲的少年的母親,在車上 批評孩子,顯然是不對的。網上透露:因孩子與同學發生矛盾,批評了幾句。那麼作為母親,肯定是被學校老師叫到學校,處理孩子與同學發生矛盾的事情,從學校出來,被請家長,孩子和母親肯定都心情不好,沉浸在這個痛苦的事情當中。車上肯定是離這個事情的發生不久。

如果母親能夠控制一下情緒,等到雙方緩一緩再議論此事,或者找個開闊安全的環境討論或許就避免了悲劇的發生。

古人對孩子的七不責值得我們借鑑:

  1. 對眾不責

  2. 愧悔不責

  3. 暮夜不責

  4. 飲食不責

  5. 歡慶不責

  6. 疾病不責

  7. 悲憂不責

這個是古人的智慧,是值得我們今天學習的,具體原因大家去學習吧,這個是對孩子和對家長很好的保護。

第三:不要因為是家長,就打著“理所當然的”心態,肆無忌憚,毫無顧忌的可以教育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學會開闊心胸,真正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替孩子考慮,是真正的教育孩子的一個跟樣。家長要餘生作則,學會自己疏導自己的情緒才是關鍵。學會有耐心的呵護孩子是重點。

第四:教育孩子一定要深謀遠慮,給孩子足夠的愛,足夠的歸屬感,讓親情和愛成為孩子前行的後盾。但凡家庭和睦,能夠從心底裡感受到滿滿的愛,這個是會讓孩子珍惜生命,並且穩穩向前發展的基石,也是孩子面對挫折最好的後勁。

朋友家是一個非常溫暖的大家庭,一個孩子總是被很多人說愛她,初三的時候因為學業的打擊,和老師關係的強烈衝突,孩子不願意去學校。孩子走出陰影后告訴媽媽說:“我曾經其實想過不活了,可是想想你們那麼愛我,外婆愛我,爺爺奶奶更是從小照顧我,寵我,你和爸爸就更不用說了,我不得你們。我更不忍心你們傷心。”

綜合上述:青春期不可怕,青春期的孩子教育也不可怕,關鍵就是家長能否接納孩子這個心理上的變化,能否去理解孩子的內在衝突,能否有愛,有耐心的去包容和溫暖孩子 。當然,學會控制自己情緒,學會察言觀色試試教育孩子是家長必修的功課。

當然,孩子的教育不是等青春期才想起來要教育哦!


教大育小


昨天就看到了這個視頻,當時的心情真的是無法形容,一時之間惋惜、同情、悲痛、好奇種種情緒糾結在一起,真是痛心至極,因為我也是一位母親,我能體會到那位媽媽那一瞬間無助、懊悔、崩潰的感覺。

我們還不知道事情的具體細節,只知道這個孩子上職高,因為和同學發生矛盾,媽媽批評了幾句而跳橋身亡,當然這些情況也是網上的消息,真實性也得不到保證。但是,不管事情因何而起,從孩子拉開車門義無反顧地跳下去的行為來看,這應該是一種的積蓄已久的情緒的爆發,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出現這種情況,必然是早就埋下了種子,只是誰都不自知而已。

這個事件帶給我們悲痛的同時,也引發了大家熱烈的討論,作為父母到底該怎麼和孩子交流、怎麼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叛逆的青春期真的是一件需要認真去學習的事情。我是一位母親也是一位教師,我談一談我的經驗。

首先,作為父母要做好生命教育,要讓孩子明白生命來之不易,珍視生命既是對父母親人的負責,更是對自己的負責。人一旦進入社會,就不是獨立的個體,你的生命不只屬於你自己,人只為自己活著,那是很自私的表現。父母應該經常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學會珍愛生命,不能拿放棄生命作為要挾父母的籌碼。

其次,作為父母不要想當然地代替孩子做選擇,更不要打著“父母都是無私的,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無視孩子的感受。父母賦予孩子生命並不意味著孩子是你的私有財產,不意味著你可以隨意左右孩子的行為,而且還想當然地覺得之所以這麼做是出於自己的經驗或教訓,是為了讓孩子少走彎路。有時候彎路是必須要走的,有些牆壁是必須要碰的,有的教訓是需要孩子自己得出來的。所以,把孩子當成和自己一樣的生命個體,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要越俎代庖。

再次,作為父母要學會傾聽,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鬱悶,是因為他自己覺得自己想的是對的,而沒有人認可他的想法,他並一定非得要去怎麼做,只是想單純地得到大家的肯定而已,更何況孩子的想法有時候未必就沒有道理。因此,我覺得要學會傾聽,給孩子說話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深切瞭解孩子的想法,也才能有針對性地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當然,我並不是建議父母一味地順從孩子,無原則地縱容孩子,真正的愛不等於“溺愛”,父母應該教給孩子為人處世的方法,而不是凡事都代替他去做。父母要敢於放手,不要總擔心孩子會出錯,在錯誤中成長,不是人類發展的客觀規律嗎?

我想之所以出現今天這樣的結果,肯定這對母子在日常生活中就有種種齟齬,這種爭執肯定也不是第一次,我們在指責這個孩子“玻璃心”的同時,更應該反思,是誰讓我們的孩子成了這樣。孩子剛出生時如同一張白紙,是他的原生家庭、學校、社會等諸多因素造就了他現在的樣子。我們都在關注家庭教育,那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在避免這樣的悲劇發生這件事上,又該做些什麼呢?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道道快談


昨晚看到視頻,很震驚,為生命的脆弱,母親的悲傷。

視頻中,一輛車打著雙閃停在路中間,一位孩子打開車門下車,向路邊跑去。母親隨機下車追出去,但已經晚了,孩子絲毫沒有猶豫,縱身躍下,母親懵了一下,往橋下看了看,然後悲痛欲絕。




車停在馬路中央,打著雙閃,說明孩子在跳車之前,這位媽媽有意識停車,我逆推一下當時發生的情況:

孩子:媽,別說了,都是我的錯,行了吧。

媽媽:你這是什麼態度?我說錯了嗎?

孩子:你別說了!你再說,我就從橋上跳下去!

媽媽:行,你給我跳,有本事你就跳。

孩子:你停車,讓我下去!

媽媽打開雙閃,停下車。

孩子很絕望,他憤然下車,用手摸了一把臉上的眼淚,毅然決絕地跳了下去。



這孩子是受了多大的委屈,才如此決絕地跳了下去。連給自己後悔,給家長道歉的機會都沒有。

我相信如果孩子和同學鬧了矛盾,媽媽稍微克制一下自己的脾氣,如果正確地和孩子溝通,根本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



針對青少年叛逆期的孩子,最好這樣溝通:

1.接受孩子的情緒,與孩子共情。當孩子心情不暢,情緒不佳,與他人發生了矛盾,父母往往首先分出對錯,到底怨誰,誰的責任。然後試圖說服孩子,但情緒的產生從來就不是以對錯來左右的。父母最應該做的不是疏導,更不是說教,當一個導師的角色,此刻,孩子最需要的是找一個傾訴的夥伴,找一個可以放下委屈的依靠。所以父母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並表示自己夜曾經這樣過,正如,當你遇到一件事情,很難過的時候,當聽說有人也和你有一樣的遭遇,你的悲傷會馬上減輕。同理,如果父母此時能夠接納孩子的情緒,並表示自己也曾經和孩子有過一樣的情況。孩子馬上會安靜下來,心裡會好受很多!

2.舉發生在自己身上類似的事例。當孩子接受了你之後,你要將話題繼續下去,舉一個自己繃勁個他遇到的類似的例子,你們的談話正在深入,如果這位媽媽對孩子說:我學生時代也曾遇到過這樣的事情,我一個同學……我相信孩子會很認真地傾聽你的過去,在傾聽的過程中,情緒慢慢平穩。這時,你可以進行第三步

3.徵詢孩子的意見,傾聽他的看法。可以聞訊孩子,我們應該怎麼做,密室怎麼打算的,人真傾聽孩子的看法這時孩子已經由情緒的發洩者向解決者轉變。思維也不再固定在悖逆之中,而是站在開始替對方著想。

4.與孩子共同制定措施和解決辦法。父母根據孩子的意見,商量式的參與意見,共同制定下一步措施和解決辦法,比如,面對和同學鬧矛盾這件事,到底是和好還是高速老師,告訴對方家長,還是冷處理,不理不睬。父母和孩子共同制定措施,也幫助了孩子,培養孩子處理問題的思路和辦法。

我們來複述一下這種溝通方法:

1.接納孩子的情緒,與孩子共情。

2.舉自己的事例,現在孩子的一邊。

3.傾聽孩子的心聲,徵詢孩子的意見。

4.共同制定解決辦法和措施。

看到這個視頻,看到孩子的決絕,和母親的悲傷。我淚流滿面,深夜,我發到班級群中,警示家長。





我們總是以二元對立的眼光,看待教育孩子,孩子遇到事情,非得強調對錯,分出輸贏,並以說服改變對方為自己的勝利。其實,在生命面前,對錯並不重要,也無所謂輸贏。擱置對錯,放下輸贏,別總是想著說服對方,改變別人,其實你什麼也改變不了,你能改變的只有你自己!

父母是最應該持證上崗的一個角色,但我們往往還沒有準備好就匆匆上崗,都是第一次,父母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需要磨合,但上天沒有給我們太多磨合的機會。

願永遠母慈子孝,願事事安好!


寐語小築


2019年4月17日21點58分,上海一位母親因孩子與同學發生矛盾,批評了孩子幾句。結果孩子拉開車門,衝到路邊,跳下高架橋不治身亡!

還有一起也是剛剛發生的事情:

同為父母的我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就會無比心痛,進而禁止自己的孩子內心是否足夠的健康、強大。

近年來頻繁發生此類事件,無數的人們給出了各種各樣的分析,也給出了各種各樣的警示,但是仍然無法避免此類事件的不斷髮生。我認為所有的分析都有其道理,也必然會對孩子產生各種正面的積極影響。比如給孩子進行珍愛身命的教育,給他們培養健康積極的生活態度,培養他們的抗挫折能力,給他們引導正確的三觀等等。可是我還是覺得這還是不夠!

我認為除了這些“技術手段”的調整之外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事情是需要我們所正視的——孩子內心的孤獨。

回憶一下三十四年前我們的童年,那個時候我們是這樣生活的:

每天上學同學在集合點大概的聚集一下就有說有笑的去學校了,課上也一樣也是被老師各種批評、數落,但是絲毫不影響課間的時間爭先恐後的出去玩,什麼都能玩,丟個沙包、跳個皮筋、扔個飛盤、玩個雙槓、鬥個拐、跳個房子……哪怕是幾塊石子也能玩出花樣來,比如下個棋什麼的。我那時候學校教學樓後面還有一排水泥乒乓球檯子,一到課件瞬間人滿為患。

當然,“懂事兒”早點的還會欺負個女生玩玩什麼的,一統嬉笑打罵之後往往以男生被老師怒批、懲罰而收尾。

學習不好、紀律不好被叫家長是常有的事兒,老師脾氣都不小,當著家長孩子面一統批。

無論對錯,我們要面對的就是來自父母的二次懲戒——先把孩子打一頓出出氣再問你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說了也是白說,因為那時候父母的態度總是“你不嫌招惹別人,別人會……”

反正能跟你講道理的父母總是覺得不多。

被打被罵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雖然當時可能會哭的西斯底裡,但是事後貌似沒人會記恨誰,頭天還打的頭破血流的小夥伴,第二天就能和好如初……

放學後除了個別家教太嚴的會趕緊回家,大多數孩子沒人回回去的。

爬牆、摔跤、跳皮筋、丟沙包、鬥拐、爬樹、打水漂……

總之不背家裡人叫回去吃飯大家會一直玩下去。

至於作業……咳咳,那個年代貌似抄作業的人總是不少。

吃完飯很快就到“活動基地”集合,知道睡覺前被家人罵回去,真的是罵回去——那時候感覺父母對孩子的耐心卻是不怎麼好,彷彿好好說話孩子都不會聽一樣。

……

試問那個時候那個孩子有時間顧得上去尋死覓活的?

那麼有意思的生活、那麼多好朋友、那麼多充滿了喜怒哀樂的生活點滴雖然當時並不太在意,可是成年之後又有幾人不曾回憶?

簡單粗暴地教育沒有把我們打垮,卻給了我們面對各種挫折的勇氣,給了我們務必珍貴的各種情誼。

現如今孩子出現各種問題的父母幾乎都是我們那個時代過來的,難道是因為我們過去所經歷的這種教育的“副作用”開始體現了嗎?還是說我們這代人被五花八門的教育理念給搞亂了?

把賞識教育提高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把懲戒教育踩在腳下還要摩擦摩擦才解恨。

可是再看看現在的孩子們——

他們還有朋友、夥伴嗎?

他們還有那麼多遊戲可以玩嗎?

他們還有哪些我們塵封在記憶裡的那些嬉笑怒罵嗎?

沒有!

他們現在要承受的是來自於未來十幾、二十年後的可能出現的工作、生活壓力

他們要面對的是喊了多少年卻是越減負擔越重的學業

他們要面對的是每個興趣班、特長班都不好意思跟人大招呼的現實

他們要面對的是遠超課本教材的各種加碼、超前教育

他們要面對的是想找個朋友玩玩可是大家都很忙的現狀

他們的父母有著一套有一套的學習方法、學習計劃,但是就是沒有一套讓他們能夠輕鬆下來放鬆一下的計劃——如果說有,那麼也是父母自認為能夠給孩子帶來放鬆的旅遊、郊遊,而偏偏他們的父母還試圖通過這個給孩子帶來怎樣的不同的教育,根本不是把它們當成一件就是純粹玩的事兒……

於是他們更多的時候是跟機器(手機、電腦)做朋友……

所以,在我看來,孩子們是孤獨的,這種孤獨不是因為他們玩的東西少,不是他們父母陪伴的少,不是同學不夠多,實際上他們認識的人反而比我們那個時候更多——畢竟上了那麼多的學習班嘛。可謂是“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他們的孤獨是來自於他們每個人都是被“隔離”的,雖然有身體活動上的聯繫,可是精神上卻是斷裂的——即便是跟自己的父母亦是如此。


壓力無處釋放是一方面,內心的苦悶沒法傾訴也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連能夠讓他們更加快樂的活動、事物業越來越少。

這份孤獨豈是說“百忙之中”抽時間跟孩子聊聊天就能解決的?

這份孤獨豈是帶他們旅遊幾次就能排解的?

這份孤獨豈是搞幾次名義是孩子聚會實際上是大人的座談會的活動能緩解的?

這份孤獨豈是聽幾個講座、看幾個視頻課就能明白的?

父母們有千萬個理由可以證明自己在做的和將要做的事情“都是為了你好!”,可總是很難做得到徹底的放下那些利益驅使之下的焦躁的心,而平靜的聽聽、看看孩子想什麼、需要什麼。

我相信,所有那些走向極端的孩子父母們他們教育孩子講的道理都是對的!初衷也都是為了孩子們好!

可是那個時刻、那個時候孩子們最需要的不是質疑,不是譴責,不是責罵,不是失望的情緒……

其實可能就是一個拍拍肩膀告訴他們“沒關係,以後注意!我們會做的更好的!”就足夠了。

不要把孩子當成我們洩憤的對象——也許他們壓根就承受不起我們的那份期待,那麼到底是孩子錯了還是我們當父母的錯了呢?

給孩子的生命的教育不是講幾個故事、聽幾節課、描繪未來的生活、告訴幾個道理這麼容易就做到的事情,內心的孤獨感是無法用這些東西所消除掉的——唯有讓他們更加喜歡、欣賞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上人或者事物,他們才會更加珍惜!

沒有誰能“救”自己的孩子,只有自己!

最後我想說:有些教育方式我不是們隨隨便便就能玩得起、玩的來的,當我們選擇相信在孩子的童年時刻給他們的是“快樂教育”的時候,請想清楚,“快樂”不是沒有責任和代價的,“快樂”不是沒有懲戒和說服的,最可怕的不是你從孩子小時候就對他們嚴厲、苛刻,最可怕的是你在他們小時候縱容可是等到他們大了你卻又要求他們必須完成你想讓他們完成的事情去——比如考學、比如選擇專業……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母親批評兩句,17歲少年跳高架橋身亡。怎樣做好孩子青春期教育?

17歲孩子跳下高架橋,母親頓首捶足之痛

從網上看了相關視頻,視頻內容一共就幾十秒,但卻記錄了孩子跳橋的全過程,僅僅5秒鐘,他就選擇並且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它反應的迅速快捷,他的母親努力去抓它,但是沒抓住,同時在視頻裡也看到了他的媽媽頓首捶足之痛。



據網上的消息,是因為孩子和同學拌嘴,做母親的說了孩子幾句,孩子一生氣就從高架橋跳了下去。

自我反思孩子教育。

晚上回家的時候和妻子一起聊起了這件事。我們達成一致意見——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應該有挫折教育。

我家孩子現在上學前班,剛剛過了7週歲。每次和孩子做遊戲或玩的時候,我總是故意輸給孩子。想讓孩子通過贏獲得自信。但現在看來,讓孩子一直贏,也不是一個很明智的選擇。



於是今天晚上和孩子玩五子棋遊戲的時候,一改以前都是孩子贏的局面,我也讓孩子體驗了幾次輸的結果。我們每個人都喜歡贏,不喜歡輸。但出身社會,其他人能讓著孩子嗎,孩子能贏得所有人嗎?孩子難道不會有輸的時候?老是贏,還能輸得起嗎?

那天在網上還看了另一則視頻,視頻的內容是,一個比母親都高的男孩子對母親進行拳打腳踢,而母親則默默的承受著。孩子有錯,難道僅僅是孩子有錯嗎?

挫折教育也需有。

我們應該對孩子進行正向鼓勵教育,但適當的挫折教育也是必須有的。



相對於這個17歲的少年,其父母對其的挫折教育是失敗的。小的時候沒有對孩子進行良好的教育,長大了就更難了。

面對17歲的孩子,面對青春期的孩子,一味的使用強硬的手段是不行的。硬的不行,只能來軟的,只能先順應孩子,之後再通過恰當的契機,恰當的方法對孩子進行教育。

突然間想到,家長一味的溺愛孩子,而教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懲戒權的缺失!


曉曉筆記


天下所有為人父母者,面對這樣的悲劇,無不深深感到悲傷和懊悔!

接觸今日頭條一年多時間裡,“三味"記不清已是多少次看到這類孩子他傷或自害的人間悲劇了!

其實,每一次除了哀傷之餘,我們從來都沒有忘記向全社會所有家庭、所有為人父母者發起警示和呼籲:

痛定思痛!別讓悲劇重演!

但現實為何總是這般不聽話呢?



小到幾歲的小學生,中到10來歲的中學生,大到20多歲的大學生。每一次悲劇的背後,幾乎都可以找到"重知識輕心理”的教育敗筆!

今天這話題是從悲劇中談孩子的青春期教育問題。看了前面答主的回答,對“怎樣做好孩子的青春期教育?"淡了許多很實際的方法,在此,“三味”在尚無更佳建議之時,就不再重複了。

不過,有一點,我想再次提請家長們深思和重視:

為人父母者,務必對孩子有個全面的瞭解,別過份高要求。孩子是塊什麼料,就定位他適合的位置。一塊牆頭磚,彆強往樑上推。

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不平凡",想法沒錯!但回到現實再看,“不平凡"者又有多少?做個合格的“平凡者"也這一種成功!

一個走不進孩子心裡的父母,沒有資格跟孩子談學習!忽視心理健康的教育,文化成績再好,也是失敗!心理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曾經有網友說“三味"這種說法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我只好送他一句:

“不見棺材不落淚!"

(請原諒語氣過重!每次面對這種悲劇,“三味"就衝動。)

歡迎關注頭條號【三味聊教育】, 讓我們一起從新角度看教育老問題!

三味聊教育


看到這個問題,心情很沉重,特別是看到母親絕望的跪在地上抱頭痛哭的時候,絕望、無奈、傷心·····我想這位母親可能一瞬間也有跳下去的衝動。

回頭想想,只能說對這個孩子的教育是失敗的,我們要怎麼教育孩子,這個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

17歲的孩子,馬上就是成年人了,心理這麼脆弱,肯定與受到的教育有很大關係。

教育孩子我覺得這幾方面一定要注意

1.過多的批評

很多父母當遇到孩子犯錯的時候,不問原因,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批評,特別是一些平時工作忙的父母,只有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才會出現,一出現就是批評孩子,更多的只有吃飯的時候才能見面,批評就在飯桌上進行。

試想,這樣批評孩子有用嗎?孩子能虛心接受嗎?孩子會去改正嗎?我想可能孩子更多是記住被批評了,至於為什麼,孩子不一定知道。

況且,經常性的批評只能讓孩子越來越反感,越來越不願意和父母溝通。

2.過多的嘮叨

孩子犯了一次錯,父母一想起來就是一頓嘮叨,生怕孩子忘了,父母認為只要多次的嘮叨才能讓孩子記住,事實上,多次的嘮叨只能讓孩子更煩,容易讓孩子產生叛逆。

我們想一下,我們和別人聊天,每次聊天對方都要提起上次說過的問題,你會繼續再和他聊嗎?我想肯定不會。很多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溝通,就是怕一不留神又要被父母嘮叨。

3.過分的溺愛

“小皇帝”“小公主”這個問題已經說過好多年了,我們為了自己的孩子什麼都能做,含在嘴裡怕化了,但是,出門在外哪有那麼多的人要遷就著你,孩子稍有不滿就大發雷霆,這樣的孩子,心理太脆弱了。

所以說教育孩子,我們要正視孩子的錯誤,發現孩子的問題,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切,教育孩子,不是嘮叨孩子。


快樂兒童ing


非常感謝@姑蘇講堂、@大聲叫我董先生 二位的邀請!

百度了這個事件的相關報道,事情似乎並不複雜,正如題主描述 :母親因孩子與同學發生矛盾,批評了孩子幾句。結果孩子拉開車門,衝到路邊,跳下高架橋不治身亡!

所有的青春期問題基本上都是出在情緒和心理上,這個事件又是17歲少年情緒衝動之下的極端反應方式造成的。

這裡我不僅要問:青春期情緒是否可以控制或者疏導呢?青春期問題能否化解呢?

我想這個問題是肯定的答案。情緒能控制或者疏導出去多少?問題能否化解?看似有兩個方面的因素:家長和孩子,而一般情況下和家長的生活態度以及說話方式方法有更大的關係。

這個失去愛子的家庭已經非常悲痛了,向他們表示真誠的問候!不過借這個事件,我想更多的家長需要反思自己的親子相處心態和方式方法:

1,隨著孩子年齡長大,我們需要承認他們的長大,更加尊重他們的獨立。孩子做事不合適,批評是家長理所應當的,但是批評的方法方式必須要講究。

對於六七歲的孩子可以揍一頓,對於十歲左右的孩子,我們可以罵一頓,對於十三四歲的孩子,就要收斂一些,罵就不能如十歲的孩子了,對於十六七歲的孩子,更要注意用詞了。

小時候我曾見過有的家長罵孩子,被家長一罵,小孩子很害怕,而十六七歲的孩子可就不害怕了,而是會和家長對著幹,或者一走了之,或者反而更是和家長從心理上對立了,如果緩和這種關係是需要一段時間的。

2,和十幾歲孩子相處是需要家長一個和平的心態。先處理感情再處理事情。

有的家長談起自己的孩子,就一腦門子官司,一肚子怨言,這也不好,那也不好,可他的孩子在親朋看來,並不是像他說的那樣不好,這是典型的家長心態不平,生活中經常遇到。

任何事情總是會過去的,我們必須堅信這一點,情緒之中不要做任何的斷言。遇到事情時,先把情緒平復了之後,再處理事情。就如孩子如果和他人發生了矛盾,先不要論對錯,不要急於指責,先想辦法平復了孩子的情緒,也許情緒平復之後,他自己也能意識到是非對錯了。

平復情緒,就需要家長學會傾聽,事實中的傾聽並不簡單,我們需要和孩子共情、同理心,引導他說出來、適時地化解、換一個角度看問題。

3,和十幾歲孩子相處,必須得遵從他個性的特點。

如果他容易激動,家長說話就儘可能地緩和用詞、語氣、甚至表情等來營造一個相對平和的氛圍。

比如孩子考試成績出來了,因為做題時犯懶,明知道過程不寫會扣分,卻還是沒寫。媽媽知道了,說他“你這是作!自己找的!”如果孩子性格很容易激動,個性比較強,媽媽說這話時,如果情緒也很激動、表情嚴肅、語氣頗有指責的味道,那麼親子之間很可能會發生衝突;但是如果家長笑著說這句話,語氣裡是善意的責備,那麼就不會發生衝突。

也許有家長說這不是慣著孩子嗎?就因為家長從小慣著,孩子才經受不住批評了。

有這樣的道理,不過如果小時候沒有養成孩子強大的心理,在青春期想通過批評幫助他加固心理建設,不能不說是一種非常不合適的方式。

我們可以想一想,如果自己和他人有了矛盾(都有對錯),被一個比較親近的人當面很嚴厲地指責自己不對,一般情況下自己會做何反應呢?

我們是不是更喜歡別人不帶任何成見地簡單分析就可以,或者先用幾句話化解自己的情緒?

和青春期孩子相處,猶如和其他成年人相處是一樣的,如果我們家長擺正了心態、經常反思自己的言行,營造出一個和諧輕鬆的親子關係,那麼青春期的問題也就不會這麼嚴重了。

昨天在地鐵看到一個六年級的女生一路上不停地刷手機,看了她一路,最後我忍不住笑問“你是初幾?老師讓帶手機嗎?”女生很認真地告訴我“六年級,只有六年級才能拿手機!”我不自覺地笑了,儘管我有點感慨這個女生對手機的熱愛,可我沒覺得不正常。我對先生說“現在,我一看到這個年齡的孩子,我就不自覺地感到高興!”

說這個小事,我只是想告訴大家,對於孩子,我們要接納他們的一切,因為他們是我們的孩子,我們愛他們。他們有問題是自然的,對於問題,我們可以通過自己不斷地學習找到合適的方法盡己所能地幫助他們化解,想辦法能讓他們自己心裡感知到,而不是簡單地用父母的權威去指責或者嚴厲的批評。


快樂庭院


又一花季少年的人生還未綻放就已如流星般的凋零,僅僅因母親的兩句批評不堪忍受而選擇了輕生。再次聽到這樣的悲劇,讓人感到悲痛惋惜!這樣的悲劇已然不是第一次發生。


先來了解下事情的原由:2019年4月17日21點58分,上海一位母親因孩子與同學發生矛盾,批評了幾句。結果孩子拉開車門,衝到路邊,跳下高架橋不治身亡。

為何現在的孩子如此衝動,如此的漠視生命,心靈如此的脆弱?這和我們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著莫大的關係!

一、缺乏挫折教育

在孩子的成長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作為家長,不應該過度的呵護,雛鷹總要翱翔於天際,不經歷風雨的洗禮又怎麼能翱翔呢?現在的孩子,缺乏的就是挫折教育。在家裡孩子是爺爺、奶奶、父母的掌中寶心頭肉,含在嘴裡怕化,捨不得孩子遇到一點挫折!溫室中很難培育出嬌豔的花朵,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溺愛,不是真愛!

二、缺乏正確的生命價值觀

現在的孩子嚴重缺乏生命價值觀。古語有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父母賦予孩子生命,而孩子選擇輕生這是對父母不敬不孝。人生最大的悲劇不是沒錢沒權,而是白髮人送黑髮人。在當前的教育中,正確的生命價值觀的教育是必要且刻不容緩的。樹立孩子正確的生命價值觀,讓孩子珍愛生命,敬畏生命!

三、教育懲戒權的缺失

現在的老師就像被束縛住手腳的木偶,對於學生的教育,百般無奈,卻又無可奈何。家長的溺愛,社會的輿論,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等都是束縛教師手腳的“繩索”。這樣“繩索”造成了現在的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形成了一種“不敢管、管不了”的病態現象。對於犯錯學生,僅僅給予口頭教育,甚至在教育時都要慎行慎言。更有教師為了自保而選擇任其發展。這樣缺失懲戒權的教育,又如何能教育出內心堅強的學生?

悲劇的發生已然不可避免,悲劇的發生讓人感到悲痛和惋惜,但留給人們更多的是深思與反省,過度的溺愛和確實懲戒的教育真的好?

當然,以上觀點純屬個人愚見,如有說得不對之處歡迎各位留言指正,如果喜歡請不要吝嗇你的點贊和關注,謝謝!


山村老師看教育


當我聽到又一起這樣的悲劇發生時,真的很讓人痛心!今天下午,辦公室的幾位老師在談這個新聞,有老師說現在的孩子心理真的是太脆弱了,一點批評都受不了,動不動就跳樓跳橋。他們走了,可知道父母有多麼傷心?我當時心裡就在想,孩子的這些行為,難道都是孩子的錯嗎?我們看到的都是行為,卻並不瞭解孩子行為的背後到底有怎樣的信念?對這個悲劇的發生,我將從正面管教的角度上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孩子並不是從生下來就直接進入青春期的,中間並不是斷層的。青春期孩子的行為都與他們幼年時期是否得到過歸屬感和價值感有很大的關係。每個孩子從生下來開始,他都會產生自己的信念。他是被這個家愛的,還是不被這個家愛的?孩子的信念將影響孩子的行為。孩子小的時候會對父母有很強的依戀感。父母對孩子的態度直接影響親子關係。這種影響是持續的,會影響孩子的一輩子。

舉個例子來說,孩子在生下來後會大哭,而父母總是認為,在孩子哭的時候,不要去抱他,避免他產生這種依賴。其實在孩子幾個月大的時候,是非常需要你能夠及時去關注他,把他抱起來。如果孩子總是得不到滿足,他以後也許不再哭了,但也缺少了對你的依戀和信任。孩子在幼兒時期,父母總是很忙,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與關注。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感就得不到滿足。有的父母還會把孩子一個人留在家裡,自己偷偷的溜出去。其實這樣做孩子都是非常缺少依戀感和安全感的。



當孩子缺少依戀感和歸屬感後,他對父母會缺少信任感。這個模塊就沒有建立好。就好比蓋一座房子一樣,他從小的地基沒有打好,等孩子長大以後,他的整個社會情感就會出現問題。就象少了一塊磚,整個房子都會搖搖欲墜一樣。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幼時所產生的信念影響著孩子青春期的行為。在家庭當中,如果父母總是批評指責孩子,那麼孩子就會產生一種信念,他認為,父母是不愛我的。你這個悲劇當中,母親應該不是第一次批評孩子,可能是長期以來的批評指責讓孩子感到自己是個沒用的人,自己總是不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說過,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了信心的孩子。當孩子完全喪失了信心後,他會認為他是不被這個世界愛的。一旦發生了一件事他就會選擇逃離這裡。



我們能夠理解母親批評孩子並不是為了想把孩子逼上絕路,她只是希望孩子能夠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可是往往忽略了一種方式方法。沒有任何一個人喜歡被他人批評和指責。在正面管教當中談到孩子只有在感覺好的時候,他才能夠做得更好。在孩子跳橋的那個視頻中,我看到媽媽沒有抓住孩子,她後悔得在地上錘胸頓足。那場景讓人心痛!

既然孩子的幼年時期已過,那麼如何去教育青春期的孩子呢?

一、父母要耐心去傾聽孩子的內心。可能孩子確實是做的不對,但是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的並不是你的大道理,而是他非常需要得到你的傾聽和理解。我們要去與孩子共情,真的與他感同身受。孩子與同學發生矛盾是一件讓他非常難過或傷心的事情。父母可以靜靜地聽孩子說完,不要評判對錯。有的父母不願意聽孩子講,孩子還沒講完就會打斷孩子的話,那會非常傷孩子的心。會導致孩子有話再也不願意對你說。我們長期受到壓抑時,就可能會在某一天爆發出來。




二、父母可以去用啟發式的問題問孩子的感受,先讓孩子想辦法解決問題。當你去問孩子的時候,孩子能夠感受到是你對他的關心,而不是指責。要讓孩子學會如何去解決問題,而不要總是關注已經發生了的事情。我們要教給孩子的是如何面對未來。比如我們可以這樣去問孩子:你和同學發生了什麼矛盾?當你和同學發生了矛盾時,你是不是感到很難受?你以後還願意與他繼續做朋友嗎?想想看,你打算怎樣去做呢?啟發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不要用你的標準答案套在孩子的身上。



三、父母要正確看待孩子犯的錯誤。我們父母總會把孩子犯錯誤看成是一件非常可恥的事情。當孩子與同學發生矛盾,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同學天天在一起,怎麼可能沒有矛盾呢?夫妻天天在一起也會經常發生矛盾,爭吵啊!而且誰又不會犯錯誤呢?父母要輕鬆的去看待孩子犯的錯誤。想想我們小時候是不是也犯過錯誤呢?有沒有偷過家裡的糖吃?有沒有和同學打架?這些錯誤我們都可以拿出來分享給孩子,告訴孩子,沒有人是完美的。犯錯誤不可怕,錯誤是我們學習的好機會。我們以後就知道怎樣去做了。



四、父母要經常向孩子傳遞愛的訊息。其實有些父母批評孩子時並不是不愛他們,而是不懂方式。但是孩子卻絲毫感覺不到。他們認為你對他的就只有要求,只有批評。在平常我們就應該把愛傳遞給孩子,比如摸摸孩子的頭,拍拍孩子的肩膀,告訴他,你很信任他,你很愛他。讓他真正能感覺到父母對他的關愛。父母不要認為不好意思對青春期的孩子說這些。把我們的愛表達出來,對孩子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愛要說出來,感覺到的愛才是真正的愛。或者用微信的方式發圖片或打字表達出來。我的孩子已經讀大學去了,但是我每次在微信上與孩子聊天時,我都會稱呼我的孩子為寶貝,讓她能夠感到媽媽對她的愛。告訴孩子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要告訴媽媽,因為爸爸媽媽最愛她。



在學校教育中,也希望能夠給孩子開一些生命教育的課程。讓孩子知道沒有什麼是比自己的生命更寶貴的。任何矛盾都可以通過一些方法去解決,方法總比困難多。無論碰到什麼事都可以和老師或同學說,誠實的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大家會共同想辦法去幫助同學們解決問題。

對於負面情緒,成人要教會孩子用一種合理的方式去釋放。比如在操場上大叫幾聲、撕紙片、打枕頭等等。也可以在家裡一個安靜地方冷靜一下。用寫日記的方法把不滿情緒寫出來,等情緒好點後最後再撕掉。總之,家長可以用到很多方法去幫助孩子。但首先我們家長要給孩子做個良好的示範。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能得到父母的愛與包容,我相信孩子不會輕易離開這個世界,因為離開也非常需要勇氣。願母親能走出悲痛。希望世上不再有這樣的悲劇發生。不知道各位家長有什麼想說的話,可以在下方進行留言,我會回覆您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