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蔡:80后第一书记的驻村故事

新蔡:80后第一书记的驻村故事

王中磊在村小学书屋给孩子们讲励志故事

新蔡:80后第一书记的驻村故事

王中磊走访看望群众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首席记者李钊通讯员宋超喜文图

2017年5月,28岁的王中磊从新蔡县委统战部来到豫皖边界的棠村镇后李营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驻村以来,他视村民为亲人,两脚沾泥,一心干事,摘掉了后李营村的贫困帽子,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说起后李营村的变化,乡亲们竞相夸他:“来了好书记,村里变了样。道路平坦了,路灯亮起来;车间建村头,打工家门口……”

抓党建、聚人心,他激发了村两委班子活力

后李营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一直是棠村镇的瘫痪村、远近闻名的上访村。

村里贫困落后,村委村室是多年前建的几间砖瓦房,破旧不堪。村里产业基础薄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5户569人。村两委班子人心不齐,党员老龄化严重,凝聚力不强,各种矛盾错综复杂。

为尽快摸透村情,王中磊注重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他把调查研究、熟悉村情作为驻村工作的第一步。白天,他与村民下田劳动,夜晚到每家每户了解情况。他走遍了全村664户,掌握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第一手资料。走访了老党员、教师、村干部,多次与村里种养大户、致富能人进行交流,广泛征求党员、干部群众的想法和建议。

摸清了基本情况,王中磊干工作方向明了、思路清了。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根据村班子“软、散、瘫”的情况,王中磊从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入手,注重加强村两委班子、党员队伍建设,着力推进村级规范管理。进一步明确了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职责,建立完善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村务监督,财务公开,好媳妇、好婆婆评选、脱贫光荣户评选等规章制度,推动支部运转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真正让班子强起来,让民心聚起来,有效激发了村两委班子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活力。

为把新村室建起来,王中磊向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张立汇报,争取到了新村室建设项目和资金。2018年4月,后李营村两委班子搬进了拥有两层楼的“新家”。在棠村镇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村里配齐配强了村两委班子,新发展了3名党员。

“经王书记这么一整顿,村里党员干部有了紧迫感、有了责任感,大家都憋着劲儿干工作。”后李营村委文书李廷法感慨地说。

结合后李营村实际,王中磊还制定了符合村情、体现民意、顺乎民心的工作思路和发展规划,以让后李营村富起来、美起来。

“要扑下身、扎下根,真正融入群众,群众才会认可你、支持你。”自从踏上后李营村的土地,王中磊就打心底里把后李营村当成了家,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了从县委机关干部到驻村第一书记角色的转变。

村民们竖起大拇指说,这个年轻书记有想法、有干劲,跟着这样的好书记干,后李营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有希望了。

兴产业、上项目,他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

棠村镇是新蔡县“三粉(粉面、粉条、粉皮)之乡”,后李营村群众素有种植红薯的习惯,但长期以来,村里缺少种植规划,红薯种植业一直没有形成规模。

为推进“三粉”产业做大做强,助力群众增收致富,王中磊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引进优质脱毒红薯,扩大红薯种植面积500多亩。发动种植户成立了红薯种植合作社,解决种植户单打独斗,不成规模的问题。他从县农业局请来农业专家,红薯种植技术培训班办到田间地头。

利用县委统战部联系面广的优势,王中磊为村里引进了“三粉”加工厂,每天可生产粉条3500公斤,有效拉长了红薯产业链条,进一步提高了红薯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

脱贫摘帽、乡村振兴重在产业支撑。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好产业,一直是王中磊思考最多的问题。

王中磊充分发挥单位自身优势,利用自己在县委机关工作人脉熟、路子广的特点,不遗余力为村里争取致富项目,让乡亲们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在他的努力下,村里建立了两个扶贫车间,引来了服装、藤编等扶贫产业。村里有了扶贫车间,使得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有活干、有钱挣。

王中磊还为村里争取到了光伏发电项目,村里建起了占地16亩500千瓦村级光伏电站,可带动全村2016年以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每人年均收益1000元,村集体经济每年收入5万元。积极争取县委组织部的村集体经济试点项目,由县财政投资100万元,投入该县龙头企业亨通粮油,每年村集体经济可增收10万元,用于村级基础设施改善。

同时,王中磊根据村里贫困户实际情况,真正做到精准识别、因人因户施策,倾心为民,实干干实拔“穷根”。为解决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资金问题,驻村以来,他帮助贫困群众申请贫困户小额贷款18万元,帮扶贫困群众扩大了种植养殖规模。

后李营村委李楼村贫困户李保书的儿子李飞患有白血病。为给儿子治病,家中负债累累。得知消息后,王中磊及时为李飞办理了低保,并通过产业帮扶、公益性岗位帮扶、金融帮扶、光伏项目带动等,帮助李保书一家渡过难关,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目前,李飞的病情已得到控制,全家也摆脱了困境。

扑下身、扎下根,他真心为乡亲们做实事

在村子里,王中磊随身会带着小本本。在入户走访、与群众拉家常时,总会把每一户群众的家庭状况、所忧所思所盼,一笔一笔地记在小本子里,记在心坎儿上。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干出样子!”在走访中,王中磊看到了村民们的殷切期盼,看到了群众对自己信任的目光。他想方设法为村民排忧解难,真心实意为乡亲们做好事、办实事。

还记得初驻村时,后李营村委的前李营和西李楼两个自然村还没有通村公路,车辆无法通行,群众出行非常不便,尤其是阴雨天气出行安全隐患极大,群众怨声载道,最盼望的是修通村道。为改变后李营村行路难问题,王中磊多方协调,积极争取支持,申请农村道路建设项目专项资金,水泥路2.9公里,后李营村7个自然村全部修通了水泥路,使群众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行路难时代”。

李楼庄通往村里的桥梁多年失修,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曾发生过多起人车坠落桥下的事故,所幸没有造成伤亡。王中磊又及时积极争取资金,对危桥进行了维修。村里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发为王中磊送去了表达感谢的锦旗。

为彻底改变村容村貌,实现乡村振兴,王中磊从改善村里基础设施着手,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突破口,加大村容村貌等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他积极协调花花牛集团捐资20万元,为后李营7个自然村安装了90多盏太阳能路灯。

村委干部李怀俊第一时间在村里微信群里发布了这个好消息后,该村在外务工的群众纷纷点赞。“因为庄内没有修水泥路,车也开不进来,好几年没有回来过年了。”常年外出务工的李大伟激动地说,“听说村里路修通了,路灯亮了,今年再忙我也要回来看看。回来以后,感觉村里变化太大了,党的脱贫政策太好了!”

两年来,王中磊协调中天文化基金为村委、为学校捐赠价值20万元的书籍、书柜、办公电脑、体育器材等,极大地改善了村委及学校办公条件;通过省侨联协调“爱心冬衣”500套,发放给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温暖了老人们的心;协调县民营工业企业商会为贫困群众捐赠节日慰问品,送到每一个贫困户家中。

在村里,94岁的独居老人王明娘是王中磊最牵挂的人。王明娘身体硬朗,耳不聋眼不花。走访中,他发现王明娘家房屋有点漏雨,电线线路老化,安全隐患大的情况后,他随即组织人员为王明娘修缮了房屋,更换了线路。抽空,王中磊都会买些蛋糕、水果给老人送去,陪老人聊聊天。老人逢人都说:“中磊这孩子待俺比亲人都亲!”

王中磊加班加点一心扑在工作上,却很少顾及家庭。驻村时,面对一岁六个月的女儿、担任高三课程的妻子,他内心满满的不舍与愧疚。繁重的扶贫任务使得他与妻子女儿离多聚少,他把对家庭的亏欠、对女儿的爱,投身到脱贫攻坚战役中,倾注到贫困户身上。

如今,行走在后李营村各自然村,在绿树红花掩映之下,一座座农家小院焕然一新,一条条水泥路纵横交错,一个个村民脸上挂着笑容……

后李营村变美了,村民生活变好了。王中磊也变了,从一个白白净净的“城里人”变成了一个又黑又瘦的“村里人”。看着村庄越变越美,王中磊无怨无悔!乡村振兴的路上,他正谋划着后李营村更美好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